大容量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5411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大容量隔离开关,包括第一隔离开关、第二隔离开关和连接端子,第一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进线端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第一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出线端也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所述连接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间隔排列的夹持接线片,所述夹持接线片呈平片状结构,通过相邻的两个夹持接线片的夹合固定以电连接外部的导电铜排。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提高隔离开关电流容量的同时,兼顾了隔离开关的温升的降低,从而能够避免产品温升过高,进而进一步提高隔离开关的容量。容量。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容量隔离开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容量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在当今生活用电量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下,隔离开关作为配电系统中重要的开关电器件,其容量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而一般来说,在隔离开关电流载流量提高的同时,导电铜排的温升也会有所提高,现有的大容量隔离开关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导电铜排的温升问题,使电流容量受到温升的限制,而不能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大容量隔离开关。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大容量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开关、第二隔离开关和连接端子,第一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进线端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第一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出线端也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所述连接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间隔排列的夹持接线片,所述夹持接线片呈平板状结构,通过相邻的两个夹持接线片的夹合固定以电连接外部的导电铜排。
[0006]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均还包括进线静触头和出线静触头,其中,为进一步降低温升,优选大容量隔离开关还包括过渡铜排,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进线端通过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进线静触头电连接,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出线端通过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出线静触头电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过渡铜排呈平片状结构,所述进线静触头或出线静触头垂直地插接固定在所述过渡铜排上,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进线端或出线端贴合固定。
[0008]大容量隔离开关还包括支架,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以第一隔离开关相对处于第二隔离开关的上端,则第二隔离开关相对处于第一隔离开关的下端,第一隔离开关包括第一壳体和作为进线端的第一进线铜排,第二隔离开关包括第二壳体和作为进线端的第二进线铜排,所述第一进线铜排从第一壳体上端延伸至其侧边并向下弯折,所述第二进线铜排从第二壳体上端延伸至其侧边向上弯折,从而第一进线铜排和第二进线铜排的延伸末端在第一壳体的侧面相向对位,以方便连接端子的并联。
[0009]优选地,第一隔离开关还包括作为出线端的第一出线铜排,第二隔离开关还包括作为出线端的第二出线铜排,所述第一出线铜排从第一壳体下端延伸至其侧边并向下弯折,所述第二出线铜排从第二壳体下端延伸至其侧边并向上弯折,从而第一出线铜排和第二出线铜排的延伸末端在第二壳体的侧面相向对位,以方便连接端子的并联。
[0010]优选地,以第一进线铜排和第二进线铜排的延伸末端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侧,第一出线铜排和第二出线铜排的延伸末端设置在与第一侧反侧的第二壳体的第二侧,从而合理利用布局空间,使得进、出线端不会过于靠近,从而也能提高散热功能,降低温升。
[0011]优选地,在第一出线铜排和第二进线铜排之间固定设置有绝缘板,以将第一出线铜排和第二进线铜排间隔绝缘。
[0012]优选地,绝缘板包括第一绝缘板、第二绝缘板和第三绝缘板,第一绝缘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第二绝缘板和第三绝缘板分别位于第一绝缘板两端,第一绝缘板、第二绝缘板和第三绝缘板衔接呈“Z”字型结构。
[0013]优选地,大容量隔离开关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呈上下延伸设置,第一隔离开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隔离开关包括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匹配所述定位板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定位板上下两端分别嵌设在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内,以实现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相互对位。
[0014]优选地,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进、出线端的相与相之间还设有相间绝缘板。
[001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提高隔离开关电流容量的同时,兼顾了隔离开关的温升降低,从而能够避免产品温升过高。进而进一步提高隔离开关的容量。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绝缘板,在保证隔离开关结构紧凑的同时,提高了电气绝缘性能,防止短路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中大容量隔离开关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一);
[0017]图2是实施例中大容量隔离开关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二);
[0018]图3是实施例中支架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一);
[0019]图4是实施例中支架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二);
[0020]图5是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6是实施例中第二隔离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7是实施例中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8是实施例中大容量隔离开关的侧视图(隐去一侧支架以观察绝缘板);
[0024]图9是实施例中大容量隔离开关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三,隐去一侧支架以观察绝缘板);
[0025]图10是实施例中大容量隔离开关设有相间绝缘板的示意图;
[0026]图11是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开关的结构分解图;
[0027]图12是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开关的导电回路部分的示意图;
[0028]图13是实施例中操作机构的示意图;
[0029]图14是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操作机构通过联轴套同步联接的示意图;
[0030]图15是实施例中弹力针和滑动支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
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2]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隔离开关,参阅图1

4所示,大容量隔离开关包括第一隔离开关1和第二隔离开关2,第一隔离开关1和第二隔离开关2均固定连接(如螺接)在支架3上,其中,为便于描述,定义第一隔离开关1相对位于第二隔离开关2的上端,第二隔离开关2相对位于第一隔离开关1的下端,即第一隔离开关1和第二隔离开关2呈上下对位设置。支架3设有镜像的两个,分别固定在第一隔离开关1和第二隔离开关2的两侧,支架3具体包括基架31和连接架32,基架31呈折弯片状机构,包括支脚311和连接面板312,连接面板312固定连接(如螺接)连接架32,连接架32呈L型折弯片状结构,其一片体平面与基架31的连接面板312固定,另一片体平面与第一隔离开关1或第二隔离开关2固定。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支架3上设有三个连接架32,通过多个连接架32分别来固定连接第一隔离开关1和第二隔离开关2,使得支架3成本低廉,且支承作用稳定。支脚311上还设有U型槽3112和挂孔3113,本实施例中除了将支架3着地放置之外,还可以通过U型槽3112和挂孔3113将大容量隔离开关挂设在墙面上,由于大容量隔离开关较重,因此先抬起大容量隔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容量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开关、第二隔离开关和连接端子,第一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进线端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第一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和第二隔离开关的出线端也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相并联,所述连接端子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间隔排列的夹持接线片,所述夹持接线片呈平片状结构,通过相邻的两个夹持接线片的夹合固定以电连接外部的导电铜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均还包括进线静触头和出线静触头,以及还包括过渡铜排,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进线端通过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进线静触头电连接,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的出线端通过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出线静触头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容量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铜排呈平片状结构,所述进线静触头或出线静触头垂直地插接固定在所述过渡铜排上,所述过渡铜排与所述进线端或出线端贴合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第一隔离开关和第二隔离开关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以第一隔离开关相对处于第二隔离开关的上端,第二隔离开关相对处于第一隔离开关的下端,第一隔离开关包括第一壳体和作为进线端的第一进线铜排,第二隔离开关包括第二壳体和作为进线端的第二进线铜排,所述第一进线铜排从第一壳体上端延伸至其侧边并向下弯折,所述第二进线铜排从第二壳体上端延伸至其侧边向上弯折,从而第一进线铜排和第二进线铜排的延伸末端在第一壳体的侧面相向对位。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美纯吴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联容电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