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534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下开口机构从机前往机后方向看,综框顺序为半综A、半综B、后综C、地综D,且半综A和半综B为下开口机构,后综C和地综D为上开口机构;穿综方法中,经线顺序呈一组绞经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织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所有的绞纱织物在织造时均包括地经和绞经两个经线系统,目前市面上已知常见的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如图1所示,织造该织物共需三片综框,包括一片绞综和两片平综。在织造时,地经和绞经都只在一个固定绞组中绞转,绞组与绞组的经线之间没有交织关系,所以二经绞纱罗织物容易在横向上容易产生滑移,造成织物变形不能使用。
[0003]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织机共需四片综框,包括两片绞综和两片平综。两片绞综使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中的绞经不再局限于一个绞组中的绞转,即绞经不再单独与固定的一根地经进行绞转,而是可以分别和左右相邻的地经进行绞转,其织物结构如图2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
[0006]该下开口机构从机前往机后方向,包括两片线制半综,即半综A和半综B,以及两片平综,即后综C和地综D;半综A和半综B为下开口结构,后综C和地综D为上开口机构。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穿综方法,具体是:经线从机后经轴引出,按照顺序依次穿过地综D、后综C、半综B、半综A;其中绞经S
X
先空穿地综D,再穿入后综C的综丝眼中,然后穿入半综B的半综圈环中,最后穿入半综A的半综圈环中后牵引到机前;其中地经G
X
先穿入地综D的综丝眼中,再空穿后综C,然后从绞经在半综B所穿的半综圈环的右相邻半综圈环的右侧空穿过去;最后从绞经在半综A中穿入的半综圈环的左侧空穿过去后牵引到机前;所述绞经与地经的顺序为一组绞经、一组地经间隔排列,绞经、地经根据织物设计可呈多种比例排列,其中一组绞经与一组地经构成一个绞组。
[000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织造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半综下开口机构机械装置;同时提供了一种织造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穿综方式;另外总结了该机构提综方式形成的不同于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织机的三种特有梭口形式以及该织机所能产生的十种基础组织结构,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多样化提供参考价值;此外本专利技术得到了一种类似针织物的网状织物,具有稳定的织物结构,使纱线之间不易产生移动变形,具有优越的物理特性。
附图说明
[000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织物结构图;图2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织物结构图;图3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织机结构图;图4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平综综框示意图;图5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半综综框示意图;图6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上机装造正面示意图;图7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穿综示意图;图8(a)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半综A下沉,绞组内的绞经从地经的左侧,经过地经下方,提升到地经右侧,纬纱织入,形成的开口示意图;图8(b)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半综B下沉,绞组内的绞经从地经的右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左侧,纬纱织入,形成的开口示意图;图8(c)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后综C提升,绞经提升,纬纱织入,形成的开口示意图;图8(d)为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的地综D提升,地经提升,纬纱织入,形成的开口示意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织机织造前经线水平排列示意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半综B下沉,绞组内的绞经从地经的右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左侧,第一纬织入,G
X
‑1与S
X
形成绞转梭口的示意图;图9(c)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G
X
‑1与S
X
的经线交叉水平排列示意图;图9(d)为本专利技术半综B下沉,第一纬织造完成后,后综C提升,G
X
‑1与S
X
形成开放梭口,第二纬织入,所有绞经提起的示意图;图9(e)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和G
X
呈织造前经线排列顺序的示意图;图9(f)为本专利技术后综C提升,第二纬织造完成后,地综D提升,G
X
‑1与S
X
形成普通梭口,第三纬织入,所有地经提起的示意图;图9(g)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和G
X
呈织造前经线排列顺序的示意图;图10(a)为本专利技术织机织造前经线水平排列示意图;图10(b)为本专利技术半综B下沉,绞组内的绞经从地经的右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左侧,第一纬织入,G
X
‑1与S
X
形成绞转梭口的示意图;图10(c)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G
X
‑1与S
X
呈交叉排列的示意图;图10(d)为本专利技术半综B下沉,第一纬织造完成后,地综D提升,G
X
‑1与S
X
形成普通梭口,第二纬织入,所有地经提升的示意图;图10(e)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纬织入完成后的状态,G
X
‑1与S
X
呈交叉排列的示意图;图10(f)为本专利技术地综D提升,第二纬织造完成后,后综C提升,G
X
‑1与S
X
形成开放梭
口,第三纬织入,所有绞经提升的示意图;图10(g)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和G
X
呈织造前经线排列顺序的示意图;图11(a)为本专利技术织机织造前经线水平排列示意图;图11(b)为本专利技术半综A下沉,绞组内的经线从地经的左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右侧,第一纬织入,S
X
与G
X
形成绞转梭口的示意图;图11(c)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与G
X
呈交叉排列的示意图;图11(d)为本专利技术半综A下沉,第一纬织造完成后,后综C提升,S
X
与G
X
形成开放梭口,第二纬织入,所有绞经提升的示意图;图11(e)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和G
X
呈织造前经线排列顺序的示意图;图11(f)为本专利技术半综A下沉,第二纬织造完成后,地综D提升,S
X
和G
X
形成普通梭口,第三纬织入,所有地经提升的示意图;图11(g)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纬织入完成后的织物状态,S
X
和G
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从机前往机后方向,包括两片线制半综,即半综A和半综B,以及两片平综,即后综C和地综D;半综A和半综B为下开口结构,后综C和地综D为上开口机构。2.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下开口机构穿综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线从机后经轴引出,按照顺序依次穿过地综D、后综C、半综B、半综A;其中绞经S
X
先空穿地综D,再穿入后综C的综丝眼中,然后穿入半综B的半综圈环中,最后穿入半综A的半综圈环中后牵引到机前;其中地经G
X
先穿入地综D的综丝眼中,再空穿后综C,然后从绞经在半综B所穿的半综圈环的右相邻半综圈环的右侧空穿过去;最后从绞经在半综A中穿入的半综圈环的左侧空穿过去后牵引到机前;所述绞经与地经的顺序为一组绞经、一组地经间隔排列,绞经、地经根据织物设计可呈多种比例排列,其中一组绞经与一组地经构成一个绞组。3.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的穿综方法,其特征在于,半综A下沉,绞经从地经的左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右侧,S
X
与G
X
形成绞转梭口,纬纱织入,形成A开口形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综方法,其特征在于,半综B下沉,绞经从地经的右侧,经过地经上方,提升到地经左侧,G
X
‑1与S
X
形成绞转梭口,纬纱织入,形成B开口形式。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欣朱丽娉李杨金子敏陈佳雪毛刘梦许晶莹阎玉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