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凉感织物及其织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98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2
一种穿戴式凉感织物及其织物结构。穿戴式凉感织物包括制冷装置及织物结构。织物结构包括织物层、温度传导层、覆盖层与加压弹性带。织物层具有开口。温度传导层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的一面且覆盖此开口。覆盖层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的另面,覆盖此开口,并与织物层之间形成容纳部。容纳部通过开口接通温度传导层。制冷装置容纳于容纳部内。加压弹性带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上,且与容纳部部分重叠,加压弹性带的弹性大于织物层的弹性,用以拉撑并限位容纳部,使得制冷装置直接贴合温度传导层。通过以上架构,降低制冷装置与温度传导层因晃动而产生分离的机会,让使用者持续感受到制冷装置的冰凉感,从而提供高效能的降温作用。从而提供高效能的降温作用。从而提供高效能的降温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戴式凉感织物及其织物结构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穿戴式凉感织物,特别有关一种穿戴式凉感织物及其织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近年夏季气温每创新高,为了抵抗炎热气候,市面上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凉感机能性服饰,如各种凉感衣等。这些做法大致分为提升纤维织物的透气性,或者,在服饰中加入主动降温元件,以降低服饰内的体感温度。
[0003]然而,由于上述凉感衣无法将主动降温元件稳定地配置在服饰中,常常在使用者行走而晃动时,导致主动降温元件与人体分离,无法正确朝向人体作用,从而无法有效产生降温作用。
[0004]故,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戴式凉感织物及其织物结构,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织物结构。织物结构包括织物层、温度传导层、覆盖层与加压弹性带。织物层具有开口。温度传导层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的一面,且覆盖所述开口。覆盖层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的另面,覆盖开口,并与织物层之间形成容纳部。容纳部通过开口接通温度传导层。加压弹性带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上,且与容纳部重叠。加压弹性带的弹性大于织物层的弹性,用以拉撑并限位容纳部。
[0007]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加压弹性带位于织物层的所述面,且围绕温度传导层。温度传导层同时覆盖开口与加压弹性带。
[0008]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加压弹性带位于织物层的此面,且围绕温度传导层。温度传导层部分地位于织物层的这面与加压弹性带之间。
[0009]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容纳部内还包含至少一止滑胶条,止滑胶条用以限位容纳部内的物体。
[0010]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容纳部具有装置开口。装置开口以供一物体进入容纳部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的尺寸大小等于物体的尺寸大小。覆盖层具有弹性压条。弹性压条结合于覆盖层与织物层上,且弹性压条弹性地闭合装置开口,用以阻挡所述的物体脱离容纳部。
[0011]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覆盖层包含纱网织布层。纱网织布层的透气性高于织物层的透气性,且纱网织布层接通容纳部的内部空间。
[0012]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温度传导层的最大热导率高于织物层的最大热导率。
[0013]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上述的织物结构为上衣,上衣包含一背部位置与二肩部位置。容纳部位于背部位置,加压弹性带同时位于背部位置与这些肩部位置。
[0014]依据本技术一或复数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织物结构中,上衣还包含领口位置。温度传导层包含一本体部及二延伸部。本体部通过开口与容纳部完全重叠。这些延伸部分别连接本体部,且分别对称地朝领口位置延伸。
[001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凉感织物。穿戴式凉感织物包括制冷装置及上述的织物结构。制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与导冷板。装置本体可移除地容纳于织物结构的容纳部内,且导冷板外露于装置本体的一面。容纳部受到加压弹性带的拉撑,使得容纳部内的制冷装置的导冷板能够通过开口直接贴合温度传导层。
[0016]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由于容纳部内的制冷装置能够与温度传导层彼此稳定地贴合,不致在使用者行走或晃动下产生分离,本技术能够让使用者持续感受到制冷装置的冰凉感,从而对使用者提供高效能的降温作用。
[0017]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技术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1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0019]图1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后视图;
[0020]图2为图1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前视图;
[0021]图3为图1沿线段AA所制成的剖面图;
[0022]图4为图1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0023]图5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0024]图6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前视图;以及
[0025]图7A~图7C为本技术不同实施例的穿戴式凉感织物的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技术的复数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技术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7]图1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穿戴式凉感织物10的后视图。图2为图 1的穿戴式凉感织物10的前视图。图3为图1沿线段AA所制成的剖面图。图 4为图1的穿戴式凉感织物10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如图1至图2所示,穿戴式凉感织物10包括织物结构100及制冷装置200。制冷装置200位于织物结构100 内,能够直接降低织物结构100的用户的温度,从而让用户立即感受到冰凉感。
[0028]在本实施例中,织物结构100包括织物层110、温度传导层120、覆盖层130 与加压弹性带180。织物层110用以装戴于人体上。织物层110包含第一面111、第二面112与开口113
(图3)。第一面111与第二面112彼此相对,开口113形成于织物层110上,且连接第一面111与第二面112。温度传导层120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110的第一面111,且覆盖所述开口113,用以接触,或者至少面朝人体表面。覆盖层130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110的第二面112,且覆盖上述开口 113,使得覆盖层130与织物层110之间形成容纳部140,以供收纳上述制冷装置200。容纳部140通过开口113直接连接上述的温度传导层120。加压弹性带 180固定地结合在织物层110的第一面111,且加压弹性带180与容纳部140部分重叠。
[0029]制冷装置200包括装置本体210、抽风口220、出风口230与导冷板240。装置本体210可移除地容纳于容纳部140的内部空间142(图3)。装置本体210 内建有制冷芯片(thermoelectric cooler,图中未示),制冷芯片受到电流通过后会在装置本体210的相对侧面产生发热与冷却的相反效果。导冷板240与抽风口 220分别位于装置本体210的所述相对侧面,出风口230位于装置本体210的顶部,介于导冷板240与抽风口220之间。制冷装置200是通过抽风口220抽入冷空气至装置本体210内,并从出风口230排出热风,以对装置本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层,具有开口;温度传导层,固定地结合在该织物层的一面,且覆盖该开口;覆盖层,固定地结合在该织物层的另面,覆盖该开口,并与该织物层之间形成容纳部,该容纳部通过该开口接通该温度传导层;以及加压弹性带,固定地结合在该织物层上,且与该容纳部重叠,该加压弹性带的弹性大于该织物层的弹性,用以拉撑并限位该容纳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结构,其中该加压弹性带位于该织物层的该面,且围绕该温度传导层,该温度传导层同时覆盖该开口与该加压弹性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结构,其中该加压弹性带位于该织物层的该面,且围绕该温度传导层,该温度传导层部分地位于该织物层的该面与该加压弹性带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结构,其中该容纳部内还包含至少一止滑胶条,该止滑胶条用以限位该容纳部内的物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结构,其中该容纳部具有装置开口,该装置开口以供物体进入该容纳部的内部空间,其中该内部空间的尺寸大小等于该物体的尺寸大小;以及该覆盖层具有弹性压条,该弹性压条结合于该覆盖层与该织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维溢许航硕邬宗甫徐菊爤
申请(专利权)人:聚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