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勇奇专利>正文

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43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包括金属针头、软管和硬管;其中,金属针头的尾部的外缘套设有弹性橡胶管;软管为空心细管,软管的一端设有若干小孔,软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软管上设置有两个可移动且能越过金属针头的夹子,以卡住软管阻止空气进入;硬管的一端设有内螺纹,硬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外螺纹;带有若干小孔的软管一端穿设于金属针头内,软管可相对于金属针头移动,带有第一外螺纹的软管一端与硬管的内螺纹连接,硬管通过第二外螺纹与封口帽或引流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去掉了金属导丝,简化了操作程序,既能单次抽胸水,又能把软管留置在胸腔内,降低了器械成本,提高了医疗效率。提高了医疗效率。提高了医疗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胸腔引流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胸腔积液大致包含漏出液、渗出液(浆液性或血性)、脓胸、血胸、乳糜胸等。在许多胸外科手术及相关治疗当中,常常需要将胸腔中多余的胸腔积液排出,便于后续的治疗及康复。目前,常用的治疗器具是胸腔引流管,通过胸腔引流管能够将胸腔积液顺利排出,因此其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治疗之前,需要先进行胸腹腔穿刺,现有技术的胸腹腔穿刺过程为:穿刺、金属导丝导入、拔针、顺金属导丝入导流管、拔掉金属导丝、固定等繁琐环节,繁琐的流程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所述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包括金属针头、软管和硬管;其中,金属针头的尾部的外缘套设有弹性橡胶管;软管为空心细管,软管的一端设有若干小孔,软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软管上设置有两个可移动且能越过金属针头的夹子,以卡住软管阻止空气进入;硬管的一端设有内螺纹,硬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外螺纹;带有若干小孔的软管一端穿设于金属针头内,软管可相对于金属针头移动,带有第一外螺纹的软管一端与硬管的内螺纹连接,硬管通过第二外螺纹与封口帽或引流袋连接。
[000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将金属针头穿刺进入胸腔少许后,一手固定金属针头,另一手推动软管进入胸腔内,由于软管套于金属针头内部,且金属针头和软管之间具有弹性橡胶管,可以起到密闭作用防止空气从该缝隙中进入胸腔,软管远胸端上有两个夹子,其窄端可以卡住软管,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当软管进入胸腔大约10厘米时,就可一手固定软管,另一只手左右小幅度转动金属针头退出胸腔,之后放松一个远胸端夹子,越过金属针头至近胸端卡住软管,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胸壁软组织能自然包住软管,防止空气从软管与组织间隙进入胸腔,继续把金属针头向外移动,打开远胸端另一个夹子,越过金属针头,夹住软管,再把金属针头从软管上拔离,之后将硬管与软管螺纹连接紧密,再打开硬管连接封口帽,用注射器或引流袋连接到此硬管上,依次打开近胸端卡子,引流出胸水。本技术去掉了金属导丝,简化了操作程序,既能单次抽胸水,又能把软管留置在胸腔内,降低了器械成本,提高了医疗效率。
[0006]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弹性橡胶管的尾部具有硬质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硬质圈便于软管插入至弹性橡胶管内。
[0007]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硬管的内螺纹处的内径小于硬管的第二外螺纹处的内径,硬管的第二外螺纹处的内腔连接注射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安装注射器。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去掉了金属导丝,简化了操作程序,既能单次抽胸水,又能把软管留置在胸腔内,降低了器械成本,提高了医疗效率。在使用时,将金属针头穿刺进入胸腔少许后,一手固定金属针头,另一手推动软管进入胸腔内,由于软管套于金属针头内部,且金属针头和软管之间具有弹性橡胶管,可以起到密闭作用防止空气从该缝隙中进入胸腔,软管远胸端上有两个夹子,其窄端可以卡住软管,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当软管进入胸腔大约 10厘米时,就可一手固定软管,另一只手左右小幅度转动金属针头退出胸腔,之后放松一个远胸端夹子,越过金属针头至近胸端卡住软管,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胸壁软组织能自然包住软管,防止空气从软管与组织间隙进入胸腔,继续把金属针头向外移动,打开远胸端另一个夹子,越过金属针头,夹住软管,再把金属针头从软管上拔离,之后将硬管与软管螺纹连接紧密,再打开硬管连接封口帽,用注射器或引流袋连接到此硬管上,依次打开近胸端卡子,引流出胸水,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金属针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硬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金属针头与软管连接未进入胸壁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金属针头与软管连接进入胸壁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金属针头与软管分离过程中移动一个夹子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7为本技术的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的金属针头与软管分离后,软管与硬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金属针头1、弹性橡胶管2、软管3、夹子4、第一外螺纹5、硬管6、内螺纹7、第二外螺纹8、硬质圈9、小孔10、胸壁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技术。
[0019]如图1

7所示,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包括金属针头1、软管 3和硬管6;其中,金属针头1的尾部的外缘套设有弹性橡胶管2,软管3穿过弹性橡胶管2置于金属针头1内,以阻止空气由金属针头 1与软管3之间的缝隙进入,软管3可相对于金属针头1移动;软管 3为空心细管,软管3的一端设有若干小孔10,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5;软管3上设置有两个可移动且能越过金属针头1的夹子4,以卡住软管3阻止空气进入;硬管6的一端设有内螺纹7,硬管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外螺纹8;带有若干小孔10的软管3一端用于穿设于金属针头1
内,以实现从胸腔中抽出积液,带有第一外螺纹 5的软管3一端用于与硬管6的内螺纹7连接,硬管6通过第二外螺纹8与封口帽或引流袋连接。
[0020]如图4

7所示,在使用时,将金属针头1穿刺进入胸壁11少许后,一手固定金属针头1,另一手推动软管3进入胸壁11内,由于软管3套于金属针头1内部,且金属针头1和软管3之间具有弹性橡胶管2,可以起到密闭作用防止空气从该缝隙中进入胸腔,软管3远胸端上有两个夹子4,其窄端可以卡住软管3,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当软管3进入胸壁11大约10厘米时,就可一手固定软管3,另一只手左右小幅度转动金属针头1退出胸壁11,之后放松一个远胸端夹子4,越过金属针头1至近胸端卡住软管3,保证空气不能进入胸腔,胸壁11的软组织能自然包住软管,防止空气从软管3与组织间隙进入胸腔,继续把金属针头1向外移动,打开远胸端另一个夹子 4,越过金属针头1,夹住软管3,再把金属针头1从软管3上拔离,之后将硬管6与软管3螺纹连接紧密,再打开硬管6连接封口帽,用注射器或引流袋连接到此硬管6上,依次打开近胸端卡子4,引流出胸水,操作简单。本技术去掉了金属导丝,简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穿刺留置针组件包括金属针头(1)、软管(3)和硬管(6);其中,金属针头(1)的尾部的外缘套设有弹性橡胶管(2);软管(3)为空心细管,软管(3)的一端设有若干小孔(10),软管(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外螺纹(5);软管(3)上设置有两个可移动且能越过金属针头(1)的夹子(4),以卡住软管(3)阻止空气进入;硬管(6)的一端设有内螺纹(7),硬管(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外螺纹(8);带有若干小孔(10)的软管(3)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奇武艳马云霞王韵涵
申请(专利权)人:王勇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