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殷建明专利>正文

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148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提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包括底座、文火加热罐、武火加热罐和驱动电机,文火加热罐设有文火出液口和文火滑槽,文火加热罐连接有第一加热器、文火罐盖、文火电机、液体连通管和气体连通管,文火罐盖设有文火补水口和文火排气口,文火电机连接文火滤网,液体连通管连接有液体控制阀,气体连通管连接有气体控制阀,武火加热罐设有武火出液口和武火滑槽,武火加热罐连接有第二加热器、武火罐盖和武火电机,武火罐盖设有武火补水口和武火排气口,武火电机连接有武火滤网,驱动电机连接有驱动轴;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自动煎药机煎煮中药有悖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煎煮药汤疗效不佳的问题,适用于中药的煎煮。煎煮。煎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提取
,具体为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药的药性不仅取决于药材本身的性质,其煎煮方式也会造成药性的差别,中药煎煮包括“先煎药”(煮沸10

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溶化药”(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等,对于先煎、后下药物,需按要求分别处理,后下药属于清热解表药,含有挥发性成分或组织疏松的药物,不宜久煎,否则药效成分随之挥发而减低疗效。传统的煎药方式一般采用人工投药和看火,不仅浪费人力,而且频繁加热打开被加热的药罐,不仅有损药性,还增加了烫伤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来代替人工控制煎煮中药也逐渐盛行,但现有的自动煎药机依然存在以下缺陷:(1)采用高温高压一次性煎煮,该方法不仅会破坏或降低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还会对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导致疗效不佳;(2)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不同功效的中药的煎煮方式不尽相同,而目前的多数自动煎药机则采取统一的煎煮模式,有悖传统中医药理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自动煎药机煎煮中药有悖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煎煮药汤疗效不佳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文火加热罐、武火加热罐和驱动电机,所述文火加热罐连接有第一加热器和文火罐盖,所述文火罐盖设有文火补水口和文火排气口,所述文火加热罐设有文火出液口,所述武火加热罐连接有第二加热器和武火罐盖,所述武火罐盖设有武火补水口和武火排气口,所述武火加热罐设有武火出液口,所述文火加热罐还连接有液体连通管和气体连通管,所述液体连通管和所述气体连通管的自由端均与所述武火加热罐连通,所述液体连通管管接有液体控制阀,所述气体连通管管接有气体控制阀,所述驱动电机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同时与所述文火加热罐与所述武火加热罐固定连接。
[0006]基础技术方案的原理:第一加热器给文火加热罐加热,第二加热器给武火加热罐加热,将中药放置武火加热罐内进行煎,中药放置文火加热罐进行煮,出液口用于罐内的液体,补水口用于向罐内补充水,排气口用于排出罐内的气体,液体控制阀控制液体连通管的通断,液体连通管将两个罐体内的液体连通,气体控制阀控制气体连通管的通断,气体连通管将两个罐体内的气体连通,驱动电机驱动驱动轴旋转,驱动轴带动武火加热罐和文火加
热罐同时旋转。
[0007]对于单味中药的煎煮:液体连通管和气体连通管始终处于阻断状态,单独利用武火加热罐实现对中药的武火煎;单独利用文火加热罐实现对中药文火煮;先利用武火煎,然后利用驱动电机带动罐体旋转利用后文火煮,实现对中药的先武火煎,后文火煮;
[0008]对于多味中药的煎煮:液体连通管和气体连通管先处于阻断状态,武火加热罐对中药进行武火煎,文火加热罐对中药进行文火煮,根据中医药理论煎煮至合适时间,然后关闭液体控制阀和气体控制阀,液体连通管和气体连通管分别将武火加热罐与文火加热罐之间的液体和气体连通,使得两个罐体内的气液混合,得到混合药汤。
[0009]基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对不同中药的煎煮要求不同,选择不同的煎煮方式以确保对中药的煎煮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确保中药的疗效;本装置包括武火加热罐和文火加热罐两个罐体,既可以单独先后使用,也可以单独同时使用,还可以混合先后使用,适用的范围广,同时对于混合使用时,多味中药分别煎煮后的药渣分别留置各自加热罐内,便于对药料的单独处理,尤其对于不同煎煮次数的中药,可以根据各自中药的煎煮次数按要求处理药料。
[0010]优选地,所述文火加热罐的内侧连接有文火电机,所述文火电机连接有文火轴,所述文火轴连接有文火滤网,所述武火加热罐的内侧连接有武火电机,所述武火电机连接有武火轴,所述武火轴连接有武火滤网。
[0011]通过上述设置,草药药料放置在滤网内,煎煮完成后对药料的清理便捷,滤网与轴连接,当电机带动轴旋转时滤网随之一起旋转,实现对药料药汤的搅拌,有利于药汤混合均匀。
[0012]优选地,所述文火轴与所述文火滤网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文火加热罐的内侧壁开设有文火滑槽,所述文火滤网与所述文火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武火轴与所述武火滤网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武火加热罐的内侧壁开设有武火滑槽,所述武火滤网与所述武火滑槽滑动连接。
[0013]通过上述设置,滤网与轴通过螺纹连接,且滤网还与滑槽滑动连接,当电机带动轴旋转时,滤网在滑槽的作用下沿着滑槽上下滑动,既实现了对药料药汤的搅拌,还实现了对药料的高度位置调节,确保药汤对药料的浸泡覆盖高度,尤其在两个罐内药汤的容量不一致时,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药料的高度,确保煎煮中药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保证药汤的疗效。
[0014]优选地,所述文火加热罐和所述武火加热罐的罐身均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均刻制有刻度标识。
[0015]通过上述设置,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窗观察罐内药汤的容量,并根据实际需要从补水口及时补充水量,确保煎煮的水分合宜,避免多次打开罐盖观察水分导致药汤挥发而减低疗效。
[0016]优选地,所述文火加热罐和所述武火加热罐均为陶瓷罐。
[0017]通过上述设置,陶瓷罐性质比较稳定,不会发出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对人体和药效都没有不良反应。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的剖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的俯视图;
[0020]附图中的对应标记的名称为:
[0021]底座1、第一加热器2、文火加热罐3、文火滑槽4、文火罐盖5、文火电机6、文火轴7、文火滤网8、文火出液口9、文火补水口10、文火排气口11、第二加热器12、武火加热罐13、武火滑槽14、武火罐盖15、武火电机16、武火轴17、武火滤网18、武火出液口19、武火补水口20、武火排气口21、驱动轴22、液体连通管23、液体控制阀24、气体连通管25、气体控制阀26、驱动电机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方固定粘接有第一加热器2、第二加热器12和驱动电机27,第一加热器2的上方放置有文火加热罐3,文火加热罐3的左下侧一体成型有文火出液口9,文火加热罐3的罐底固定粘接有文火电机6,文火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连接有文火加热罐(3)、武火加热罐(13)和驱动电机(27),所述文火加热罐(3)连接有第一加热器(2)和文火罐盖(5),所述文火罐盖(5)设有文火补水口(10)和文火排气口(11),所述文火加热罐(3)设有文火出液口(9),所述武火加热罐(13)连接有第二加热器(12)和武火罐盖(15),所述武火罐盖(15)设有武火补水口(20)和武火排气口(21),所述武火加热罐(13)设有武火出液口(19),所述文火加热罐(3)还连接有液体连通管(23)和气体连通管(25),所述液体连通管(23)和所述气体连通管(25)的自由端均与所述武火加热罐(13)连通,所述液体连通管(23)管接有液体控制阀(24),所述气体连通管(25)管接有气体控制阀(26),所述驱动电机(27)包括驱动轴(22),所述驱动轴(22)的自由端同时与所述文火加热罐(3)与所述武火加热罐(1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材混合煎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翀刘强古炀晖魏熠林小娟郭莹宜魏伟超陈英男刘树楷肖娇
申请(专利权)人:殷建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