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白华德专利>正文

地震原理演示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9204 阅读:4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地震原理演示仪是由底座、外壳、地壳、地幔、地核、转动轴及与其连为一体的轮辐等组成。外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内分布有贫矿床区和富矿床区。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贫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分别用导线连接地核与高灵敏电流计一侧,而富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则分别用导线连接转动轴上的滑环与高灵敏电流计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设置在相应的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之间,镶嵌在外壳上,演示仪整体由外壳支撑并坐落于底座上。该演示仪可直观地进行观察、实验由摩擦等产生的电流变化及电流的化学效应,从而成功地揭示了矿床的成因与地震的形成机制,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地震演示仪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地震原理演示仪
技术介绍
目前发生地震的原理尚在探索研究中,有一种地震原理的理论探讨,谈到地震是在形成矿藏的过程中,出现了空穴,会形成空矿床区与成矿床区,空矿床区是贫矿床区,成矿床区则为富矿床区。在造矿运动过程中,当空矿床区出现负压时,也就是四周向空矿床区产生了压力,空矿床区如果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压力必然要打破平衡,出现断裂现象——塌陷,这就是地震为什么会出现塌陷现象,并被水淹没的道理。又为什么地震会出现地面向上凸起的现象呢?这种现象主要是成矿床区地震时出现的现象。这是由于电流的化学效应使该区域有大量新物质析出,形成了矿床。形成矿床的过程中,会使局部压力增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力增加,应力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即达到极限时,它就要打破平衡,发生断裂现象,必然引起地面凸起。总之地震的产生是成矿的结果,没有矿藏的形成,也就没有地震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适应当前有关地震原理研究的需要,按照上述地震原理探讨研制出了一种地震原理演示仪,可明确地揭示地震的发生及其规律等,并可用来解释地球构造、矿床成因等难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地震原理演示仪主要由底座、外壳、地壳、地幔、地核、转动轴及与转动轴连为一体的轮辐等组成。外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内分布有贫矿床区和富矿床区。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贫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分别用导线连接地核与高灵敏电流计一侧,而富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则分别用导线连接转动轴上的滑环与高灵敏电流计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设置在相应的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之间,镶嵌在外壳上,外壳支撑并坐落于底座上。地壳与地幔均为导电固体,地核则分固体地核与液体地核,二者分别为导电固体与导电液体。转动轴、轮辐亦为导电体。当演示仪的转动轴转动时,地壳内可演示出贫矿床区及富矿床区发生的一系列造矿过程与孕育地震过程。转动转动轴,使地核与地幔相对运动,产生摩擦生成电荷,形成离子或离子团,其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化学效应使通电导体在负极上会有新物质析出,生成了矿藏,在形成矿藏的过程中,这些离子或离子团从一个部位移动到另一部位,必然使一部分离子或离子团汇聚,使某部位体积增大,这就形成了富矿床区。而另一部分由于离子或离子团的转移,致使该部位出现空穴,也就是贫矿床区。当造矿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贫矿床区负压增大,使负矿床区体积变小,进而带动负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移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高灵敏电流表指针角度发生变化。或者是富矿床区在成矿过程中,随着富矿床区压强不断增大,富矿床区出现正压,由于它向四周施压,其结果就带动富矿床区内的高电阻率滑动触头发生位移,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观察高灵敏度电流表上指针摆动的幅度,可显示出相应变化。一般来说电流是恒定的,电流的突然变化,就意味着贫矿床区或富矿床区内部已经发生变化,如果电流强弱严重波动,地壳内部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地震也就在所难免了。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于富矿床区情况要好一些,对于贫矿床区一场地震就要发生了……。地震原理演示仪可直观地进行观察、实验由摩擦等产生的电流变化及电流的化学效应,从而成功地揭示了矿床的成因与地震的形成机制,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地震演示仪器。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实施例本地震原理演示仪由底座(1)、外壳(2)、地壳(3)、地幔(4)、地核(5)(6)、转动轴(7)及与其垂直连为一体的轮辐(8)等组成。转动轴(7)、轮辐(8)均为裸导电体,转动轴(7)左、右两端内侧设滑环(13)。外壳(2)内依次是地壳(3)、地幔(4)与地核(5)(6)。地壳(3)与地幔(4)均为导电固体,如金属粉混合物导电介质等,地核则分固体地核(6)与液体地核(5),固体地核(6)可采用金属粉混合物等导电介质,液体地核(5)则采用液体水土混合物等导电介质。地壳(3)内分布有贫矿床区(9)和富矿床区(10),为导电固体的空穴区域。贫矿床区(9)与富矿床区(10)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11),贫矿床区(9)内滑动触头(11)的平触点用导线连接地核(5),弯触点连接高灵敏电流计(12)一侧;富矿床区(10)内滑动触头(11)的平触点用导线连接转动轴(7)上的滑环(13),弯触点连接高灵敏电流计(12)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12)设置在贫矿床区(9)与富矿床区(10)之间,并镶嵌在外壳上(2),电流计(12)的表面朝外,两个接线柱位于外壳(2)内。地震原理演示仪整体由外壳(2)支撑并坐落于底座(1)上。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它主要由底座、外壳、地壳、地幔、地核、转动轴及与转动轴连为一体的轮辐组成,外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内分布有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贫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分别用导线连接地核与高灵敏电流计一侧,富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则分别用导线连接转动轴上的滑环与高灵敏电流计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设置在相应的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之间,镶嵌在外壳上,外壳支撑并坐落于底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转动轴、轮辐均为导电体,转动轴与轮辐垂直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转动轴左、右两端内侧设滑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外壳壁镶嵌有高灵敏电流计,表面朝外,两个接线柱位于外壳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地壳与地幔均为导电固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地核则分固体地核与液体地核,二者分别为导电固体与导电液体。专利摘要地震原理演示仪是由底座、外壳、地壳、地幔、地核、转动轴及与其连为一体的轮辐等组成。外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内分布有贫矿床区和富矿床区。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贫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分别用导线连接地核与高灵敏电流计一侧,而富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则分别用导线连接转动轴上的滑环与高灵敏电流计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设置在相应的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之间,镶嵌在外壳上,演示仪整体由外壳支撑并坐落于底座上。该演示仪可直观地进行观察、实验由摩擦等产生的电流变化及电流的化学效应,从而成功地揭示了矿床的成因与地震的形成机制,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地震演示仪器。文档编号G09B23/00GK2798222SQ20052003062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9日专利技术者白杰, 白雷杰, 白科举, 白静, 白果, 迟梅娥, 王淑芬, 白华锋, 白华德 申请人:白华德, 白华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地震原理演示仪,其特征是,它主要由底座、外壳、地壳、地幔、地核、转动轴及与转动轴连为一体的轮辐组成,外壳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内分布有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内均设有电阻率大的滑动触头,贫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分别用导线连接地核与高灵敏电流计一侧,富矿床区内滑动触头的平触点与弯触点则分别用导线连接转动轴上的滑环与高灵敏电流计另一侧,高灵敏电流计设置在相应的贫矿床区与富矿床区之间,镶嵌在外壳上,外壳支撑并坐落于底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杰白雷杰白科举白静白果迟梅娥王淑芬白华锋白华德
申请(专利权)人:白华德白华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