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及其用于聚氨酯风电叶片的除湿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及其用于聚氨酯风电叶片快速除湿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聚氨酯对水敏感,而用于制作风机叶片的玻璃纤维织物增强材料、夹芯材料、导流介质等,通常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需要在灌注聚氨酯组合物之前进行干燥除湿(脱水)。干燥脱水主要方式是在模具上抽真空并加热除湿,且加热温度越高,除湿效率越高。而聚氨酯灌注温度不宜过高,在除湿完成后,需要将结构层降温到低于35℃进行真空灌注。常规风电叶片模具仅有加热系统,不具备降温系统,使用关闭加热自然降温的方式降温效率极低,因高温除湿降温困难,必须通过降低除湿环节加热温度来减少降温时间,严重制约风电叶片生产效率。
[0003]同时,现有风电叶片模具降温系统存在以下问题:CN201910572190.7公开了一种带有降温系统的大型风电叶片模具及其制备方法,该带有降温系统的大型风电叶片模具通过在模具上设置通风道,通过供风装置向通风道中通入冷风,实现材料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对风电叶片进行加热除湿和降温冷却,包括:模具换热管道(2),铺设在模具(1)内;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其出端与模具换热管道(2)的进端(301)连接;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其进端与模具换热管道(2)的出端(302)连接;模具加热系统(5)和模具降温系统(6),所述模具加热系统(5)的出端和模具降温系统(6)的第一出端分别与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的进端连接;所述模具加热系统(5)的进端和模具降温系统(6)的第一进端分别与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的出端连接;其中,通过切换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和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可使得模具(1)内部的模具换热管道(2)分别与模具加热系统(5)或者模具降温系统(6)连通,以对模具(1)进行加热除湿或降温冷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模具(1)进行加热除湿时,所述模具加热系统(5)对内部存储的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切换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和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使模具换热管道(2)与模具加热系统(5)连通且与模具降温系统(6)断开;加热后的第一流体从模具加热系统(5)流出,经过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后流入模具换热管道(2),向模具(1)传输热能,之后经过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流回模具加热系统(5)再进行加热并形成循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降温系统(6)包括:冷却内循环系统(601)、冷却交换系统(602)、冷却外循环系统(603);冷却内循环系统(601)和冷却外循环系统(603)之间通过冷却交换系统(602)进行热量交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交换系统(602)包括: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其具有一内腔;冷却交换系统隔板(623),水平设置在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的内腔的中间,其一端与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之间设置间隙;多个换热翅片(622),设置在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的内腔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内循环系统(601)包括:内循环换热管道(621)和内循环控制系统(626);所述内循环换热管道(621)中流通第二流体,用于对模具(1)进行冷却,所述内循环换热管道(621)的形状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闭口端处穿过所述冷却交换系统隔板(623),其“U”型结构的两端穿过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的一侧伸出,一端为内循环冷却进口(624),另一端为内循环冷却出口(625);所述内循环冷却进口(624)和内循环冷却出口(625)分别与加热/冷却进端循环切换系统(401)和加热/冷却出端循环切换系统(402)连接;所述内循环控制系统(626)设置在所述内循环换热管道(621)上,且位于冷却交换系统外壳(620)与内循环冷却出口(625)之间,用于控制内循环换热管道(621)中流通的第二流体的压力、流速,并监测第二流体的温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翅片(622)均匀间隔的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循环换热管道(621)上。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循环升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志攀,王国军,文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