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0001]本技术涉及高压线束的布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双驱动电机的方案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些高压配电箱或者多合一控制器只有一个正极高压输出和一个负极高压输出,只能连接一个电机控制器,为了匹配两个电机控制器就需要再安装一个高压分线盒,现有技术方案高压输入和高压输出线束都设置在了高压分线盒的一侧,这样不利于整车高压线束的布置,会增加高压线束的长度,并影响整车布线安全及布线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
[000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所述高压分线盒包括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分线盒包括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后负电铜柱(15)、铜板(16)、绝缘板(17)、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正电铜柱(22)、金属外壳(23)、输入负电接线柱(24)、输入正电接线柱(25);其中,前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左侧位置,前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3)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前壳右侧位置;侧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5)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前侧位置,侧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7)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侧壳后侧位置;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右侧位置,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设置于金属外壳(23)的后壳左侧位置,两路负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0)位于后壳负电输入格兰头端口(9)的下方两侧位置,两路正电输出格兰头端口(11)位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的下方两侧位置;金属外壳(23)的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绝缘板(17),在绝缘板(17)的顶部左后侧和右前侧分别固定设置有铜板(16),在右前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负电铜柱(15)、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在左后侧铜板(16)上固定设置有正电铜柱(22)、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输入负电接线柱(24)固定设置于负电铜柱(15)的顶部,输入正电接线柱(25)固定设置于正电铜柱(22)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正电铜柱(22)设置于左后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分别位于正电铜柱(22)的后方两侧;负电铜柱(15)设置于右前侧铜板(16)的中央,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及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分别位于负电铜柱(15)的后方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与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21)的高度相等且低于正电铜柱(22)的高度;第一输出负电接线柱(18)与第二输出负电接线柱(19)的高度相等且低于负电铜柱(15)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分线盒内用于输入输出的高压线束能够同侧布置、直角布置或对向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方便布置高压线束的高压分线盒,其特征在于:高压线束同侧布置时,前壳正电盖板(2)、前壳负电盖板(4)、侧壳负电盖板(6)和侧壳正电盖板(8)封闭,后壳正电盖板(13)和后壳负电盖板(14)开启,正电从后壳正电输入格兰头端口(12)输入,依次经过输入正电接线柱(25)、正电铜柱(22)、左后侧铜板(16)、第一输出正电接线柱(20)及第二输出正电接线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军,温延兵,张亚新,
申请(专利权)人: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