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753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设置在基坑支护结构围成的圈内,包括加固区、未加固区、钢筋混凝土桩和混凝土支撑块,所述未加固区的外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沿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连线依次设置,所述混凝土支撑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块支撑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
,特别涉及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基坑开挖也越来越多,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基坑支护桩逐步产生向基坑内部的变形和水平挤压力,为抵抗这种水平变形和挤压力,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安全,提高基坑的稳定性,通常要对基坑底部采用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处理,尤其是在软土地层软土地区,基坑底部加固和地基处理更是必不可少。传统的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布置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满膛加固布置,即将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相互咬合打满基坑底部,形成一个整体,它的特点是加固效果好,但工程量最大,成本高;(2)格栅状加固和抽条加固,格栅状是将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相互咬合布置成格栅状,抽条加固是将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相互咬合布置成条状,这两种布置形式加固效果一般,且工程量较大;(3)裙边加固,即在基坑底部沿着基坑支护桩周边进行加固处理,这种加固形式成本较低,但加固效果较差。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以抵抗基坑支护桩产生的向基坑内部的变形和水平挤压力,从而在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安全,提高基坑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基坑底部结构不能抵抗基坑支护桩产生的向基坑内部的变形和水平挤压力,从而不能在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安全,提高基坑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底部结构,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围成的圈内,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外侧与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相邻的加固区,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由所述加固区的内侧围成的未加固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未加固区内的钢筋混凝土桩和混凝土支撑块,其中,所述未加固区的外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沿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连线依次设置,所述混凝土支撑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块支撑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拱形边的圆弧的圆心与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圆弧的圆心重合。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的两端的圆弧的端部相连。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多个沿着基坑长度方向排布的圆相
交而成,相邻的两个圆在基坑长度方向上重合的长度D为150mm~250mm。
[0009]可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包括混凝土主体、主筋和箍筋,所述箍筋包围在所述主筋的四周,所述箍筋和所述主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所述混凝土主体内部中空。
[0010]可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桩的长度进入砂地层深度H1大于等于1m。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坑,包括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底部结构,所述基坑底部结构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围成的圈内,所述基坑底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外侧与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相邻的加固区,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由所述加固区的内侧围成的未加固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未加固区内的钢筋混凝土桩和混凝土支撑块,其中,所述未加固区的外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沿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连线依次设置,所述混凝土支撑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块支撑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
[0012]可选的,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支护桩和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桩之间的横撑。
[0013]可选的,所述基坑还包括横梁和主体结构,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桩上,所述主体结构设置在所述横梁上。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坑处理方法,包括:施作加固区,其中所述加固区的内侧围成未加固区,并使得所述未加固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施作钢筋混凝土桩;施作基坑支护桩;开挖基坑,并施作横撑;安置混凝土支撑块,并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支撑块将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对应支撑起来;将横梁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桩上方。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底部结构、基坑和基坑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首先,通过在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因此可通过所述未加固区增加所述加固区抵抗水平位移和水平挤压力的能力,充分利用了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的受力特点,有利于基坑的安全和稳定。
[0017]其次,通过沿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连线依次设置钢筋混凝土桩,在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设置所述混凝土支撑块,并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支撑块支撑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如此将加固区对撑起来,可充分发挥拱的作用,可进一步增加所述加固区抵抗水平位移和水平挤压力的能力,有利于基坑的安全和稳定。并且,钢筋混凝土桩可兼做水平传力结构和竖向承载力受力结构,进一步改善了基坑的稳定性。
[0018]再次,与传统的满膛加固或格栅加固形式相比,可以大大节省加固区的工程量,能
够明显缩短工期,降低基坑底部处理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坑的平面图;
[0020]图2是图1中基坑沿A

A向的剖视图;
[0021]图3是图2中的基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基坑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未加固区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的搭接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桩的俯视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作加固区和钢筋混凝土桩之后的基坑的剖面图;
[0027]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底部结构,设置在基坑支护结构围成的圈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外侧与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相邻的加固区,设置在所述基坑底部且由所述加固区的内侧围成的未加固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未加固区内的钢筋混凝土桩和混凝土支撑块,其中,所述未加固区的外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拱形边和第二拱形边,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至少两段圆弧沿着基坑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而成,且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关于所述未加固区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沿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的连线依次设置,所述混凝土支撑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和所述混凝土块支撑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拱脚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拱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边的圆弧的圆心与相对的所述第二拱形边的圆弧的圆心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的两端的圆弧的端部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边和所述第二拱形边由多个沿着基坑长度方向排布的圆相交而成,相邻的两个圆在基坑长度方向上重合的长度D为150mm~25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包括混凝土主体、主筋和箍筋,所述箍筋包围在所述主筋的四周,所述箍筋和所述主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所述混凝土主体内部中空。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的长度进入砂地层深度H1大于等于1m。7.一种基坑,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底部结构,所述基坑底部结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许根王哲王志勇朱孟君柏威伟谢书萌曾超刘伟王峰冯利翟建国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