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耦合炉排的水泥分解窑及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活垃圾处理
,具体为一种耦合炉排的水泥分解窑及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高达2亿多吨,垃圾的合理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焚烧,填埋,堆积,焚烧是目前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炉排炉焚烧垃圾在垃圾处理市场占有率在60%,但是存在是投资成本高、热损失大、垃圾热值要求高等问题。水泥分解窑协同处理垃圾也是垃圾焚烧处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借助水泥窑内部高达1000℃的窑内温度可以充分焚烧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并且垃圾能够为水泥窑提供大量热量,节约煤耗,垃圾焚烧灰渣还可以为水泥提供生料,用于水泥熟料的烧成,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被国家广泛推广。近年来,华新水泥、广东粤堡、中材集团、海螺水泥、北京金隅等相继开发了生物干化
‑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热盘炉
‑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RDF技术等。但是由于生活垃圾组分复杂、水分含量高、硫氯含量高和低温挥发组分含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耦合炉排的水泥分解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分解窑为圆筒形,水泥分解窑上部设有多个环绕其内壁均匀布置的炉排单元,水泥分解窑中部设有与其中轴同心的外套筒和内套筒,外套筒的直径大于内套筒的直径,所述外套筒伸入水泥分解窑的长度短于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被固定,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设有多层直径不同且能转动的活动套筒,多层活动套筒按直径由大到小其伸入水泥分解窑的长度依次递增;每个炉排单元包括由多个扇形炉排片绕水泥分解窑的中轴依次螺旋下降排列形成螺旋阶梯,所述螺旋阶梯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固定扇形炉排片,固定扇形炉排片之间设置移动扇形炉排片,固定扇形炉排片的外侧与水泥分解窑的内壁固定,上部的固定扇形炉排片的内侧与外套筒连接固定,下部的固定扇形炉排片的内侧与内套筒连接固定,由上至下排列的各移动扇形炉排片的内侧分别依次与直径由大到小排列的活动套筒的下端连接固定,各移动扇形炉排片的外侧与水泥分解窑的内壁转动连接;各活动套筒伸出水泥分解窑的一端的长度按其直径由大到小递增排列,且各活动套筒伸出水泥分解窑的一端分别受各自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以使各活动套筒发生相互转动;水泥分解窑的上端面开设对应各炉排单元上部的给料口,从给料口供给干燥后的生活垃圾,通过各炉排单元的扇形炉排片依次输送所述干燥后生活垃圾,并且分别进行裂解;水泥分解窑下部还设有进料口、进风口,水泥分解窑底端为出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林波,徐喆,韩军,赵波,陈旺生,梅丹,幸福堂,吴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