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743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其结构包括:履带轮、回转台、控制室、操纵臂、铲斗,履带轮设有两个并呈平行设置,回转台设于履带轮之间的上方且其右上方固定有操纵臂,控制室设于回转台上方,铲斗设于操纵臂的末端且斗口向上,铲斗的底部为镂空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设了一种带有沥水功能的铲斗,铲斗的底部是一方形镂空的沥水口,并且在铲斗内,沥水口的上方设计了一种会随着铲斗工作中的不同角度而做滑动配合和铰链配合的栅栏用以实现沥水并分离出杂草垃圾袋等淤积物的功能;并且将铲斗的底部耐磨板与斗口外沿设计为波浪纹状,避免了被淤泥内的真空区吸住而抬不起来造成大臂损坏。抬不起来造成大臂损坏。抬不起来造成大臂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清淤修复生态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性异常天气的增多,江河发生流域性洪水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了,江河河道由于各种不确定沉积物的长期淤积导致水道变窄,容洪能力变差,因此,全面清理河道恢复生态已成为最紧迫的水利工程任务,而在农村乡镇中治理时最常见的,也是最经济的清淤方式便是采用可涉水的大型挖机,传统的挖机在进行清淤工作时往往将淤积物和水直接挖了起来,大大加重了后续运送淤积物的工作,并且常常挖到缠绕在一起的伴生水草和淤积物缠绕在一起挖出来后粘结在铲斗里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其结构包括:履带轮、回转台、控制室、操纵臂、铲斗,所述履带轮设有两个并呈平行设置,所述回转台设于履带轮之间的上方且其右上方固定有操纵臂,所述控制室设于回转台上方,所述铲斗设于操纵臂的末端且斗口向上,所述铲斗的底部为镂空状。
[0005]更进一步的,所述铲斗内设有第一铰链座、双头螺栓、第一栅栏、槽孔、第二栅栏、第二铰链座与刺杆,所述第一铰链座与第二铰链座分别设有两个且互相配合呈长方形状分布固定在铲斗底部,所述第一栅栏与第二栅栏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栅栏为空心管状结构且横向开有槽孔,所述第一栅栏的一端通过双头螺栓与第一铰链座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的一端与第二铰链座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的另一端与第一栅栏上的槽孔滑动配合并铰链连接,所述第一栅栏之间与第一栅栏相互平行的方向均匀焊接有四根刺杆,所述第二栅栏与第二栅栏相互平行的方向均匀焊接有三根刺杆且与第一栅栏上的刺杆交错对应。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铲斗的底部耐磨板与斗口外沿为波浪纹状。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铲斗设有侧齿。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栓为两头带有螺纹中间光滑的螺柱。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刺杆之间交错的一侧是尖的。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栅栏与第二栅栏进行铰链配合时之间呈120
°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链座与第二铰链座参数一样。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栓设有六个。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栅栏为实心钢结构。
[0014]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增设了一种带有沥水功能的铲斗,铲斗的底部是一方形镂空的沥水口,并且在铲斗内,沥水口的上方设计了一种会随着铲斗工作中的不同角度而做滑动配合和铰链配合的栅栏以实现沥水的功能。
[0017]2、并且,栅栏上带有七根互相交错的刺杆,当铲斗向下挖时,栅栏之间由于重力作用做铰链配合,刺杆尖端之间呈120
°
夹角,下挖时铲斗内优先接触到的是一些杂草与垃圾袋之类的淤积物,通过栅栏与刺杆杂草垃圾袋等便会被刺杆扎破从而缠挂在刺杆上,而挖起后,由于铲斗内淤积物的重力作用令栅栏之间通过槽孔与铰链恢复至同一水平线,这时铲斗内淤积物的多余水分便会透过栅栏从沥水口流出减免了后续运输的工作强度。
[0018]3、在铲斗已挖起淤积物需要卸斗时,斗口会向下,而河道内的淤积物往往是带有一定粘性的,卸斗时淤积物下落并通过淤积物的粘性带动栅栏之间做铰链配合再次呈120
°
夹角,同时刺杆上的杂草垃圾袋等也会顺着淤积物的粘性滑出刺杆,从而使铲斗卸斗时更加干净。
[0019]4、本技术将传统铲斗的底部耐磨板与斗口外沿设计为波浪纹状,在河道清淤时会遇到一些高粘性的工作环境,传统铲斗四周平滑,在下挖后会被淤泥内形成的真空区吸住而导致挖机无法抬臂,强行抬臂会损坏挖机大臂的气缸,而波浪纹状的结构使铲斗的外壁与淤泥之间能够存在一点空隙而不会被淤泥内的真空区吸住。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铲斗下挖状态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铲斗上抬状态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铲斗内的栅栏与刺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履带轮

1、回转台

2、控制室

3、操纵臂

4、铲斗

5、第一铰链座

51、双头螺栓

52、第一栅栏

53、槽孔

54、第二栅栏

55、第二铰链座

56、刺杆

57、波浪纹

a。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其结构包括:履带轮1、回转台2、控制室3、操纵臂4、铲斗5,所述履带轮1设有两个并呈平行设置,所述回转台2设于履带轮1之间的上方且其右上方固定有操纵臂4,所述控制室3设于回转台2
上方,所述铲斗5设于操纵臂4的末端且斗口向上,所述铲斗5的底部为镂空状的沥水口。
[0029]所述铲斗5内设有第一铰链座51、双头螺栓52、第一栅栏 53、槽孔54、第二栅栏55、第二铰链座56与刺杆57,所述第一铰链座51与第二铰链座56分别设有两个且互相配合呈长方形状分布固定在铲斗5底部,所述第一栅栏53与第二栅栏55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栅栏53为空心管状结构且横向开有槽孔54,所述第一栅栏53的一端通过双头螺栓52与第一铰链座51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55的一端与第二铰链座56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55的另一端与第一栅栏53上的槽孔54滑动配合并铰链连接,所述第一栅栏53之间与第一栅栏53相互平行的方向均匀焊接有四根刺杆57,所述第二栅栏5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其结构包括:履带轮(1)、回转台(2)、控制室(3)、操纵臂(4)、铲斗(5),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轮(1)设有两个并呈平行设置,所述回转台(2)设于履带轮(1)之间的上方且其右上方固定有操纵臂(4),所述控制室(3)设于回转台(2)上方,所述铲斗(5)设于操纵臂(4)的末端且斗口向上,所述铲斗(5)的底部为镂空状;所述铲斗(5)内设有第一铰链座(51)、双头螺栓(52)、第一栅栏(53)、槽孔(54)、第二栅栏(55)、第二铰链座(56)与刺杆(57),所述第一铰链座(51)与第二铰链座(56)分别设有两个且互相配合呈长方形状分布固定在铲斗(5)底部,所述第一栅栏(53)与第二栅栏(55)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栅栏(53)为空心管状结构且横向开有槽孔(54),所述第一栅栏(53)的一端通过双头螺栓(52)与第一铰链座(51)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55)的一端与第二铰链座(56)铰链配合,所述第二栅栏(55)的另一端与第一栅栏(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益恒晟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