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6525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泥沙分离过滤领域,其公开了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包括将下挖泥搅拌分散的分散单元、将分散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一级过滤的滚筒单元、将滚筒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二级过滤的斗轮单元、将斗轮单元中的浆液进行循环过滤的循环过滤单元、将斗轮单元输出的砂石进行输出的出料单元、将循环过滤单元输出的浆液过滤输出的出液单元;本方案可实现将下挖泥中的泥浆、砂石、浑浊液完全分离。浑浊液完全分离。浑浊液完全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泥沙分离过滤领域,特别是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基工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地基工程需要对土地进行打洞挖坑,而打洞挖坑挖出沙泥称为下挖泥,通常情况下,下挖泥只能当淤泥填埋处理,造价成本极高,所以现有做法是对下挖泥进行回收分散过滤,分离出泥浆、砂石,变废为宝,循环再用。
[0003]泥沙的分离常采用分离过滤设备,具体结构可参考专利申请号为201921061691.0的技术方案,其公开了一种泥沙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的沉淀池本体内设有依次连接的搅拌池、第一澄清池、第二澄清池、第三澄清池,所述的搅拌池一侧设有混浊水输入管,所述的第三澄清池一侧设有澄清水输出管,所述的搅拌池内设有搅拌结构,所述的搅拌池顶部设有连接所述搅拌结构的电机,所述的搅拌池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澄清池的过孔,所述的第一澄清池与第二澄清池之间、所述的第二澄清池与第三澄清池之间、所述的第三澄清池与澄清水输出管之间均设有过滤通道,所述的过滤通道内设有过滤件,所述的沉淀池本体底部设有支撑架。
[0004]上述该方案,利用池体的多级沉淀,将砂石进行多次过滤,达到分离过滤的效果;但对于下挖泥这类黏连性较大的浆状物质,仅靠多级沉淀,很难将下挖泥中的泥浆、砂石、以及浑浊液完全分离。
[0005]所以,本技术方案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将下挖泥中的泥浆、砂石、浑浊液完全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实现将下挖泥中的泥浆、砂石、浑浊液完全分离。
[000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包括将下挖泥搅拌分散的分散单元、将分散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一级过滤的滚筒单元、将滚筒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二级过滤的斗轮单元、将斗轮单元中的浆液进行循环过滤的循环过滤单元、将斗轮单元输出的砂石进行输出的出料单元、将循环过滤单元输出的浆液过滤输出的出液单元。
[0008]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分散单元包括用于存放下挖泥的搅拌槽、设置在搅拌槽内的分散模块、设置在搅拌槽一端的将自来水注入搅拌槽内的注水模块、将搅拌槽输出的泥浆进行过滤的过滤模块;
[0009]所述分散模块包括两根对称布置在搅拌槽内的沿着搅拌槽中轴延伸的搅拌轴、驱动两根搅拌轴互为反向旋转的驱动模块;所述两根搅拌轴上分别设有叶片,且互为交替布置;
[0010]所述注水模块包括与外设抽水设备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料端与过滤模块分设在搅拌槽的两端。
[0011]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过滤模块包括用于存放浆液的第一搅拌斗、固定在第一搅拌斗上侧的第一搅拌模块,所述第一搅拌斗的上端侧壁设有与滚筒单元连通的第一溢流口、与搅拌槽另一端连通的进料口,所述搅拌模块的动力输出端向下延伸至第一搅拌斗内的腰部处。
[0012]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滚筒单元包括的倾斜布置的滚筒、固定在滚筒下侧的倾斜布置的导液槽;所述滚筒上设有若干个供浆液滴落至导液槽的通孔;所述分散单元的出液端设置滚筒的上端内,所述导液槽的下端与斗轮单元连通。
[0013]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斗轮单元包括用于存放浆液的分离槽、设置在分离槽内的可沿着分离槽轴向方向转动的斗轮;所述斗轮上环绕设有若干个挖斗,所述挖斗的底部设有滴液孔;所述滚筒单元的出液端设置分离槽的一端上侧,所述出料单元设置在分离槽的另一端。
[0014]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出料单元包括倾斜布置的出料槽、设置在出料槽内的将砂石提升至出料槽上端的螺杆模块;所述出料槽的上、下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砂石出料的排渣口和用于浆液出料的排液孔;所述出料槽、滚筒单元分设在分离槽的两端。
[0015]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循环过滤单元包括沉淀池、固定在分离槽上侧的滤斗模块、输送管模块;所述输送管模块依次连通分离槽、沉淀池、滤斗模块;所述滤斗模块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溢流口和出渣口。
[0016]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输送管模块包括依次连通分离槽、沉淀池、滤斗模块的输送管道以及设置在输管道上的机泵。
[0017]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滤斗模块包括设置在分离槽上侧的第二搅拌斗、向下延伸至第二搅拌斗内的搅拌桨、驱动搅拌桨转动的驱动模组;所述第二溢流口、出渣口分设在第二搅拌斗的上、下两端;所述驱动模组与第二搅拌斗分设在输送管模块出料端的上下两侧。
[0018]在上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中,所述出液单元包括压滤机;所述压滤机的进料端与循环过滤单元的出液端连通。
[0019]本技术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方案通过设置分散单元,分散单元先将下挖泥进行搅拌分散,尽可能的翻出泥浆内的砂石,然后输送至滚筒单元内,滚筒单元中的滚筒对泥浆进行一级过滤,将砂石和浆液分离,浆液输送至斗轮单元中,斗轮单元将浆液中的砂石继续分离出来,并输送至出料单元,出料单元将砂石输出,而斗轮单元中浆液则输送至循环过滤单元再过滤,过滤出的砂石重新投放进斗轮单元内,则过滤出的浆液在输送至出液单元,完成最终排出,实现将下挖泥中的泥浆、砂石、浑浊液完全分离。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分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滚筒单元、斗轮单元、出料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斗轮单元、循环过滤单元、出料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分散单元;2、滚筒单元;3、斗轮单元;4、循环过滤单元;5、出料单元; 6、压滤机;
[0026]101、驱动模块;102、搅拌轴;103、搅拌槽;104、进料口;105、第一溢流口;106、第一搅拌斗;107、动力输出端;108、搅拌模块;
[0027]201、滚筒;202、通孔;203、导液槽;
[0028]301、斗轮;302、滴液孔;303、挖斗;304、分离槽;
[0029]401、沉淀池;402、输送管道;403、机泵;404、第二搅拌斗;405、搅拌桨;406、第二溢流口;407、驱动模组;
[0030]501、出料槽;502、螺杆模块;503、排渣口;504、排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

4所示,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包括将下挖泥搅拌分散的分散单元1、将分散单元1输出的浆液进行一级过滤的滚筒单元2、将滚筒单元2输出的浆液进行二级过滤的斗轮单元3、将斗轮单元3中的浆液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下挖泥搅拌分散的分散单元、将分散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一级过滤的滚筒单元、将滚筒单元输出的浆液进行二级过滤的斗轮单元、将斗轮单元中的浆液进行循环过滤的循环过滤单元、将斗轮单元输出的砂石进行输出的出料单元、将循环过滤单元输出的浆液过滤输出的出液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单元包括用于存放下挖泥的搅拌槽、设置在搅拌槽内的分散模块、设置在搅拌槽一端的将自来水注入搅拌槽内的注水模块、将搅拌槽输出的泥浆进行过滤的过滤模块;所述分散模块包括两根对称布置在搅拌槽内的沿着搅拌槽中轴延伸的搅拌轴、驱动两根搅拌轴互为反向旋转的驱动模块;所述两根搅拌轴上分别设有叶片,且互为交替布置;所述注水模块包括与外设抽水设备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料端与过滤模块分设在搅拌槽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模块包括用于存放浆液的第一搅拌斗、固定在第一搅拌斗上侧的搅拌模块,所述第一搅拌斗的上端侧壁设有与滚筒单元连通的第一溢流口、与搅拌槽另一端连通的进料口,所述搅拌模块的动力输出端向下延伸至第一搅拌斗内的腰部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挖泥的过滤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单元包括的倾斜布置的滚筒、固定在滚筒下侧的倾斜布置的导液槽;所述滚筒上设有若干个供浆液滴落至导液槽的通孔;所述分散单元的出液端设置滚筒的上端内,所述导液槽的下端与斗轮单元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挖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瑞龙生态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