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及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630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伏发电工程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及支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具有跨度大,形式美观,结构单元拼装方便,组件倾角连续可调等优点。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工程场地,提升了下部使用空间率,而且能够有效增加组件的发电量,可装配化程度高,有助于提升大型光伏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经济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及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伏发电工程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及支架。
技术背景
[0002]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光伏发电技术因兼具环保性和经济性而得到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滩涂,山地等各类复杂场地的建设需求,近年来大跨度形式的光伏支架结构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
[0003]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场地适应性,不仅有利于组件的灵活布置,而且不影响组件的下部空间使用。此外,在电价平价上网的大背景下,提高发电效率是保障光伏工程项目收益率的重要手段。而保持组件布置倾角随时处于最佳太阳入射角能够极大的提升发电量,因此,采用具有追踪式功能的支架结构对提升项目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
[0004]为了提升项目的施工效率和经济性,采用具有工业化装配形式的结构也成为将当下设计所优选的方案。从目前市场已有的支架形式来看,能够同时满足结构大跨度,组件可追踪以及结构单元可拼装的方案还十分罕见,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上述3种需求且具备美观性的结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从而提升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效率和装配化程度。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包括底部立柱,所述底部立柱的顶部与6根第一层斜杆的底部同时相连,所述6根第一层斜杆中每相邻两根斜杆的顶部通过第一层水平横梁相连且6根第一层水平横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第一层六边形平面;所述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每个角点分别与6根第二层斜杆的底部同时相连,所述6根第二层斜杆中每相邻两根斜杆的顶部通过第二层水平横梁相连,且6根第二层水平横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第二层六边形,与所述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角点相对应,共形成6个第二层六边形平面;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层六边形平面相接于同一条第二层水平横梁;所述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沿着其短轴方向等间距布置3根通长的纵向主传动轴,所述纵向主传动轴通过第一短立柱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接,第一短立柱的下端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固定,所述纵向主传动轴与第一短立柱枢接;所述纵向主传动轴上穿设有一级传动齿轮,所述纵向主传动轴的两端部设置有驱动装置使得主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沿着其长轴方向等间距布置7根通长的横向次传动轴;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位于纵向主传动轴的上方且与并纵向主传动轴相垂直,所述横向次传动轴通过第二短立柱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连,所述第二短立柱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横梁相固定,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与第二短立柱枢接,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上穿设有
二级传动齿轮,所述一级传动齿轮与二级传动齿轮位于纵向主传动轴和横向次传动轴的平面相交位置处,且所述二级传动齿轮与一级传动齿轮垂直咬合以通过纵向主传动轴的转动带动横向次传动轴的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横向次传动轴上的光伏面板转动实现可追踪。
[0008]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当纵向主传动轴长度较长时可在其中间位置增设驱动装置。
[0010]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根据底部立柱的截面形式与尺寸,在底部立柱的内侧(空心大截面)或外侧(实心截面)设有检修爬梯或通道。
[0011]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部立柱的顶部可预留不同方向的连接节点板,以供不同结构单元之间连接的需要,以增强整个光伏矩阵的稳定性。
[0012]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围成的平面外边缘角点均设置有预埋节点连接件,以供不同光伏支架结构单元的连接拼装所需。
[0013]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和/或第二短立柱的高度应根据光伏面板的最大旋转倾角来确定,第一和/或第二短立柱在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的位置应根据传动轴受力变形不影响组件正常转动要求来确定。
[0014]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纵向主传动轴与横向次传动轴的长度可根据其布置位置以及光伏面板的排列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0015]作为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纵向主传动轴和横向次传动轴与第一短立柱和第二短立柱的上端均可以分别锁定以使得在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解除锁定,调节完成后将传动轴进行锁定。
[0016]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从而提升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效率和装配化程度。
[0017]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8]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包括多个如前文所述的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及支架,具有跨度大,形式美观,结构单元拼装方便,组件倾角连续可调等优点,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工程场地,提升了下部使用空间率,而且能够有效增加组件的发电量,可装配化程度高,大大有助于提升大型光伏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的立面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的平面图。
[0022]图3为一级与二级传动齿轮连接的轴视图。
[0023]图4为一级与二级传动齿轮连接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作出的任何修改和变更,
都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如图1~4所示,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包括:主体结构和传动装置。其中主体结构包括:底部立柱1,与底部立柱1顶部相连的6根第一层斜杆2,每相邻两根第一层斜杆2的顶部通过6根第一层水平横梁3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每个角点分别与6根第二层的斜杆4的底部相连,每相邻两根第二层斜杆4的顶部通过第二层水平横梁5相连。每根水平横梁5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第二层六边形平面。对应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每个角点,第二层共形成6个六边形平面。传动装置包括:沿着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的短轴方向等距布置的3根通长的纵向主传动轴6,以及沿着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的长轴方向等间距布置的7根横向次传动轴10。这里,具体到图2中,南北方向或者纵向方向为长轴方向,东西方向或者横向方向为短轴方向。纵向主传动轴6位于横向次传动轴10的下方,纵向主传动轴6通过第一短立柱8与第二层水平横梁5相连,横向次传动轴10通过第二短立柱9与第二层水平横梁5相连。纵向主传动轴6上设有一级传动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拼装的追踪式大跨度光伏支架结构单元包括底部立柱,所述底部立柱的顶部与6根第一层斜杆的底部同时相连,所述6根第一层斜杆中每相邻两根斜杆的顶部通过第一层水平横梁相连且6根第一层水平横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第一层六边形平面;所述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每个角点分别与6根第二层斜杆的底部同时相连,所述6根第二层斜杆中每相邻两根斜杆的顶部通过第二层水平横梁相连,且6根第二层水平横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第二层六边形,与所述第一层六边形平面的角点相对应,共形成6个第二层六边形平面;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层六边形平面相接于同一条第二层水平横梁;所述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沿着其短轴方向等间距布置3根通长的纵向主传动轴,所述纵向主传动轴通过第一短立柱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接,第一短立柱的下端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固定,所述纵向主传动轴与第一短立柱枢接;所述纵向主传动轴上穿设有一级传动齿轮,所述纵向主传动轴的两端部设置有驱动装置使得主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二层水平横梁所在平面沿着其长轴方向等间距布置7根通长的横向次传动轴;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位于纵向主传动轴的上方且与并纵向主传动轴相垂直,所述横向次传动轴通过第二短立柱与第二层水平横梁相连,所述第二短立柱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横梁相固定,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与第二短立柱枢接,所述横向次传动轴上穿设有二级传动齿轮,所述一级传动齿轮与二级传动齿轮位于纵向主传动轴和横向次传动轴的平面相交位置处,且所述二级传动齿轮与一级传动齿轮垂直咬合以通过纵向主传动轴的转动带动横向次传动轴的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横向次传动轴上的光伏面板转动实现可追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巍潘丙皓曹洺源潘胜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