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控制器,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开关模块、稳压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负载工作模块,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负载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连接继电器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连接负载工作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51单片机来控制电路温度过高时的通断,并在一段时间后接通电路,检测是否过热,过热继续断开电路,温度已下降则导通电路。通电路。通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电路,具体是一种智能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控制是具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反馈和智能控制决策的控制方式,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智能控制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的任务要求。 智能控制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习控制的研究十分活跃,并获得较好的应用。如自学习和自适应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解决控制系统的随机特性问题和模型未知问题;1965年美国普渡大学傅京孙(K.S.Fu)教授首先把AI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66年美国门德尔(J.M.Mendel)首先主张将AI用于飞船控制系统的设计。
[0003]目前的使用的电路往往拥有着过热保护,但是过热保护往往是断开电路,让电路自己降温,比较麻烦,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控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智能控制器,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开关模块、稳压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负载工作模块,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负载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连接继电器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连接负载工作模块。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整流器T、电容C1、电容C2、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电阻R2、开关S1、二极管D1、电阻R4所构成,稳压模块由稳压器U1、电阻R3、电位器RP1所构成,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5、电阻R6、电位器RP2、晶体X所构成,继电器工作模块由风扇F、三极管V1、继电器J2、二极管D2所构成,负载工作模块由开关S2、负载Y所构成。
[0008]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电源,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1号引脚,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3号引脚,整流器T的4号引脚连接电容C1、电容C2,整流器T的2号引脚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S,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稳压器U1的输入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稳压器U1的接地端连接电位器RP1、电阻R3,电位器RP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电容C3、集成电路U2的20号引脚、电阻R6、三极管V1的集电极、风扇F、开关S2、集成电路U2的13号引脚、电阻R8。
[0009]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集成电路U2的1号引脚,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
C4、电容C5,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晶体X、集成电路U2的4号引脚,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晶体X的另一端、集成电路U2的5号引脚,集成电路U2的10号引脚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2的12号引脚、电阻R7,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2的13 号引脚、电位器RP2,电位器RP2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2的19号引脚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J2、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继电器J2的另一端,继电器J2的另一端接地,开关S2的另一端连接负载Y,负载Y的另一端接地。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为有极性电容。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D1为发光二极管、二极管D2为稳压二极管。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极管V1为NPN三极管。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稳压器U1型号为7812,集成电路U2型号为AT89C2051。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整流器T由桥式整流电路所构成。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阻R7为温敏电阻,随温度升高阻值增大。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51单片机来控制电路温度过高时的通断,并在一段时间后接通电路,检测是否过热,过热继续断开电路,温度已下降则导通电路。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种智能控制器的原理图。
[0018]图2为一种智能控制器的电路图。
[0019]图3为AT89C2051的流程图。
[0020]图4为AT89C2051的引脚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智能控制器,用于提供电源的市电电源,用于AC
‑
AC,AC
‑
DC的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用于电路导通的开关模块,用于稳定输出电压的稳压模块,用于控制电路开关及间歇性通断的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用于继电器工作的继电器工作模块,用于负载工作的负载工作模块,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负载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连接继电器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连接负载工作模块。
[0023]具体电路如图2所示,所述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整流器T、电容C1、电容C2、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电阻R2、开关S1、二极管D1、电阻R4所构成,稳压模块由稳压器U1、电阻R3、电位器RP1所构成,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5、电阻R6、电位器RP2、晶体X所构成,继电器工作模块由风扇F、三极管V1、继电器
J2、二极管D2所构成,负载工作模块由开关S2、负载Y所构成。
[0024]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电源,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1号引脚,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3号引脚,变压器W将高伏交流电变为低伏交流电,整流器T的4号引脚连接电容C1、电容C2,整流器T的2号引脚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1,整流器T由桥式整流电路所构成,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S,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稳压器U1的输入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阻R4,二极管D1发光显示电路导通,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稳压器U1的接地端连接电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制器,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开关模块、稳压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负载工作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负载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集成电路控制模块连接继电器工作模块,继电器工作模块连接负载工作模块,所述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整流器T、电容C1、电容C2、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电阻R2、开关S1、二极管D1、电阻R4所构成,稳压模块由稳压器U1、电阻R3、电位器RP1所构成,集成电路控制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5、电阻R6、电位器RP2、晶体X所构成,继电器工作模块由风扇F、三极管V1、继电器J2、二极管D2所构成,负载工作模块由开关S2、负载Y所构成;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市电电源,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1号引脚,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整流器T的3号引脚,整流器T的4号引脚连接电容C1、电容C2,整流器T的2号引脚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S,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稳压器U1的输入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稳压器U1的接地端连接电位器RP1、电阻R3,电位器RP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稳压器U1的输出端、电容C3、集成电路U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庆苑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