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包括灌装管本体,灌装管本体顶面与底面之间开有灌装通道,灌装管还包括阀体,阀体通过至少一根可拉断连接线连接灌装管本体,并且阀体位于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下方,阀体顶面开有可变形球坑;阀体的外侧面底端具有至少一个可卡住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的台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设有阀体、可拉断连接线、连接阀线、开关把手等结构,因此能够在灌装枪拔出时及时堵住灌装通道,有效地阻止液体物料跟随灌装枪涌出,避免灌装管本体、软包装容器外侧壁被液体物料污染,而且能够灌装超过八成的物料,充分利用软包装容器的容积,制成的成品饱满,能够很好地自立,也能够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灌装管,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
技术介绍
[0002]灌装管被大量运用在软包装容器上,通常灌装管包括灌装管本体,灌装管本体顶面与底面之间开有灌装通道。
[0003]目前,灌装设备的灌装枪通常从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顶端开口插入,进行液态物料灌装,灌装完毕后灌装枪上升离开灌装通道时,软包装容器内的液体物料容易跟随灌装枪从灌装通道涌出,不仅造成很大浪费,而且会导致灌装管本体、软包装容器外侧壁被污染,极难清理。为此,传统工艺的解决方案是,灌装的液体物料仅占软包装容器的最大容积70
‑
80%,以减少上述物料涌出现象。但是,实际使用效果不好,不仅浪费大量软包装容器的内部空间,无法杜绝物料涌出现象,导致灌装管本体、软包装容器外侧壁被污染,而且软包装容器内的液体物料无法撑起软包装容器的外形,造成外观皱褶、凹陷,软包装容器无法直立等不良影响,严重影响给消费者的观感和软包装容器的正常存放、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这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能够在灌装枪拔出时及时堵住灌装通道,有效地阻止液体物料跟随灌装枪涌出。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包括灌装管本体,灌装管本体顶面与底面之间开有灌装通道,其特征在于:灌装管还包括阀体,阀体通过至少一根可拉断连接线连接灌装管本体,并且阀体位于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下方,阀体顶面开有可变形球坑;阀体的外侧面底端具有至少一个可卡住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的台阶。优选的方案,所述可拉断连接线的数目为两根,两根可拉断连接线分别位于灌装管本体左右两侧。可拉断连接线不仅起到阀体的定位作用,而且在灌装枪底端球体进入可变形球坑过程中,可拉断连接线对阀体起到支撑作用,确保灌装枪底端球体顺利迫使可变形球坑顶端开口变形,灌装枪底端球体嵌入可变形球坑,然后灌装枪再拉断所有可拉断连接线,带动阀体下降,以便灌装枪灌装液体物料。
[0006]较优的方案,位于台阶上方的阀体的外侧面任意一处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灌装通道的内径。因此,可拉断连接线通通断裂后,阀体位于台阶上方的部分可以进入灌装通道,而台阶卡住灌装管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从而堵住灌装通道。
[0007]更优的方案,位于台阶上方的阀体的外侧面,其外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优选的方案,位于台阶上方的阀体的外侧面为圆滑曲面。
[0008]更优的方案,位于台阶上方1
‑
3毫米范围的阀体的外侧面,其外径等于灌装通道的内径。这样的设计,在阀体进入灌装通道后,能够更好地堵住灌装通道。
[0009]较优的方案,所述可变形球坑由球坑底面和两个球坑侧面组成,两个球坑侧面分别位于球坑底面的左右两侧,两个球坑侧面均采用横截面为圆弧的曲面。
[0010]更优的方案,所述两个球坑侧面的圆弧的曲率相同。
[0011]更优的方案,所述球坑底面为平面。
[0012]较优的方案,所述球坑顶端开口边缘具有至少一个斜槽。斜槽的作用是,便于球体出入球坑。
[0013]较优的方案,所述台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台阶分别位于阀体的左右两侧。
[0014]更优的方案,所述台阶为三角板。
[0015]较优的方案,所述阀体的每个台阶底面通过至少一根连接阀线连接灌装管本体底面。
[0016]较优的方案,所述阀体底面还设有开关把手。使用者通过隔着软包装容器操作开关把手,就能迫使阀体脱离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从而开启灌装通道,以便倒出软包装容器内的液体物料。
[0017]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有阀体、可拉断连接线、连接阀线、开关把手等结构,因此能够在灌装枪拔出时及时堵住灌装通道,有效地阻止液体物料跟随灌装枪涌出,避免灌装管本体、软包装容器外侧壁被液体物料污染,而且能够灌装超过八成的物料,充分利用软包装容器的容积,制成的成品饱满,能够很好地自立,也能够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初始状态的正视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1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0020]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1灌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1灌装后的正视图;
[0022]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1灌装后的剖面图;
[0023]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1灌装后的剖视图;
[0024]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1阀体、连接阀线、开关把手的立体图;
[0025]图8是图7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
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包括灌装管本体1、阀体2,灌装管本体1顶面与底面之间开有灌装通道101,阀体2通过两根可拉断连接线3连接灌装管本体1,两根可拉断连接线3分别位于灌装管本体1左右两侧,并且阀体2位于灌装管本体1的灌装通道101底端开口下方,阀体顶面201开有可变形球坑202;阀体2的外侧面203底端具有两个可卡住灌装管本体1的灌装通道101底端开口的台阶204,所述台阶204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台阶204分别位于阀体2的左右两侧。所述台阶为三角板。
[0028]位于台阶204上方的阀体2的外侧面203,其外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使得位于台阶204上方的阀体2的外侧面203任意一处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灌装通道101的内径。如图7所示,
位于台阶204上方的阀体2的外侧面203为圆滑曲面。事实上,位于台阶204上方2毫米范围内的阀体2的外侧面203,其外径等于灌装通道101的内径。因此,两根可拉断连接线3通通断裂后,阀体2位于台阶204上方的部分可以进入灌装通道101,而台阶204卡住灌装管本体1的灌装通道101底端开口,从而堵住灌装通道101。可拉断连接线3不仅起到阀体2的定位作用,而且在灌装枪底端球体进入可变形球坑202过程中,可拉断连接线3对阀体2起到支撑作用,确保灌装枪底端球体顺利迫使可变形球坑202顶端开口变形,灌装枪底端球体嵌入可变形球坑202,然后灌装枪再拉断所有可拉断连接线3,带动阀体2下降,以便灌装枪灌装液体物料。
[0029]所述可变形球坑202由球坑底面2021和两个球坑侧面2022组成,两个球坑侧面2022分别位于球坑底面2021的左右两侧,两个球坑侧面2022均采用横截面为圆弧的曲面,所述两个球坑侧面2022的圆弧的曲率相同。所述球坑底面2021为平面。
[0030]所述可变形球坑202顶端开口边缘具有两个斜槽2023。斜槽2023的作用是,便于球体出入可变形球坑202。
[0031]所述阀体2的两个台阶底面2041分别通过连接阀线4连接灌装管本体1底面2021,连接阀线4呈v形。连接阀线4的作用是限制阀体2的位置,起到辅助定位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包括灌装管本体,灌装管本体顶面与底面之间开有灌装通道,其特征在于:灌装管还包括阀体,阀体通过至少一根可拉断连接线连接灌装管本体,并且阀体位于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下方,阀体顶面开有可变形球坑;阀体的外侧面底端具有至少一个可卡住灌装管本体的灌装通道底端开口的台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其特征在于:位于台阶上方的阀体的外侧面任意一处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灌装通道的内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有效阻止物料涌出的灌装管,其特征在于:位于台阶上方的阀体的外侧面,其外径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仕泽,
申请(专利权)人:罗仕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