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液收集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4143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渗液引起病人皮肤感染,减少护士工作量,方便操作的渗液收集袋,包括袋体与底盘,所述袋体包括置管口、第一卡环、袋体膜、无纺布与排放口;所述底盘包括第二卡环、水胶体、背衬与离型膜;所述无纺布位于袋体靠近身体侧,置管口位于袋体的远离身体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兼容性强,袋体的置管口能兼容各种导管,防止漏夜;防止二次感染:袋体内衬防倒流层,防止患者变动姿势使废液倒流到导管附近,感染伤口,且底盘的水胶体也能吸收一定量液体的能力,防止感染皮肤。肤。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液收集袋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渗液引起病人皮肤感染,减少护士工作量,方便操作的渗液收集袋。

技术介绍

[0002]在外科手术后(普外科或胃肠外科等),较多患者往往会放置导管,便于把人体组织间或体腔内聚集的多余血液、脓液和体液等导出体外。
[0003]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浸透在伤口敷料内容物的渗液难以估计深夜量,使用透明的伤口渗液收集袋来收集渗出液,可以准确观察渗出液的性质、颜色。既能维持引流管原有的引流作用,又能将从引流管口漏出的液体全部收集,避免污染伤口敷料内容物和床单被服,减少换药次数和护理时数,降低更换敷料内容物及一次性看护垫等成本费用,达到了准确记录引流量的目的。让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减轻由于皮肤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等不适,促进患者的康复。
[0004]传统的引流管周围以剪口纱布或棉垫覆盖,或使用一次性造口袋,如将引流管放置于造口袋,引流管外壁微生物易在袋内繁殖、污染引流管戳口,甚至造成腹腔感染。造口袋在引流管拟穿出造口袋的位置剪一戳孔,然后将引流管拉出接引流袋。但造口袋被裁剪后孔径与引流管直径不匹配,且剪孔受牵拉之后容易变大,导致患者翻身侧卧时渗出液易经造口袋剪孔流出,浸湿患者的病员服,甚至床单被套。造口更换程序复杂、费时,而且容易渗漏,刺激患者皮肤,给伤口护理和患者康复带来不利。
[0005]由于导管外壁与身体组织之间也会有大量渗出液,渗出液过多不能用一般敷料全部吸收,造成患者衣物或导管周围敷料及皮肤经常处于潮湿、污染状态,严重降低患者舒适度,增加感染率。且频繁更换敷料、衣服及床单,也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及护理工作量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导管周围敷料及皮肤经常处于潮湿、污染状态,严重降低患者舒适度,增加感染率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防止渗液引起病人皮肤感染,减少护士工作量,方便操作的渗液收集袋。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渗液收集袋,包括袋体与底盘,所述袋体包括置管口、第一卡环、袋体膜、无纺布与排放口;所述底盘包括第二卡环、水胶体、背衬与离型膜;所述无纺布位于袋体靠近身体侧,置管口位于袋体的远离身体侧。
[0009]作为优选,所述袋体与底盘通过热焊接固定。
[0010]作为优选,所述袋体内衬设有防倒流层。
[0011]作为优选,所述防倒流层的开口上大下小。
[0012]作为优选,所述排放口设有塞子。
[0013]作为优选,所述排放口与袋体底部焊接固定。
[0014]作为优选,所述置管口为星状开口。
[0015]作为优选,所述塞子与排放口通过螺纹连接,塞子上设有与排放口壁连接的连接带。
[00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相配。
[0017]导管周围的渗液能很好的进入渗液收集袋,且防倒流层能防止液体反流。底部的排放口也能方便排放液体。而导管经过置管口,可以接其他的收集袋,不影响两者的使用。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操作方便:现护士处理渗液的时候,往往使用大量纱布,敷贴等,操作繁杂且效果不佳。将渗液收集袋分为两部分,底盘和袋体,底盘直接贴在置管处位置,扣上袋体即可。
[0020](2)结构简单:渗液收集袋分为底盘和袋体两部分,且都为机器成型,材料为现生产的造口袋材料,不需要专门的验证,方便生产。
[0021](3)兼容性强:由于患者放置的导管尺寸较多:直径4mm、6mm、9mm不等,袋体的置管口能兼容各种导管,防止漏夜。
[0022](4)防止二次感染:袋体内衬防倒流层,防止患者变动姿势使废液倒流到导管附近,感染伤口。且底盘的水胶体也能吸收一定量液体的能力,防止感染皮肤。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侧面图;
[0025]图3是本技术袋体的结构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底盘的结构图。
[0027]图中,1.袋体;2.底盘;3.置管口;4.第一卡环;5.袋体膜;6.无纺布;7.排放口;8.第二卡环;9.水胶体;10.背衬;11.离型膜;12.防倒流层;13.塞子;14.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29]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0030]参见图1、图2与图3,一种渗液收集袋,包括一透明的袋体1,该袋体1内部有空腔,内部设有一防倒流层12,该防倒流层12开口上大下小;在袋体1靠近身体侧的袋体膜5上设有无纺布6与第一卡环4,在袋体1远离身体侧的袋体膜5上设有置管口3,置管口3的中间为星状开口;袋体1的底部开有排放口7;
[0031]排放口7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塞子13,该塞子13设有一连接带14,连接带14的另一端固定于排放口7的侧壁上。
[0032]参见图4,还包括底盘2,底盘2由第二塑料卡环8、背衬10、水胶体9与离型膜11组成。
[0033]袋体与底盘的各部件均通过热焊接的方式结合。
[0034]塑料卡环:TPU材料,有利于和共挤膜焊接。且本身材质有一定的弹性,有利封口不会变形。
[0035]袋体膜:EVA/PVDC/EVA材质(共挤膜),柔软透明,稳定性强,易于热封且密封性强
[0036]无纺布:涤纶和丙纶,柔软性好,提高产品的舒适性。放在身体侧,接触人体一面,可以提高佩戴者的舒适性。
[0037]排放口、置管口:TPE材质,其高弹性、耐老化,可以更好的起到防漏的作用。且置管口的特殊构造,能有效的通过不同尺寸的导管,并能起到防漏夜的作用。
[0038]水胶体:主要成分为CMC(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热熔胶。有较强的粘性和吸水性。
[0039]本技术的使用方法:
[0040]1、打开包装,取出渗液收集袋。
[0041]2、根据导管和伤口大小,将渗液收集袋相配套的底盘开孔剪成合适大小。
[0042]3、去除底盘离型膜,将导管穿过底盘,贴在皮肤上,用手压紧使底盘贴平整。
[0043]4、再将导管穿出置管口,并把袋体和底盘的塑料卡环紧扣,将渗液收集袋的排放口封牢。
[0044]导管周围的渗液能很好的进入渗液收集袋,且防倒流层能防止液体反流。底部的排放口也能方便排放液体。而导管经过置管口,可以接其他的收集袋,不影响两者的使用。
[004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液收集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与底盘,所述袋体包括置管口、第一卡环、袋体膜、无纺布与排放口;所述底盘包括第二卡环、水胶体、背衬与离型膜;所述无纺布位于袋体靠近身体侧,置管口位于袋体的远离身体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液收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与底盘通过热焊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液收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内衬设有防倒流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渗液收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流层的开口上大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铠狄鲁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