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2840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涉及煤矿井下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转污水池处理系统包括巷道、联络巷、煤柱、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沉淀池、储排水池、注水管和排水管,一级过滤池设置在皮带运输巷煤柱帮的中部或下部,并与二级过滤池连通,二级过滤池位于辅助运输巷、皮带运输巷、煤柱形成的联络巷底板中,二级过滤池依次连通沉淀池、储排水池,二级过滤池与储排水池分别与联络巷内的煤柱相邻,沉淀池位于二级过滤池与储水及排放水池中间。该系统利用两巷间的联络巷构建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充分利用了井下开掘空间,对采煤工作面污水进行了两次净化,并且还提高了排水的效率。还提高了排水的效率。还提高了排水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井下污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煤矿井下开采活动因环境降尘、设备降温、钻孔排粉等需要,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污水,污水中含有粉尘、煤尘及各类微小生产垃圾的漂浮物,尤其是运输皮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细绒线。煤矿井下污水处理设置有专门排放系统,即利用排水泵将各处污水汇集,集中排放至地面或者井下的污水处理站,经过净化后的污水可进行重复利用。然而,随着工作面宽度及回采长度的增加,污水点增加,给污水汇集带来困难;另外,利用单一水泵将汇集的污水排放至井下中央水仓,管路长、效率低,一般需要在中途设置中转水仓,用以汇集不同地点的污水,提高排放效率。
[0003]目前,煤矿井下构筑中转水仓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构筑专用水仓,工程量大,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变化,水仓利用率低;二是封堵一段距离的废弃巷道或者联络巷作为污水池,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污水的沉淀作用差,不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容易堵塞排水泵,影响排放效率;(2)中转排水泵直接放入污水池底部进行排水或者是利用顶板上的链条葫芦将水泵悬挂在污水池中,前者由于排水泵抽水孔接近池底,随着沉淀淤泥的增加,易导致抽水孔堵塞,后者需要定期将水泵提出水池,处理抽水孔堵塞的皮带细绒线等漂浮杂物,增加了排水工序,浪费了工人大量时间,工作效率低,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另外,水泵振动等因素扰动了周围污水的流动,不利于污水沉淀。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池构筑方法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以提高矿井污水净化、中转排放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充分利用井下开掘空间,对采煤工作面的污水进行净化,提高矿井污水净化和排水的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巷道、联络巷、煤柱、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沉淀池、储排水池、注水管和排水管,所述一级过滤池设置在皮带运输巷煤柱帮的中部或下部,并与二级过滤池连通;所述二级过滤池位于辅助运输巷、皮带运输巷、煤柱形成的联络巷底板中,二级过滤池依次连通沉淀池、储排水池;所述二级过滤池与储排水池分别与联络巷内的煤柱相邻;所述沉淀池位于二级过滤池与储水及排放水池之间;所述储排水池包括储水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内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管连接排水泵和井底水仓,所述注水管汇集采煤工作面多个排放点的污水,并接入一级过滤池。
[0007]优选的是,联络巷的顶板和巷帮采用锚杆、喷浆支护,联络巷和巷道之间设置有水池坝。
[0008]优选的是,一级过滤池内设置有多道挡水墙,挡水墙将一级过滤池划分为多个过滤段,各个过滤段之间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与挡水墙之间通过凹槽活动连接。
[0009]还优选的是,二级过滤池包括第一过滤道和第二过滤道,第一过滤道和第二过滤道之间一侧设置有隔水墙,另一侧设置有连通口;第一过滤道和一级过滤池的末段过滤段相连通;所述第二过滤道的底板自辅助运输巷至皮带运输巷由高及低布置,第一过滤道自皮带运输巷至辅助运输巷由高及低布置。
[0010]还优选的是,沉淀池与二级过滤池相邻布置,沉淀池的底板和第二过滤道的底板最低处齐平,沉淀池和二级过滤池之间设置有隔水墙。
[0011]还优选的是,储水池和辅助运输巷相邻,储水池和沉淀池连通,储水池和沉淀池之间设置有过滤网,排水池与皮带运输巷相邻,排水池的隔水墙高度低于储水池的隔水墙高度。
[0012]还优选的是,过滤网包括夹板、夹紧螺母和滤网,滤网通过夹紧螺母固定在夹板上;一级过滤池各个过滤段之间的过滤网网孔沿水流方向依次减小。
[0013]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方法,构筑上述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在煤矿井下的巷道和联络巷内布置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沉淀池、储排水池、注水管和排水管,一级过滤池过滤污水悬浮物,二级过滤池中的矸石吸附污水中的杂质,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再次净化。
[0014]进一步优选的是,排水管连接同矿井内另一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多个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多次处理。
[0015]还进一步优选的是,排水泵设置在排水池的底部,排水泵与排水管相连,排水管排水至井底水仓或下一个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构筑方法有益效果包括:
[0017](1)该系统利用两巷间的联络巷构建中转污水池,充分利用了井下开掘空间,减小了工程量,其位置可根据工作面变化进行选择,适用性强;并且还降低了污水池的构建成本,汇集多个出水点的污水,提高排放效率。
[0018](2)针对采煤工作面污水特征,利用一级过滤池过滤污水中的悬浮杂物,发挥二级过滤池中矸石吸附作用,对污水进行一次净化,最后通过沉淀池对污水进行二次净化,分级净化过程针对性强,净化效率高。
[0019](3)污水厂的构建中转排水泵设置专用排水池,避免了由于排水泵抽水给污水池带来的扰动,克服了因污水杂物堵塞排水泵抽水口而降低排水效率的问题。该方法施工还具有工程量小,初次净化效果好,二级排放效率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0022]图3是一级过滤池的俯视图;
[0023]图4是图2中的
Ⅰ‑Ⅰ
剖面示意图;
[0024]图5是图2中的
Ⅱ‑Ⅱ
剖面示意图;
[0025]图6是图2中的
Ⅲ‑Ⅲ
剖面示意图;
[0026]图7是图2中的
Ⅳ‑Ⅳ
剖面示意图;
[0027]图8是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

巷道,11水池坝,12

辅助运输巷,13

皮带运输巷,2

联络巷,3

煤柱,4

一级过滤池,41

注水管,42

挡水墙,43

过滤网,431

夹板,432

夹紧螺母,433

滤网,44

一级出水口,5

二级过滤池,51

第一过滤道,52

过滤道隔水墙,53

第二过滤道,54

沉淀池隔水墙,55

矸石,56

连通口,6

沉淀池,61

储水池隔水墙,7

储排水池,71

储水池,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巷道、联络巷、煤柱、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沉淀池、储排水池、注水管和排水管,所述一级过滤池设置在皮带运输巷煤柱帮的中部或下部,并与二级过滤池连通;所述二级过滤池位于辅助运输巷、皮带运输巷、煤柱形成的联络巷底板中,二级过滤池依次连通沉淀池、储排水池;所述二级过滤池与储排水池分别与联络巷内的煤柱相邻;所述沉淀池位于二级过滤池与储水及排放水池之间;所述储排水池包括储水池和排水池,排水池内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管连接排水泵和井底水仓,所述注水管汇集采煤工作面多个排放点的污水,并接入一级过滤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络巷的顶板和巷帮采用锚杆、喷浆支护,所述联络巷和巷道之间设置有水池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过滤池内设置有多道挡水墙,挡水墙将一级过滤池划分为多个过滤段,各个过滤段之间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与挡水墙之间通过凹槽活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过滤池包括第一过滤道和第二过滤道,第一过滤道和第二过滤道之间一侧设置有隔水墙,另一侧设置有连通口;第一过滤道和一级过滤池的末段过滤段相连通;所述第二过滤道的底板自辅助运输巷至皮带运输巷由高及低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联络巷式井下中转污水处理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良红姚强岭徐强郭庆瑞于利强余波李英虎贾江伟孔繁龙张智强刘平陶彦名郭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