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光电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2062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并提供了一种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元器件少、降低成本、低功耗、长寿命、安装灵活、使用方便的智能光电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单元和红外收发电路,红外收发电路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电源电路为控制单元和红外收发电路提供电源;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电源芯片、磁珠、瞬态抑制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一接电解电容、第一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感、第二接电解电容、电阻、第三电解电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光电开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光电开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光电开关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光电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开关,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光电开关。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光电开关是利用被检测物对光束的遮挡或反射,由同步回路选通电路,从而检测物体有无的。发送器对准目标发射光束,发射的光束一般来源于半导体光源,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及红外发射二极管。光束不间断地发射,或者改变脉冲宽度,由接收器接收。在接收器的前面,装有光学元件如透镜和光圈等。在其后面是检测电路,它能滤出有效信号和应用该信号。现有光电开关一般都是通过逻辑芯片,对光束的遮挡后,电路进行简单的逻辑电路转换。目前电梯内大功率电机、高压电缆等干扰也越来越杂,干扰信号、太阳光会导致平层感应器的光电开关出现异常动作,不能反映电梯的平层位置。普通的逻辑电路抗干扰能力差,不能很好的滤出有效信号和应用该信号,同时电路复杂繁琐,对逻辑芯片要求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元器件少、降低成本、低功耗、长寿命、安装灵活、使用方便的智能光电开关。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单元MCU和红外收发电路,所述红外收发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MCU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为所述控制单元MCU和所述红外收发电路提供电源;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U1、电源芯片U2、磁珠L1、瞬态抑制二极管V1、第一二极管VD1、第一接电解电容E1、第一电容C1、第二二极管VD2、第二电感L2、第二接电解电容E2、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E3;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4脚为负极且接地,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1脚为正极且与所述磁珠L1的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均与所述磁珠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接入所述电源芯片U2,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芯片U2之间,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也与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另一端均接地。
[0005]进一步,所述电源芯片U2为XL1509电源芯片。
[0006]进一步,所述电源输出端还与所述电源芯片U2的反馈端Feedback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整流桥U1为UA80整流桥。
[0008]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MCU为 HT66F002芯片。
[0009]进一步,所述一种智能光电开关还包括端子接口CN1,所述端子接口CN1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U1的输入端连接,且在所述端子接口CN1的输出端上并联有第六电容C6。
[0010]进一步,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直流5伏电压。
[0011]进一步,所述红外收发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管D1、红外接收管D2、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所述红外发射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7串联后接入所述控制单元MCU;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红外接收管D2的负极接入所述控制单元MCU,所述红外接收管D2的正极接地。
[0012]进一步,所述一种智能光电开关还包括第十八电阻R18和发光二极管LED3,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接地。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可靠型光电开关,采用通过MCU,控制脉冲信号调制解码,大大提高光电开关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技术电路简单,需要的元器件少,降低成本,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增加对市场的竞争力。本技术具有低功耗、长寿命、安装灵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所述电源电路示意图;
[0015]图2是所述控制单元MCU的主示意图;
[0016]图3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的示意图;
[0017]图4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的示意图;
[0018]图5是电源指示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单元MCU和红外收发电路,所述红外收发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MCU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为所述控制单元MCU和所述红外收发电路提供电源;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U1、电源芯片U2、磁珠L1、瞬态抑制二极管V1、第一二极管VD1、第一接电解电容E1、第一电容C1、第二二极管VD2、第二电感L2、第二接电解电容E2、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E3;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4脚为负极且接地,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1脚为正极且与所述磁珠L1的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均与所述磁珠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接入所述电源芯片U2,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芯片U2之间,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也与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另一端均接地。
[00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芯片U2为XL1509电源芯片。
[0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输出端还与所述电源芯片U2的反馈端Feedback连接。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桥U1为UA80整流桥。
[00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MCU为 HT66F002芯片。
[00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种智能光电开关还包括端子接口CN1,所述端子接口CN1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U1的输入端连接,且在所述端子接口CN1的输出端上并联有第六电容C6。
[00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直流5伏电压。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收发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管D1、红外接收管D2、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所述红外发射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光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智能光电开关包括电源电路、控制单元(MCU)和红外收发电路,所述红外收发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MCU)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为所述控制单元(MCU)和所述红外收发电路提供电源;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整流桥(U1)、电源芯片(U2)、磁珠(L1)、瞬态抑制二极管(V1)、第一二极管(VD1)、第一接电解电容(E1)、第一电容(C1)、第二二极管(VD2)、第二电感(L2)、第二接电解电容(E2)、电阻(R4)、第三电解电容(E3);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4脚为负极且接地,所述整流桥(U1)的输出1脚为正极且与所述磁珠(L1)的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均与所述磁珠(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V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接入所述电源芯片(U2),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VD1)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芯片(U2)之间,所述第一接电解电容(E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也与所述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电解电容(E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解电容(E3)的另一端均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光电开关,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流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德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