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185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包括光伏组件,还包括若干组件浮体组,每个组件浮体组包括若干个并排的组件浮体单元,光伏组件通过支架系统安装在组件浮体单元上,相邻的两排组件浮体组之间布置有若干个通道浮体,且每个通道浮体位于四个相邻的组件浮体单元中心位置,每个通道浮体的四个角分别与相邻的四个组件浮体单元的角连接,组件浮体单元朝向通道浮体的两端向外延伸至光伏组件投影的外侧均形成走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能够实现抗冰冻荷载、防止积雪覆盖及增大组件间阴影间距的功能,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运维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安全可靠的特点。安全可靠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东北、内蒙古等高纬度严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山地条件恶劣,地面光伏电站发展受限,在这些区域的水库建设水面光伏电站,既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又不挤占当地宝贵的草场资源,还能为附近的牧民提供经济、便捷的电能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0003]但由于高纬度严寒区域气温低、冰冻时间长,对漂浮系统的抗冰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些地区一般冬季积雪厚度大、积雪覆盖期长,对光伏组件的遮挡影响严重,造成光伏电站发电量损失严重。另外,纬度高的地区光伏组件的最佳倾角较大,加大了两排光伏组件之间的南北向阴影间距要求,增加了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光伏组件之间的运维通道成本,阻碍了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的推广应用。为解决高纬度严寒地区漂浮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的以上问题,亟需进行技术突破。
[0004]目前,国内外提出的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大都只关注其在中、低纬度地区的使用情况,并未对高纬度严寒区域的极端环境进行特别考虑,部分漂浮系统也仅关注了高纬度严寒区域的局部影响因素,并未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0005]中国专利(公开日:2019年09月20日、公开号:CN209419535U) 公开了一种漂浮式发电系统及其支撑阵列,利用横梁系统将浮体连接形成支撑光伏组件的阵列,仅具有较强的抗浪涌性能,不具备高纬度寒冷区域使用的能力。
[0006]中国专利(公开日:2019年07月30日、公开号:CN209176870U) 公开了一种漂浮式水上浮体及浮体阵列,利用水上浮体实现了光伏组件的支撑,但未考虑高纬度严寒区域冰冻、积雪和阴影对浮体结构的影响。
[0007]中国专利(公开日:2019年12月13日、公开号:CN209776755U) 公开了一种浮体及其支撑系统,通过改变浮体侧面结构,使得在浮体侧面底端任意一点处的法线均与水平面之间有夹角,减小了冰荷载对浮体的挤压力,从而提高了浮体耐冰荷载的能力。但该浮体侧面底端只是减小了冰荷载对浮体的挤压力,剩余挤压力还是需要浮体壁面自身强度抵抗,容易造成壁面受力变形;其次该浮体未考虑高纬度严寒区域积雪和阴影对浮体结构的影响。
[0008]中国专利(公开日:2017年10月03日、公开号:CN107231118A) 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冰冻地区的水上光伏装置,利用浮体之间的活动扁铁连接抵消水面冻融产生的水平和竖向冻胀力,并利用升降气缸调节光伏组件倾角,以提高发电量。但该漂浮系统连接扁铁仅能释放部分浮体间的冻胀力,难以将浮体四周的冻胀力释放,很难对系统中较薄弱的浮体产生保护作用;其次,该结构利用升降气缸调节光伏组件倾角,虽然可以实现光伏组件倾角的调整,但成本投入较大,且光伏组件倾角增大后前后排光伏组件间距并未调整,可能出现光伏
组件遮挡反而影响发电。
[0009]由于现有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漂浮系统存在上述技术问题,使得水面光伏电站难以再高纬度严寒地区推广使用,浪费了闲置的水面资源,阻碍了这些地区水面光伏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能够在与中、低纬度地区漂浮系统成本相当的前提下实现抗冰冻荷载、防止积雪覆盖及增大组件间阴影间距的功能,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运维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
[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包括若干排平行漂浮在水面上的组件浮体组,每个所述组件浮体组包括若干个并排的组件浮体单元,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支架系统安装在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上,相邻的两排所述组件浮体组之间布置有若干个通道浮体,且每个所述通道浮体位于四个相邻的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中心位置,每个所述通道浮体的四个角分别与相邻的四个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的角连接,所述组件浮体单元朝向所述通道浮体的两端向外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投影的外侧均形成走道。
[0012]优选地,所述支架系统包括两根平行的光伏组件固定斜梁,每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的顶端均铰接有阻尼回复伸缩杆,所述阻尼回复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高位立柱的顶端,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的中部靠下位置铰接在低位立柱的顶端,所述高位立柱的高度大于所述低位立柱的高度,所述光伏组件安装在两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上,能够在实现所述光伏组件倾斜支撑的同时自动清除所述光伏组件上部积雪,避免了高纬度严寒区域积雪长期堆积对光伏电站发电量造成较大损失。
[0013]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的四个角上均设有用于连接的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上设有若干个耳板螺栓孔,所述通道浮体的四个角通过螺栓与所述耳板螺栓孔配合连接在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上。
[0014]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和通道浮体四个侧面下部的吃水线位置截面为拱桥型,可实现引冰上滑功能,降低冰荷载对浮体底面的挤压力,保护浮体。
[0015]优选地,每个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的至少一个走道的外侧边沿上向内凹陷形成镂空凹陷,所述组件浮体与两个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之间形成的镂空区域提供了所述光伏组件上部滑落积雪的收集区域,防止积雪堆积过高掩埋所述光伏组件影响发电。
[0016]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为中空结构。
[0017]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内填充有轻质低吸水率材料,以提高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的强度,并降低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破损后中空内腔进水造成所述组件浮体单元沉没的风险。
[0018]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的走道上设有防滑花纹,以增加摩擦力避免雨雪天气运维人员落水。
[0019]优选地,所述组件浮体单元上设有供所述高位立柱和低位立柱安装的立柱安装平台,所述立柱安装平台上设有固定耳板,所述固定耳板上设有若干个耳板螺栓孔。
[002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1]1、用积雪自动实现了积雪的自动滑落,避免了高纬度地区积雪长期覆盖造成光伏电站发电量损失,也避免了常规地面光伏电站需要运维人员人工铲雪,运维更便利,同时,该装置为机械结构,不需要任何电力或动力驱动,可靠性更高的同时投入更小,更利于提高电站收益率;
[0022]2、提出组件浮体单元、通道浮体等与水面接触的侧面下部吃水线位置截面拱桥形设计,该设计方案可使冰荷载对浮体产生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分力,推动浮体向上移动,从而释放部分静冰载荷防止浮体损坏,且拱桥形截面在受静冰压力时,会将部分作用在浮体壁面上的正压力产生的弯矩部分转化为沿壁面切向的压力,从而防止传统技术中壁面局部弯矩过大引起壁面凹陷;
[0023]3、通过在组件浮体单元上设置镂空凹陷,提供了光伏组件上部滑落积雪的收集区域,避免了传统水上光伏电站光伏组件下部积雪堆积过高掩埋光伏组件影响发电的问题;
[0024]4、通过组件浮体单元上的走道,可与通道浮体拼接形成连续的水上运维通道,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包括光伏组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排平行漂浮在水面上的组件浮体组(2),每个所述组件浮体组(2)包括若干个并排的组件浮体单元(3),所述光伏组件(1)通过支架系统(4)安装在所述组件浮体单元(3)上,相邻的两排所述组件浮体组(2)之间布置有若干个通道浮体(5),且每个所述通道浮体(5)位于四个相邻的所述组件浮体单元(3)中心位置,每个所述通道浮体(5)的四个角分别与相邻的四个所述组件浮体单元(3)的角连接,所述组件浮体单元(3)朝向所述通道浮体(5)的两端向外延伸至所述光伏组件(1)投影的外侧均形成走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系统(4)包括两根平行的光伏组件固定斜梁(7),每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7)的顶端均铰接有阻尼回复伸缩杆(8),所述阻尼回复伸缩杆(8)的另一端铰接在高位立柱(9)的顶端,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7)的中部靠下位置铰接在低位立柱(10)的顶端,所述高位立柱(9)的高度大于所述低位立柱(10)的高度,所述光伏组件(1)安装在两根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斜梁(7)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冰推上滑防积雪式水面光伏漂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浮体单元(3)的四个角上均设有用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波袁博喻飞张涛丁红张顺赵作飞张清华张国新李小雨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