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毒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1760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毒瓶,包括瓶体,该瓶体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密封瓶盖,并且瓶体内部设置有一层与瓶体内径相适配的密封薄片,所述瓶体的底部设置有一支撑杆,通过该支撑杆支撑密封薄片,所述的密封薄片包括固定部和弯折部,所述的固定部相应固定在瓶体侧壁上,而弯折部则为活动部分,可向下弯折。本装置中整体采用棕色塑料瓶体以及较为便宜的塑料和橡胶材料制作,相应减少成本,并可避免阳光照射产生的危险化学反应以及减小整体装置的重量和体积,携带方便,减少了毒气的挥发和用量,同时增加了毒瓶的使用时间,提高了操作者的使用舒适度,增强安全性以及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健康安全。人身健康安全。人身健康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毒瓶


[0001]本技术涉及昆虫捕捉标本制作
,具体说是一种新型毒瓶。

技术介绍

[0002]毒瓶,即装有适量(约5~10克)的氰化钾或氰化钠等剧毒药物的广口瓶,专门用来迅速薰杀捕获的昆虫,以便及时制成完整的标本,毒瓶是采集时杀死昆虫的主要器具,制作方法有多种,但都极为简单。
[0003]根据需要,一般多选用干净、大小不同的广口瓶和与其严密配套的橡皮塞(或优质的软木塞),在瓶内放入一薄层小块或粉末状的氰化钾(KCN)或氰化钠(NaCN),立即在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粗锯末后,用木棒压实。再向锯末上面浇铸一层稀稠适宜的石膏糊(以能流下为度),待干后即可使用。在瓶外标注“毒瓶”字样,以示区分。
[0004]制作时,速度要快,凡皮肤有伤口的人,绝对不准操作。制好的毒瓶要有专人负责,严加保管,不可乱放,更不能遗失。使用前,可在石膏上层放上大小适宜的白纸,用后将纸上的脏物用镊子挟潮棉球擦净,以保毒瓶内的清洁。棉球和撤换下的过脏白纸应妥善处理,不可丢失。采集小型鳞翅目昆虫,可备制单用毒瓶,不宜混用,以防脱落鳞片弄脏其他昆虫。在一般毒瓶内,可放置少量纸条,既可吸收虫体排出的水分,也可防止昆虫直接挤在瓶底,更有利于昆虫在未死前抱附用。昆虫死后应及时取出制成标本,如在毒瓶内存放时间较长,容易变色或损坏。
[0005]现有的毒瓶可连续使用数月至一年,时间过长,或瓶内过于干燥,昆虫不易毒死时,可加入少量稀醋酸或酒石酸液,促进毒物分解,增强毒杀效力。如制作毒瓶选用三氯甲烷或四氯甲烷等麻醉剂,可在瓶底放些脱脂棉吸收药物,上面用厚纸片或软木片隔开,最好钻些细小通气孔。瓶塞应使用软木塞为宜,因橡皮塞用久易被侵蚀膨胀和腐烂,也不易再次放入。这种毒瓶作用虽快,但需延长薰杀时间。存放过夜的昆虫也不会变色受损。如放置时间较短,昆虫容易复活。过小的昆虫可装入口径30毫米的指形毒管内,毒管的制作方法同毒瓶。
[0006]现有毒瓶多为广口瓶简单制成,一般使用厚纸片、软木塞减少有毒物质的泄露,单效果不佳。使用过程中,需打开瓶盖将昆虫放入其中,或打开瓶盖取出昆虫,在此过程中易产生有毒物质的挥发和散失;一方面使操作人员产生不适感,另一方面会减少瓶内毒杀物质的含量,大大降低毒杀效果。现有毒瓶多采用透明的广口瓶制作,部分毒杀药剂在高温、光照条件下易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现有毒瓶多由玻璃制成,质量较大,且无特制的抓拿装置,使用者需时刻抓握毒瓶,较为不便;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光口玻璃瓶制作的毒瓶质量较大、不易携带,且易发生毒杀药剂的泄露现象;抓捕昆虫过程中,反复开启毒瓶,毒杀药剂的挥发、泄露使得操作者产生较强的不适感;长时间的挥发、泄露使得毒瓶内毒杀药剂的浓度不断降低,直至无法毒杀昆虫。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毒瓶。
[0008]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毒瓶,包括瓶体,该瓶体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密封瓶盖,并且瓶体内部设置有一层与瓶体内径相适配的密封薄片,所述瓶体的底部设置有一支撑杆,通过该支撑杆支撑密封薄片,所述的密封薄片包括固定部和弯折部,所述的固定部相应固定在瓶体侧壁上,而弯折部则为活动部分,可向下弯折;所述密封薄片的下方空间内相应放置有脱脂棉花,该脱脂棉花内滴有液体毒杀药剂;而所述的密封瓶盖上则相应设置有一密封孔,该密封孔内相应安装有一可上下移动的密封杆,所述密封孔和密封杆的设置位置与下方密封薄片的弯折部的设置位置对应,所述的密封杆向下移动可按压弯折部向下弯折;并且所述密封杆的上下端还均设置有密封堵头,当密封杆上移时,其下端的密封堵头从下方相应堵住密封孔,当密封杆下压折弯部时,其上端的密封堵头从上方相应堵住密封孔。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瓶盖设置为塑料瓶盖,并且相应通过螺纹结构以及密封垫相应密封式可拆卸安装在瓶体上;并且相应设置适配的螺纹结构,使其拧紧密封后,密封瓶盖上的密封孔与下方的弯折部的位置对应。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薄片设置为塑料薄片结构,而固定部和弯折部均设置为半圆结构,所述的弯折部沿密封薄片的直径弯折。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瓶体内壁上还设置有一圈密封条,该密封条设置在密封薄片的上端面位置处,紧靠在密封薄片的上端面。
[0012]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薄片下方的支撑杆设置在密封薄片的圆心位置处,并且所述密封薄片弯折部的下端面与支撑杆之间还安装有扭转弹簧,所述弯折部在密封杆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弯折,压力消失后,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向上复位,并相应紧密抵靠在密封条上。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瓶体设置为棕色塑料瓶体,所述的密封薄片设置在瓶体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的密封杆设置为塑料杆,所述的密封堵头相应设置为橡胶堵头。
[0014]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装置中整体采用棕色塑料瓶体以及较为便宜的塑料和橡胶材料制作,相应减少成本,并可避免阳光照射产生的危险化学反应以及减小整体装置的重量和体积,携带方便,减少了毒气的挥发和用量,同时增加了毒瓶的使用时间,提高了操作者的使用舒适度,增强安全性以及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健康安全;
[0016](2)本装置使用时,将上方的密封瓶盖打开将昆虫放入到瓶体内,将瓶身稍微倾斜,使昆虫落入到密封薄片固定部的上方,之后将密封瓶盖拧紧密封,通过密封杆下移,将弯折部向下压紧弯折,并且弯折部弯折后,密封杆上端的密封堵头正好从上方堵在密封瓶盖上密封孔的上端,这样密封薄片下方的毒杀药剂向上挥发,控制好时间,进入一部分气体之后,就迅速上提密封杆,弯折部复位密封,密封杆上提,下端的密封堵头也相应堵住密封孔,从而毒杀昆虫,如果毒杀药剂进入的太少,还可以重新操作,这样设置后可以有效的保证瓶体在毒杀昆虫时的密封工作,毒气不会泄露,提高安全性以及毒瓶的使用时间;
[0017](3)本装置中密封薄片一半为固定部,一半为弯折部,弯折部可通过密封杆下压弯折挥发毒气,并且通过设置的扭转弹簧可保证弯折部密封复位,而且密封薄片的上端面是设置有一圈密封条的,弯折部复位之后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是紧贴在密封条上,这样能够
保证在不使用毒瓶的时候,下方的有毒气体是不会挥发到上层的,进一步的保证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毒瓶,包括瓶体1,该瓶体1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密封瓶盖2,并且瓶体1内部设置有一层与瓶体1内径相适配的密封薄片3,瓶体1的底部设置有一支撑杆4,通过该支撑杆4支撑密封薄片3,密封薄片3包括固定部5和弯折部6,固定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毒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体(1),该瓶体(1)的上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密封瓶盖(2),并且瓶体(1)内部设置有一层与瓶体(1)内径相适配的密封薄片(3),所述瓶体(1)的底部设置有一支撑杆(4),通过该支撑杆(4)支撑密封薄片(3),所述的密封薄片(3)包括固定部(5)和弯折部(6),所述的固定部(5)相应固定在瓶体(1)侧壁上,而弯折部(6)则为活动部分,可向下弯折;所述密封薄片(3)的下方空间内相应放置有脱脂棉花(7),该脱脂棉花(7)内滴有液体毒杀药剂;而所述的密封瓶盖(2)上则相应设置有一密封孔(8),该密封孔(8)内相应安装有一可上下移动的密封杆(9),所述密封孔(8)和密封杆(9)的设置位置与下方密封薄片(3)的弯折部(6)的设置位置对应,所述的密封杆(9)向下移动可按压弯折部(6)向下弯折;并且所述密封杆(9)的上下端还均设置有密封堵头(10),当密封杆(9)上移时,其下端的密封堵头(10)从下方相应堵住密封孔(8),当密封杆(9)下压折弯部时,其上端的密封堵头(10)从上方相应堵住密封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毒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瓶盖(2)设置为塑料瓶盖,并且相应通过螺纹结构以及密封垫相应密封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惜玲黄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