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及具有该壳体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0845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及具有该壳体的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冷却方式由于各处冷却水的水温不相同,会导致电机各处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及具有该壳体的电机,包括设置在电机外壳体上的换热系统,所述电机外壳体内具有安装空腔,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较散热管路更靠近安装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降温方式各处换热管路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大致相等,故可保证电机温度分布均匀,使得电机各部分的热胀冷缩基本一致,保证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精密度。证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精密度。证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精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及具有该壳体的电机


[0001]本技术属于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及具有该壳体的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转子在转动过程中反复切割磁感线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难以释放电机的极限功率。故在电机内大都会设置液冷结构,冷却液从液冷结构一端进入,与电机发生热交换升温后,从另一端排出,以实现带走电机热量的目的。但这种冷却方式由于各处冷却液的液温不相同,会导致电机各处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0003]例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液冷结构[申请号:201621420102.X],该技术专利伺服电机的机壳在平行输出轴的方向以周向间隔方式设置多个流液通道;其中两个流液通道分别连接了第一进液接头和第一出液接头;连接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流液通道通过所述机壳端侧法兰盖上的独立过渡槽连通了相邻的一个流液通道,并交替通过所述机壳两端的法兰盖独立过渡槽依次连通各个流液通道,直至连至连接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流液通道;其中,所述独立过渡槽为所述法兰盖上仅连通相邻两个流液通道端部的槽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得电机温度分布均匀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
[000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得电机温度分布均匀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7]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包括设置在电机外壳体上的换热系统,所述电机外壳体内具有安装空腔,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较散热管路更靠近安装空腔。
[0008]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的轴心线均相互平行,且换热管路以安装空腔的轴心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散热管路以安装空腔的轴心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
[0009]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电机外壳体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内均设有连通管路系统,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之间通过连通管路系统相连通。
[0010]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间隔设置且通过连通管路系统依次连通形成一条通路,所述前端盖或后端盖或电机外壳体上设有进液管接口,所述进液管接口与连通管路系统相连通。
[0011]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连通管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前端盖和后端盖内的若干个呈U字型的第一连通凹槽,第一连通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相连通,位于同一端盖上的两个相邻第一连通凹槽依次通过换热管路、另一端盖上的第一连通凹槽和散热管路相连通,所述连通管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前端盖内的进液凹槽,所述进液凹槽一端与进液管接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换热管路或散热管路相连通。
[0012]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连通管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前端盖和后端盖内的若干个第二连通凹槽,所述第二连通凹槽包括位于两端的T型槽和连通两个T型槽底端的连通槽,所述T型槽远离连通槽一侧的两端均与换热管路或散热管路相连通。
[0013]在上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中,所述电机外壳体外表面凸出有散热翅片。
[0014]一种电机,设有任一上述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体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定子,还包括可发生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所述定子位于安装空腔内,所述转子位于定子内。
[0015]在上述的电机中,所述电机外壳体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前端盖或后端盖上设有内驱动泵,所述内驱动泵与转子转轴的一端相啮合,内驱动泵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换热管路和散热管路对应连通;
[0016]或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散热管路和换热管路对应连通。
[0017]在上述的电机中,还包括连接在电机外壳体上的外罩,外罩内具有散热空腔,所述外罩上具有贯通外罩且与散热空腔相连通的透气栅格,散热风扇位于散热空腔内且散热风扇与转子转轴的一端相啮合,电机外壳体外表面凸出有散热翅片,相邻两根散热翅片之间具有气体流动间隙,所述气体流动间隙的一端与散热空腔相连通。
[0018]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1、本技术冷却介质通过位置靠内的换热管路实现与电机换热使电机降温,冷却介质升温后通过位置靠外的散热管路散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介质重新进入换热管路,从而形成一个内循环,这样的降温方式各处换热管路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大致相等,故可保证电机温度分布均匀,使得电机各部分的热胀冷缩基本一致,保证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精密度。
[0020]2、本技术驱动冷却介质循环的驱动泵为设置在电机内的内驱动泵,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电机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21]3、本技术的转子与散热风扇、内驱动泵均同轴设置,利用转子转轴带动散热风扇和内驱动泵,这样转子在转动时必然会带动散热风扇和内驱动泵工作,无需额外为散热风扇和内驱动泵设置动力装置,简化了电机整体的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5]图4是实施例1中前端盖的剖视图;
[0026]图5是实施例1中后端盖的剖视图;
[0027]图6是实施例1中前端盖内的连通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0028]图7是实施例1中后端盖内的连通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0029]图8是实施例2中前端盖内的连通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0030]图9是实施例2中后端盖内的连通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0031]图中:电机外壳体1、定子2、转子3、换热系统4、安装空腔5、前端盖6、后端盖7、连通管路系统8、进液管接口9、散热翅片10、内驱动泵11、进液口12、出液口13、外罩14、透气栅格15、散热风扇16、散热空腔17、气体流动间隙18、换热管路41、散热管路42、第一连通凹槽81、进液凹槽82、第二连通凹槽83、T型槽84、连通槽85。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3]实施例1
[00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结合图1

3所示,包括设置在电机外壳体1上的换热系统4,所述电机外壳体1 内具有安装空腔5,所述换热系统4包括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 42,所述换热管路41较散热管路42更靠近安装空腔5。即换热管路41的位置较为靠内,散热管路42的位置较为靠外。
[0035]本技术,使用时,冷却介质通过位置靠内的换热管路41 实现与电机换热使电机降温,冷却介质升温后通过位置靠外的散热管路42散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介质重新进入换热管路41,从而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包括设置在电机外壳体(1)上的换热系统(4),所述电机外壳体(1)内具有安装空腔(5),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4)包括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42),所述换热管路(41)较散热管路(42)更靠近安装空腔(5);所述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42)的轴心线均相互平行,且换热管路(41)以安装空腔(5)的轴心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散热管路(42)以安装空腔(5)的轴心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电机外壳体(1)外表面凸出有散热翅片(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体(1)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6)和后端盖(7),所述前端盖(6)和后端盖(7)内均设有连通管路系统(8),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42)之间通过连通管路系统(8)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42)间隔设置且通过连通管路系统(8)依次连通形成一条通路,所述前端盖(6)或后端盖(7)或电机外壳体(1)上设有进液管接口(9),所述进液管接口(9)与连通管路系统(8)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散热恒温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路系统(8)包括设置在前端盖(6)和后端盖(7)内的若干个呈U字型的第一连通凹槽(81),第一连通凹槽(81)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路(41)和散热管路(42)相连通,位于同一端盖上的两个相邻第一连通凹槽(81)依次通过换热管路(41)、另一端盖上的第一连通凹槽(81)和散热管路(42)相连通,所述连通管路系统(8)还包括设置在前端盖(6)内的进液凹槽(82),所述进液凹槽(82)一端与进液管接口(9)相连通,另一端与换热管路(41)或散热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连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乔纳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