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036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显示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器。发光元件包括光致发光组件、背光组件以及增透组件。光致发光组件包括量子点基板、设置于量子点基板上的量子点层、设置于量子点层内的绿光量子点以及设置于量子点层内的红光量子点。背光组件位于光致发光组件的一侧且设置为产生蓝色光。增透组件位于光致发光组件的另一侧且包括增透膜、第一介质层以及第二介质层,增透膜包括设置为增强绿色光的绿光增透层、设置为增强红色光的红光增透层以及设置为增强蓝色光的蓝光增透层,绿光增透层、红光增透层以及蓝光增透层分别相对量子点层平铺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出光效率及彩度,并达到节能的效果。并达到节能的效果。并达到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器


[000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量子点显示器属于创新半导体纳米晶体技术,可以准确输送光线,高效提升显示屏的色域值,让色彩更加纯净鲜艳,使色彩表现更具张力。其核心是直径在2~10纳米之间的晶粒受到光电刺激时会根据晶粒直径的大小不同而激发出不同颜色的单色光。
[0003]出光效率是评估显示器节能的一个指标。显示器的出光效率通常是以其显示面板的出光强度与其背光模组的出光强度相除的百分比来表示。一般而言,液晶显示器具有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并且显示面板通常具有基板、开关元件阵列、液晶、彩色滤光片及偏光片等结构。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通过显示面板的基板、开关元件阵列、液晶、彩色滤光片、及偏光片等结构后,由显示面板输出的光线的实际强度(Intensity)会衰减至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强度的3%至5%,也就是出光效率只有3~5%。为了达到显示时必要的亮度,显示器必须采用更高出强度的背光模组,因而较为耗能。
[0004]此外,现有的液晶显示器,比较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的光谱与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光谱,可发现对于红、绿以及蓝三原光,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在红光波段及绿光波段的半高宽较宽且峰值较低,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彩度相对于电视系统相关标准(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NTSC)的彩度规范也较差。现有的液晶显示器通常大约达到NTSC规定的标准值的72%,从而在色彩的呈现上不如传统冷阴极射线管电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旨在解决如何对光线的彩度进行增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其包括:
[0007]光致发光组件,包括量子点基板、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基板上的量子点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内的绿光量子点以及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内的红光量子点;
[0008]背光组件,位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的一侧且设置为产生蓝色光,所述背光组件朝所述量子点层投射所述蓝色光,并激发所述绿光量子点产生绿色光和激发所述红光量子点产生红色光;以及
[0009]增透组件,位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的另一侧且包括增透膜、第一介质层以及第二介质层,所述增透膜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所述量子点层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量子点基板之间,所述增透膜包括设置为增强绿色光的绿光增透层、设置为增强红色光的红光增透层以及设置为增强蓝色光的蓝光增透层,所述绿光增透层、所述红光增透层以及所述蓝光增透层分别相对所述量子点层平铺设置。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偏光片,所述增透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偏光片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间隙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层为位于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的空气层。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量子点层一体成形。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光增透层、所述红光增透层以及所述蓝光增透层中至少有一个为多膜层结构。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相对所述光致发光组件设置的背板、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之间的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且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灯珠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之间的准直膜。
[0016]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显示器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介质层设置的下基板、相对所述下基板设置的上基板以及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上基板之间的液晶组件,所述显示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基板上的偏光板,所述上基板位于所述液晶组件与所述偏光板之间。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下基板一体成形。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组件包括画素阵列层、液晶层、共通电极层以及彩色滤光层,所述画素阵列层、所述液晶层、所述共通电极层以及彩色滤光层沿所述下基板指向所述上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0019]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蓝色光激发红色量子点与绿色量子点,使它们分别产生红色光和绿色光,当蓝色光、红色光以及绿色光均入射增透膜后,由于蓝光增透层,红光增透层、绿光增透层分别对蓝色光、红色光以及绿色光产生增强作用,从而提升了出光效率及彩度,并达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1的增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绿色光、红色光以及蓝色光的亮度均被增强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红色光被增强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绿色光被增强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蓝色光被增强的示意图。
[002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9]100、发光元件;10、光致发光组件;11、量子点基板;12、量子点层;13、绿光量子点;14、红光量子点;20、增透组件;21、第一介质层;22、第二介质层;23、增透膜;231、蓝光增透层;232、绿光增透层;233、红光增透层;30、背光组件;31、准直膜;32、导光板;33、灯珠;34、
背板;40、液晶组件;41、下基板;42、上基板;43、液晶层;44、画素阵列层;45、共通电极层;46、彩色滤光层;51、第一偏光片;52、第二偏光片;53、偏光板;461、蓝色色阻层;462、绿色色阻层;463、红色色阻层;464、黑色矩阵;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致发光组件,包括量子点基板、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基板上的量子点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内的绿光量子点以及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内的红光量子点;背光组件,位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的一侧且设置为产生蓝色光,所述背光组件朝所述量子点层投射所述蓝色光,并激发所述绿光量子点产生绿色光和激发所述红光量子点产生红色光;以及增透组件,位于所述光致发光组件的另一侧且包括增透膜、第一介质层以及第二介质层,所述增透膜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所述量子点层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量子点基板之间,所述增透膜包括设置为增强绿色光的绿光增透层、设置为增强红色光的红光增透层以及设置为增强蓝色光的蓝光增透层,所述绿光增透层、所述红光增透层以及所述蓝光增透层分别相对所述量子点层平铺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偏光片,所述增透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偏光片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间隙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层为位于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的空气层。5.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业袁海江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