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992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器,且外壳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机构,并且检测器的顶端安装有缓震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内部包括有开设在外壳一侧的一号通槽,且一号通槽的内部套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散热扇和防尘板,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稳定机构的作用下,通过设置的散热扇,能够对检测器进行有效散热,通过设置的防尘板,能够将外部的灰尘阻挡,避免灰尘随着散热扇吹进外壳内,导致检测器收到灰尘的影响,通过设置的一号通槽和二号通槽,使得外壳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
本技术属于智慧交通
,尤其涉及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
技术介绍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简称:ITS)的基础上,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现有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一般为密封,不便于散热,容易导致机柜内部温度升高,很容易导致交通信号机温度过高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一般为密封,不便于散热,容易导致机柜内部温度升高,很容易导致交通信号机温度过高设备损坏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器,且外壳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机构,并且检测器的顶端安装有缓震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内部包括有开设在外壳一侧的一号通槽,且一号通槽的内部套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散热扇和防尘板,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通槽,所述外壳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且载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优选的,所述套管的两侧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相固定,所述安装板的一侧与载板的底端之间设置有支杆。优选的,所述缓震机构的内部包括有固定在检测器顶端的外管,且外管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撑杆,且撑杆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内部顶端连接,所述检测器顶端与外壳的内部顶端之间设置有缓冲垫。优选的,所述外管的内腔与撑杆为活动连接,且撑杆通过弹簧与外管构成弹性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外壳顶部一次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盖体,且盖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号限位管,所述一号限位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限位管。优选的,所述限位杆分别与一号限位管、二号限位管构成套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在稳定机构的作用下,通过设置的散热扇,能够对检测器进行有效散热,通过设置的防尘板,能够将外部的灰尘阻挡,避免灰尘随着散热扇吹进外壳内,导致检测器受到灰尘的影响,通过设置的一号通槽和二号通槽,使得外壳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动,提高散热效果。2、本技术中,在缓震机构的作用下,通过设置的外管、弹簧和撑杆,使得检测器上方具有缓冲力,避免检测器上方受到外部的冲击时,能够保护检测器,提高检测器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外壳右侧的结构是示意图。图中:1外壳、101盖体、102一号限位管、103限位杆、104二号限位管、2检测器、3散热机构、301一号通槽、302套管、303散热扇、304防尘板、305二号通槽、4缓震机构、401外管、402弹簧、403撑杆、404缓冲垫、5载板、6安装板、7支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器2,且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机构3,并且检测器2的顶端安装有缓震机构4,散热机构3的内部包括有开设在外壳1一侧的一号通槽301,且一号通槽301的内部套接有套管302,套管30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散热扇303和防尘板304,外壳1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通槽305,外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5,且载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的散热扇303,能够对检测器2进行有效散热,通过设置的防尘板304,能够将外部的灰尘阻挡,避免灰尘随着散热扇303吹进外壳1内,导致检测器2受到灰尘的影响,通过设置的一号通槽301和二号通槽305,使得外壳1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动,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的,套管302的两侧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1相固定,安装板6的一侧与载板5的底端之间设置有支杆7。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能够提高外壳1底端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缓震机构4的内部包括有固定在检测器2顶端的外管401,且外管40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弹簧402,弹簧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撑杆403,且撑杆403的另一端与外壳1的内部顶端连接,检测器2顶端与外壳1的内部顶端之间设置有缓冲垫404。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垫404能够提高检测器2顶端与外壳1的内部顶端之间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外管401的内腔与撑杆403为活动连接,且撑杆403通过弹簧402与外管401构成弹性伸缩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的外管401、弹簧402和撑杆403,使得检测器2上方具有缓冲力,避免检测器2上方受到外部的冲击时,能够保护检测器2,提高检测器2的安全系数。进一步的,外壳1顶部一次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盖体101,且盖体101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号限位管102,一号限位管10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杆103,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限位管10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打开盖体101,能够对检测器2进行检修。进一步的,限位杆103分别与一号限位管102、二号限位管104构成套接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限位杆103分别与一号限位管102、二号限位管104套接,使得盖体101得到限位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通过设置的散热扇303,能够对检测器2进行有效散热,通过设置的防尘板304,能够将外部的灰尘阻挡,避免灰尘随着散热扇303吹进外壳1内,导致检测器2受到灰尘的影响,利用一号通槽301和二号通槽305,使得外壳1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动,提高散热效果,通过设置的外管401、弹簧402和撑杆403,使得检测器2上方具有缓冲力,避免检测器2上方受到外部的冲击时,能够保护检测器2,提高检测器2的安全系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器(2),且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机构(3),并且检测器(2)的顶端安装有缓震机构(4),所述散热机构(3)的内部包括有开设在外壳(1)一侧的一号通槽(301),且一号通槽(301)的内部套接有套管(302),所述套管(30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散热扇(303)和防尘板(304),所述外壳(1)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通槽(305),所述外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5),且载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6)。/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检测器(2),且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机构(3),并且检测器(2)的顶端安装有缓震机构(4),所述散热机构(3)的内部包括有开设在外壳(1)一侧的一号通槽(301),且一号通槽(301)的内部套接有套管(302),所述套管(30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散热扇(303)和防尘板(304),所述外壳(1)的另一侧开设有二号通槽(305),所述外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5),且载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302)的两侧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1)相固定,所述安装板(6)的一侧与载板(5)的底端之间设置有支杆(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央处理算法服务的智慧交通检测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机构(4)的内部包括有固定在检测器(2)顶端的外管(401),且外管(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易天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