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9174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储能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包括底板、互补箱和控制按钮,底板上端固定连接有互补箱,互补箱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上端均镶嵌连接有数据显示窗,互补箱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设置冷凝器,而冷凝器均为平行设置,且冷凝器之间距离均相等,并且冷凝器均为对等设置,使装置内部在进行热交换时通过平行设置的冷凝器将制冷剂均匀的进行传输,使水快速凝结成中高温液体,从而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提高,而冷凝器之间距离相等,使冷凝器在进行传输时更加稳定,在通过对等的传输再次加快其热交换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
本技术涉及储能系统
,具体为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在对储能过程进行分析时,为了确定研究对象而划出的部分物体或空间范围,称为储能系统。它包括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的转换和储存设备。储能系统往往涉及多种能量、多种设备、多种物质、多个过程,是随时间变化的复杂能量系统,需要多项指标来描述它的性能。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储能密度、储能功率、蓄能效率以及储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等。但是现有的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不能有效的控制其内部热量、气压与电力大小,使得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会因为热量、气压与电力过大导致安全隐患增加,且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冷凝时不够迅速,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下降,其实用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不能有效的控制其内部热量、气压与电力大小,使得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会因为热量、气压与电力过大导致安全隐患增加,且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冷凝时不够迅速,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下降,其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包括底板、互补箱和控制按钮,所述底板上端固定连接有互补箱,所述互补箱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上端均镶嵌连接有数据显示窗,所述互补箱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一端固定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加热器一侧固定连接有给水泵,所述给水泵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内侧固定连接有冷凝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内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盘管,所述蒸汽发生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一侧固定连接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控制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蒸汽发生器内部均固定连接有铜管,所述铜管一侧固定连接有铝翅片,所述铜管为S型绕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凝器均为平行设置,且冷凝器之间距离均相等,并且冷凝器均为对等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离器、储液罐与换热器为同一控制系统,且分离器、储液罐与换热器为一体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控制阀为电压控制,第二控制阀为气压控制,第三控制阀为热量传输控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器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加热管,所述加热器上端固定连接有出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盖智勇现有的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能有效的控制其内部热量、气压与电力大小,使得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不会因为热量、气压与电力过大导致安全隐患增加,且新型多功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能快速进行冷凝,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提高,其实用性强。1、通过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且第一控制阀为电压控制,第二控制阀为气压控制,第三控制阀为热量传输控制,使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先通过第一控制阀控制电力传输大小,当电力传输得到稳定控制后通过第二控制阀控制内部气压大小来起到减缓内部压力作用,随后在进行暖气供应时在通过第三控制阀控制热量传导的大小程度来减缓热量过大而造成的设备损伤情况,通过以上设置能有效的控制其内部热量、气压与电力大小,使供暖储能系统在进行使用时不会因为热量、气压与电力过大导致安全隐患增加。2、通过设置冷凝器,而冷凝器均为平行设置,且冷凝器之间距离均相等,并且冷凝器均为对等设置,使装置内部在进行热交换时通过平行设置的冷凝器将制冷剂均匀的进行传输,使水快速凝结成中高温液体,从而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提高,而冷凝器之间距离相等,使冷凝器在进行传输时更加稳定,在通过对等的传输再次加快其热交换速度。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蒸汽发生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加热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互补箱;3、控制按钮;4、数据显示窗;5、第一控制阀;6、支撑杆;7、加热器;701、加热管;702、出口;8、给水泵;9、蒸汽发生器;901、铜管;902、铝翅片;10、冷凝器;11、盘管;12、第二控制阀;13、分离器;14、储液罐;15、换热器;16、第三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包括底板1、互补箱2和控制按钮3,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互补箱2,互补箱2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控制按钮3;控制按钮3上端均镶嵌连接有数据显示窗4,互补箱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阀5,第一控制阀5一端固定连接有加热器7,加热器7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6,加热器7一侧固定连接有给水泵8,给水泵8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发生器9,蒸汽发生器9内侧固定连接有冷凝器10,蒸汽发生器9内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盘管11,蒸汽发生器9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2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离器13,分离器13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液罐14,储液罐14一侧固定连接有换热器15,换热器15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控制阀16。其中,蒸汽发生器9内部均固定连接有铜管901,铜管901一侧固定连接有铝翅片902,铜管901为S型绕状;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装置在进行使用时能也有效通过铜管901将内部蒸汽进行传导,而铝翅片902的作用是为了增大换热的面积。其中,冷凝器10均为平行设置,且冷凝器10之间距离均相等,并且冷凝器10均为对等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装置内部在进行热交换时通过平行设置的冷凝器10将制冷剂均匀的进行传输,使水快速凝结成中高温液体,从而使供暖储能系统的热交换作用提高,而冷凝器10之间距离相等,使冷凝器10在进行传输时更加稳定,在通过对等的传输再次加快其热交换速度。其中,分离器13、储液罐14与换热器15为同一控制系统,且分离器13、储液罐14与换热器15为一体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通过分离器13储液罐14与换热器15能更加有效的使热气快速产生随后传导至需要处。其中,第一控制阀5为电压控制,第二控制阀12为气压控制,第三控制阀16为热量传输控制;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包括底板(1)、互补箱(2)和控制按钮(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互补箱(2),所述互补箱(2)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控制按钮(3);/n所述控制按钮(3)上端均镶嵌连接有数据显示窗(4),所述互补箱(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阀(5),所述第一控制阀(5)一端固定连接有加热器(7),所述加热器(7)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6),所述加热器(7)一侧固定连接有给水泵(8),所述给水泵(8)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发生器(9),所述蒸汽发生器(9)内侧固定连接有冷凝器(10),所述蒸汽发生器(9)内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盘管(11),所述蒸汽发生器(9)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阀(12),所述第二控制阀(12)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离器(13),所述分离器(13)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液罐(14),所述储液罐(14)一侧固定连接有换热器(15),所述换热器(15)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控制阀(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包括底板(1)、互补箱(2)和控制按钮(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互补箱(2),所述互补箱(2)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控制按钮(3);
所述控制按钮(3)上端均镶嵌连接有数据显示窗(4),所述互补箱(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阀(5),所述第一控制阀(5)一端固定连接有加热器(7),所述加热器(7)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6),所述加热器(7)一侧固定连接有给水泵(8),所述给水泵(8)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发生器(9),所述蒸汽发生器(9)内侧固定连接有冷凝器(10),所述蒸汽发生器(9)内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盘管(11),所述蒸汽发生器(9)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阀(12),所述第二控制阀(12)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离器(13),所述分离器(13)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液罐(14),所述储液罐(14)一侧固定连接有换热器(15),所述换热器(15)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控制阀(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能互补清洁供暖储能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越徐长岭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盛合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