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厢门铰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817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9
本申请公开一种后备厢门铰链(1),其具有车身连接件(2)和后备厢门悬臂(3),其中所述车身连接件(2)通过销轴(4)与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铰接地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2)具有由第一支腿(6)和第二支腿(7)组成的U形支架(5),所述U形支架(5)具有第一贯通开口(8),在两个支腿(6、7)之间布置有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的插入元件(9),所述插入元件(9)具有带有内壁(12)的第二贯通开口(10),所述销轴(4)穿过所述U形支架(5)的第一贯通开口(8)和所述插入元件(9)的第二贯通开口(10),其中,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中设有摇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后备厢门铰链
本申请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后备厢门铰链。
技术介绍
这种后备厢门铰链是已知的并且以多种形式和设计方式使用。例如,在文献DE102009016265B4中公开了一种后备厢门铰链。在文献DE202004019372U1中公开了另一种后备厢门铰链。该后备厢门铰链的缺点是,在安装过程中,刚性的金属后备厢门悬臂会由于较大的制造公差而引起安装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特别地应当提供一种后备厢门铰链,该后备厢门铰链在安装过程中不必在意后备厢门悬臂的制造公差。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了上述任务的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了有利的改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备厢门铰链在工作位置包括车身连接件和后备厢门悬臂。工作位置在此意味着,本专利技术的所有主要部件都相互连接并且所述后备厢门铰链可以安装在车辆中。所述车身连接件通过销轴与所述后备厢门悬臂铰接地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具有U形支架。对此,所述U形支架从共同的基部开始,形成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其中第一贯通开口穿过这两个支腿。所述第一贯通开口是在两个支腿中基本以相同的周长、以相同的结构高度制出的两个孔,并且当插入销轴时,所述销轴在第一贯通开口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后备厢门悬臂的插入元件布置在两条支腿之间。这是实现可控的枢转运动所必需的。另外,所述插入元件具有第二贯通开口,其中所述销轴穿过第一支腿的第一贯通开口,然后穿过插入元件的第二贯通开口,并且最后穿过第二支腿的第一贯通开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备厢门铰链旨在应用于诸如客货两用车、SUV、越野车或轿车的车辆的后备厢门。对此,后备厢门悬臂和车身连接件采用锻造零件制造。这会导致较高的制造公差,从而使安装困难。即使在完成安装后,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在后备厢门中引入不期望的应力。于是这里需要公差补偿。在此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种公差补偿,即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和所述销轴之间设置摇动结构。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和销轴之间布置有套筒,其中所述套筒在工作位置中具有从所述第二贯通开口的内壁指向销轴的凸拱起部。所述凸拱起部导致在第二贯通开口中形成限定的气隙,该气隙足以使后备厢门悬臂在限定的区域中运动。由此能够吸收锻造零件的制造公差。由此也大大地简化了安装并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以相同的方式也可以规定,所述套筒在工作位置中具有替代的凸拱起部,所述凸拱起部从所述销轴指向所述第二贯通开口的内壁。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公差补偿,即凸拱起部从所述第二贯通开口的内壁指向所述销轴。在此,所述凸拱起部一体式地构造为内壁的一部分。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公差补偿,即所述销轴成形有指向第二贯通开口的内壁的凸起。所述凸起可以环状地环绕销轴布置,或者仅仅是点状的凸起。为此目的,所述第一支腿的第一贯通开口必须具有这样的圆周,从而使得具有凸起的销轴可以滑入其中。所述套筒还构成滑移止动件。替代的套筒同样具有滑移止动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滑移止动件是在套筒或替代的套筒的一端上一体式地构造的凸缘。它是一种塑料平垫圈,其在套筒的一端上一体式地成型。由此同时实现了在插入元件和第一支腿之间的间隔保持件,这额外地简化了枢转运动。还设有一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布置成,其伸入到所述第二贯通开口中,但是在所述套筒和转动块之间会产生间隙,并且在插入元件和第二支腿之间附加地形成间隔保持件。所述转动块优选地是套筒式末端(Hülsenstumpf)和一体式地模制的第二平垫圈。所述车身连接件还具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后备厢门铰链与车辆的车顶相连接的可能性。最后,所述后备厢门悬臂具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后备厢门铰链与车辆的后备厢门相连接的可能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以下对优选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并参考附图得出;这些附图示出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备厢门铰链1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附加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附图中,描述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摇动结构的各种实施方式,其中图3和图4与图1和图2的一部分区域描述不同。在图1中示出了后备厢门铰链1。它主要由车身连接件2和后备厢门悬臂3组成。所述车身连接件2还通过销轴4与后备厢门悬臂3铰接地连接,其中所述车身连接件2具有U形支架5。所述U形支架5在此形成第一支腿6和第二支腿7。在图2中还示出了所述第一支腿6和第二支腿7的第一贯通开口8。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的插入元件9布置在两条支腿6、7之间,其中所述插入元件9具有第二贯通开口10。在图2中也可以更好地看出第二贯通开口10。在图2中还可以看出,所述销轴4是如何穿过U形支架5的第一贯通开口8和插入元件9的第二贯通开口10的。套筒11布置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和销轴4之间,其中所述套筒11具有从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的内壁12指向销轴4的凸拱起部13。所述套筒11还构成滑移止动件15。另外还布置转动块16。最后,通过箭头14显示了,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如何移动以便能够进行公差补偿。在此,所定义的可移动性通过在由凸起形状产生的气隙中的可移动性实现。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其中,柱形的销轴4以与在图1和图2中所描述的那样相同的方式放置和设置在插入元件9中。此外如在之前的附图中已经描述的那样,另一套筒20也围绕销轴4布置。所述另一套筒20在此也具有一体式地构造的滑移止动件15。然而,另一套管20在此具有另一凸拱起部17,其中所述另一凸拱起部17指向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的内壁12地构造。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附加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在此,平整套筒19布置在所述插入元件9的第二贯通开口10中。所述平整套筒19具有基本上平坦的表面并且基本上贴靠在第二贯通开口10的内壁12上。与前面的图1至图3不同的是,该套筒在此不具有凸拱起部或者另一凸拱起部。更确切地说,销轴4具有凸起18。在工作位置中,所述凸起位于平整套筒19的区域中,而平整套筒19又布置在第二贯通开口10中。附图标记列表:1后备厢门铰链2车身连接件3后备厢门悬臂4销轴5U形支架6第一支腿7第二支腿8第一贯通开口9插入元件10第二贯通开口11套筒12内壁13凸拱起部14移动箭头15滑移止动件16转动块17另一凸拱起部18凸起19平整套筒20另一套筒21壁拱起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备厢门铰链(1),其具有车身连接件(2)和后备厢门悬臂(3),其中所述车身连接件(2)通过销轴(4)与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铰接地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2)具有由第一支腿(6)和第二支腿(7)组成的U形支架(5),所述U形支架(5)具有第一贯通开口(8),在两个支腿(6、7)之间布置有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的插入元件(9),所述插入元件(9)具有带有内壁(12)的第二贯通开口(10),所述销轴(4)穿过所述U形支架(5)的第一贯通开口(8)和所述插入元件(9)的第二贯通开口(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中设有摇动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23 DE 102018129508.1;20181210 DE 102018131581.一种后备厢门铰链(1),其具有车身连接件(2)和后备厢门悬臂(3),其中所述车身连接件(2)通过销轴(4)与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铰接地连接,所述车身连接件(2)具有由第一支腿(6)和第二支腿(7)组成的U形支架(5),所述U形支架(5)具有第一贯通开口(8),在两个支腿(6、7)之间布置有所述后备厢门悬臂(3)的插入元件(9),所述插入元件(9)具有带有内壁(12)的第二贯通开口(10),所述销轴(4)穿过所述U形支架(5)的第一贯通开口(8)和所述插入元件(9)的第二贯通开口(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中设有摇动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厢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摇动结构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和所述销轴(4)之间布置有套筒(11),其中所述套筒(11)具有从所述第二贯通开口(10)的内壁(12)指向销轴(4)的凸拱起部(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厢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摇动结构构造成,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奇姆·辛纳
申请(专利权)人:普林泽汽车机械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