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轴承压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589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轴承装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轴承压装方法,推进机构推动定位筒前伸,直至前端定位销插入轴承座销孔中进行精准对正;若位置偏差,会通过弹性连接块、安装座通孔与等高螺丝间隙配合的浮动连接关系进行强制矫正;上料槽中轴承从窗口处下落至定位筒中,并通过对射光电传感器检测是否下落到位;平台向前推动安装座,推动压装件将轴承压装入轴承座内,压装过程中定位筒内径始终限制待压装轴承外径维持压装定位。以上方案解决了现有轴承压装过程中轴承上料与压装装置独立分开造成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占用空间大以及不利于轴承姿态保持的问题,提供一种低成本、紧凑型、一体化的轴承上料压装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轴承压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压装装配
,具体涉及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以及基于该装置的轴承压装方法。
技术介绍
轴承作为机械装置常见组件,常见安装方式主要有压装与热装。对于压装装配,在轴承压入轴承座装配孔中时,需要将轴承与装配孔对准,压入过程轴承不能有偏斜,否则会无法压入或压入不到位。轴承压装一般比较适用于装配孔竖直朝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压装设备受到的限制较少,压装过程甚至不需要额外的姿态保持辅助工装,而对于装配孔水平时轴承侧装状态则较为困难。对轴承的精确自动上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正确姿态稳定可靠地将轴承输送到轴承座装配孔处。而单独增设轴承上料装置将额外增加压装装置的复杂程度以及成本,集成度更低占用空间更大,不利于有限空间的轴承压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轴承侧装状态较为困难,而单独增设轴承上料装置则集成度低。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以及基于该装置的轴承压装方法,用于轴承压装过程的轴承定向输送上料。目的在于适用于轴承侧装且装配精准便捷,同时将轴承上料装置与压装装置高度集成,共用绝大部分零件,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复杂程度。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安装座、压装件、等高螺丝、弹性连接块、定位筒、推进机构、上料槽、定位销。压装件位于安装座前侧,压装件后端设有螺孔,安装座上设有通孔,等高螺丝穿过该通孔与该螺孔连接,等高螺丝与该通孔间隙配合,弹性连接块受压状态安装在压装件与安装座之间;形成一种浮动连接关系。定位筒滑动套装于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本体安装在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推杆安装在定位筒上,定位销安装在定位筒前端,定位销用于精准对正,当有偏差时通过上述浮动连接关系强制纠正。定位筒上部设有供轴承通过的窗口,上料槽垂直安装在定位筒上窗口处,定位筒内径与待安装轴承外圈外径相匹配,自动上料并在压装过程中保持准确定位。本方案不仅适用于普通轴承,且尤其适用于万向轴承。由于万向轴承内圈可在外圈内任意翻转运动,且稍有动作内圈即会偏转,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圈不做任何姿态改变,才能保证正确压入,如内圈偏转则在压装过程中受力不均,易导致压装面受损。本方案压装万向轴承时,由于万向轴承受上料槽的约束,万向轴承内圈姿态维持水平;在落入定位筒中时,即使下落过程中内圈有小幅度偏转,由于压装件前端面平整,在压装过程中,压装件会使万向轴承内圈保持水平,同时定位筒保持万向轴承外圈水平,共同保持姿态水平。一方面,使得在压装过程中受力均衡,压装装配精度高,压装面不受损伤;另一方面,在套轴装配时,内圈已做好正确姿态的准备。作为优选方案,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一组对射光电传感器,定位筒上设有贯穿内径底部的探测通孔,两个对射光电传感器探头分别位于探测通孔两端并对射,检测待安装轴承是否下落到位。提供一种轴承压装方法,基于上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安装座安装在平台上,推进机构推杆前伸推动定位筒前伸,直至定位筒前端的定位销插入待安装轴承座的销孔中,使定位筒与待安装轴承座进行精准对正;若定位销与销孔位置偏差,会通过弹性连接块、安装座通孔与等高螺丝间隙配合的浮动连接关系进行强制矫正;当定位筒前端与待安装轴承座抵近接触后,定位筒窗口相对压装件前移,使位于上料槽中的待安装轴承从窗口处下落至定位筒中,并通过对射光电传感器检测待安装轴承是否下落到位;通过平台向前推动安装座,进而推动压装件将待安装轴承压装入待安装轴承座内,压装过程中定位筒内径始终限制待压装轴承外径维持压装定位。以上方案解决了现有轴承压装过程中轴承上料与压装装置独立分开造成的结构复杂、成本高、占用空间大以及不利于轴承姿态保持的问题,提供一种低成本、紧凑型、一体化的轴承上料压装技术方案。该轴承上料装置可以应用于多种规格型号的轴承,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作为优选方案,压装件后端和安装座前侧设有沉孔槽,弹性连接块两端内嵌于两个沉孔槽中,使弹性连接块安装稳定;且弹性连接块长度大于两个沉孔槽深度之和,将安装座与压装件中间隔开间隔,形成一种浮动连接关系。作为优选方案,压装件、弹性连接块、安装座中空,供轴承压装过程中观察状态。作为优选方案,弹性连接块为聚氨酯块。作为优选方案,压装件后端外径大于前端外径,后端受力结构复杂,保障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方案,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气缸安装板和推板、浮动接头,推进机构为气缸,气缸缸体通过气缸安装板安装在压装件后端,气缸活塞杆通过推板安装在定位筒后端,气缸活塞杆通过浮动接头与推板连接。作为优选方案,定位筒上窗口下方设有通气孔,避免定位筒内空气封闭使轴承下落不到位。作为优选方案,定位销设有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使安装位置更精准。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为解决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上料装置与压装装置公用绝大部分结构件的方式,以压装件作为上料推头同时作为压装压头,定位筒作为轴承上料姿态保持器又作为压装导向定位器,简化结构降低成本;2.为解决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由上述元件组合而成的轴承上料装置采用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具有功能替代作用的部件,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同时整个装置主体由后端至前端以T字型排列,也降低了空间的占用;3.为解决不利于轴承姿态保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可矫正轴承姿态的上料槽,保证轴承在进入定位筒内部时轴承保持平整状态,定位筒内部通道直径略大于轴承外圈外径,进入定位筒内部后由压装件平整的前端面往前推送上料,可以一直保持轴承的正确姿态,保障压装顺利完成。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1是实施例的三维轴测图一。图2是实施例的三维轴测图二。图3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例的定位筒立体图。图5是实施例的后视图。图6是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图7是实施例的剖视图二。图8是实施例的剖视图三。附图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安装座,2-压装件,3-等高螺丝,4-弹性连接块,5-定位筒,501-窗口,502-探测通孔,503-通气孔,6-推进机构,7-上料槽,8-上料槽安装块,9-定位销,10-定位销压紧块,11-对射光电传感器,12-传感器安装块,13-气缸安装板,14-推板,15-浮动接头,16-待安装轴承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专利技术。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在整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压装件、等高螺丝、弹性连接块、定位筒、推进机构、上料槽、定位销;压装件位于安装座前侧,压装件后端设有螺孔,安装座上设有通孔,等高螺丝穿过该通孔与该螺孔连接,等高螺丝与该通孔间隙配合,弹性连接块受压状态安装在压装件与安装座之间;定位筒滑动套装于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本体安装在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推杆安装在定位筒上,定位销安装在定位筒前端;定位筒上部设有供轴承通过的窗口,上料槽垂直安装在定位筒上窗口处,定位筒内径与待安装轴承外圈外径相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压装件、等高螺丝、弹性连接块、定位筒、推进机构、上料槽、定位销;压装件位于安装座前侧,压装件后端设有螺孔,安装座上设有通孔,等高螺丝穿过该通孔与该螺孔连接,等高螺丝与该通孔间隙配合,弹性连接块受压状态安装在压装件与安装座之间;定位筒滑动套装于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本体安装在压装件上,推进机构推杆安装在定位筒上,定位销安装在定位筒前端;定位筒上部设有供轴承通过的窗口,上料槽垂直安装在定位筒上窗口处,定位筒内径与待安装轴承外圈外径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装件后端和安装座前侧设有沉孔槽,弹性连接块两端内嵌于两个沉孔槽中,且弹性连接块长度大于两个沉孔槽深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装件、弹性连接块、安装座中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块为聚氨酯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装件后端外径大于前端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压装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安装板和推板、浮动接头,推进机构为气缸,气缸缸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林赵炎康李全俊岳显张博周丽娟史慧芳伍凌川韩智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