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82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包括发热管、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固定组件,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内均设有若干导热烟囱,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相对设置,第一散热板朝向第二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散热板朝向第一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发热管设于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之间,发热管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表面接触,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结构简单、暖风效果好且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
本技术涉及取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
技术介绍
取暖器是直接把电能或其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通过辐射、对流接触等方式传递热量,使得用户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活动。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但是现有的取暖器的热量利用率不高且生产成本较高。申请号为CN201610507993.0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长形发热管取暖器的暖风结构及其应用,是在长形发热管四周无间隙或近距离安装散热片,该散热片至少有一个进气端口和一个与风机连接的出气端口,以及至少一个封闭端被金属片或石英玻璃片封闭。利用了石英玻璃片的透红外线性和不透气性,配合散热片以及散热片与长形发热管的位置结构,极大地利用了长形发热管本体及其周边的热传导和热辐射,但是其结构仍然较为复杂且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包括发热管、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内均设有若干导热烟囱,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所述发热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所述发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形状、大小均相同。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表面形状均为半圆形的内凹面。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导热烟囱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垂直设置。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组件为螺栓组件,所述螺栓组件将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固定连接。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发热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数量、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数量相同且均至少为一个。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材质均为6063型号的铝材。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导热烟囱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凸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1、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2、设置有导热烟囱,使得当发热管发热时,可以将发热管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烟囱,实现对导热烟囱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受热膨胀向上运动,使得导热烟囱内呈现从下而上的空气对流,实现暖风的排出,暖风效果好。3、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表面形状均为半圆形的内凹面,可以紧密贴合发热管的表面,使得发热管的热量能够更大限度的传导至导热烟囱。4、导热烟囱与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垂直设置,使得发热管能够同时对多个导热烟囱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具有更好的暖风效果。5、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材质均为6063型号的铝材,具有更轻的质量以及良好的热传导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包括发热管1、第一散热板2、第二散热板3和固定组件,第一散热板2、第二散热板3内均设有若干导热烟囱4,具体地,导热烟囱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相对设置,第一散热板2朝向第二散热板3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槽5,第二散热板3朝向第一散热板2的端面设有第二安装槽6,第一安装槽5与第二安装槽6相对设置,发热管1夹紧于第一安装槽5与第二安装槽6之间,发热管1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槽5、第二安装槽6的表面接触,第一散热板2与第二散热板3通过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当发热管1通电发热时,可以将发热管1的热量通过接触传导至导热烟囱4,对导热烟囱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受热膨胀向上运动,使得导热烟囱4内呈现从下而上的空气对流,实现暖风的排出,暖风效果好。本实施方式中发热管1的数量与第一安装槽5的数量、第二安装槽6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两个;值得一提的是,发热管1的数量、第一安装槽5的数量、第二安装槽6的数量、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的尺寸可以根据使用者所需要的功率进行更换,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5与第二安装槽6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更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5、第二安装槽6的表面形状均为半圆形的内凹面7,考虑到现有的发热管1的形状大多为圆柱形,因此将第一安装槽5、第二安装槽6的表面形状均为半圆形的内凹面7可以使得发热管1更好地贴紧于第一安装槽5、第二安装槽6,使得第一散热板2与第二散热板3获得更大的与发热管1的接触面积,从而利用更多的发热管1的热量对导热烟囱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对热量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地,导热烟囱4与第一安装槽5、第二安装槽6垂直设置,使得被夹紧设置于第一安装槽5和第二安装槽6内的发热管1能够同时对多个导热烟囱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实现热空气对流,具有更好的暖风效果。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为螺栓组件8,螺栓组件8将第一散热板2与第二散热板3固定连接,当然固定组件还可以是螺钉以及黏胶等,通过螺钉或者黏胶等将第一散热板2与第二散热板3相连。考虑到整体的质量和导热性能,其中第一散热板2与第二散热板3的采用的材质均为6063型号的铝材,不仅具有较轻的质量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管、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内均设有若干导热烟囱,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所述发热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所述发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管、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内均设有若干导热烟囱,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散热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所述发热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所述发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取暖器用暖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思轶高佳怡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培隆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