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壳体组件和吊线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79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和吊线灯,吊线灯包括灯具壳体组件,灯具壳体组件包括灯壳、透光板和两个端盖,灯壳设有出光口,出光口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处设有第一插槽,透光板的两侧对应均设有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处设有第二插槽,透光板位于出光口处,第一插接部插设于第二插槽且第二插接部插设于第一插槽,并能够限制透光板相对灯壳纵向移动,两个端盖分别连接于灯壳的两端并能够限制透光板沿灯壳的长度方向移动。其结构简单合理,灯壳和透光板之间相互插设连接,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透光板卡入灯壳内部的可能性,便于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具壳体组件和吊线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灯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和吊线灯。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灯具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繁多,如筒灯、面板灯和吊线灯等。现有的吊线灯,对于其透光板的安装,一般是在灯壳的出光开口两侧设置插槽,将透光板滑动插设于插槽中,灯壳的两端连接盖板,以限制透光板的滑动,从而将透光板固定于灯壳的出光开口处,采用上述连接方式的透光板的连接稳定性较差,由于透光板为较薄的塑胶板,其自身容易形变弯曲,因此在使用安装时,容易施力不慎而按压到透光板使其形变弯曲,导致透光板的部分卡入至灯壳内部,需要重新拆卸安装透光板方可继续进行灯具的使用安装,造成安装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其结构简单合理,灯壳和透光板之间相互插设连接,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该灯具壳体组件的吊线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灯具壳体组件,其包括灯壳、透光板和两个端盖,所述灯壳设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处设有第一插槽,所述透光板的两侧对应均设有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处设有第二插槽,所述透光板位于所述出光口处,所述第一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且所述第二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相对所述灯壳纵向移动,两个所述端盖分别连接于所述灯壳的两端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沿所述灯壳的长度方向移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灯具壳体组件,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安装时,将透光板上的第二插接部插入至灯壳上的第一插槽,同时使灯壳上的第一插接部插入至透光板上的第二插槽,通过两者的相互插设而限制透光板相对灯壳纵向移动,两个端盖分别连接于灯壳的两端并限制透光板沿灯壳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将透光板固定连接于灯壳的出光口处,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槽的插接以及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槽的插接,使得灯壳和透光板之间相互插设连接,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透光板卡入灯壳内部的可能性,便于安装使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接部的纵向截面外廓呈“L”型,以在所述第一插接部上形成开口向上的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二插槽的纵向截面呈“L”型,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下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插接部纵向移动脱离所述第二插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盖上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灯壳和所述透光板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外廓形状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廓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凸起部插入至所述容置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盖上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间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廓形状与所述透光板的纵向截面外廓形状相适配,所述透光板的端部插入至所述连接槽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盖通过螺钉而与所述灯壳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盖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至所述容置腔,所述灯壳的侧边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灯壳的上部设有安装卡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灯壳的上部设有穿线孔。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吊线灯,其包括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灯具壳体组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吊线灯,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灯具壳体组件,其结构简单合理,灯壳和透光板之间相互插设连接,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便于安装使用。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灯具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灯具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灯具壳体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3中灯壳和透光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灯壳100、出光口110、第一插接部120、第一插槽130、容置腔140、凹陷部150、安装卡槽160、穿线孔170;透光板200、第二插接部210、限位部211、第二插槽220;端盖300、第一凸起部310、第二凸起部320、连接槽330、连接部3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其包括灯壳100、透光板200和两个端盖300,灯壳100设有出光口110,出光口1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120,第一插接部120处设有第一插槽130,透光板200的两侧对应均设有第二插接部210,第二插接部210处设有第二插槽220,透光板200位于出光口110处,第一插接部120插设于第二插槽220且第二插接部210插设于第一插槽130,并能够限制透光板200相对灯壳100纵向移动,两个端盖300分别连接于灯壳100的两端并能够限制透光板200沿灯壳100的长度方向移动。可理解的是,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灯壳100的下部设有出光口110,出光口1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120,对应的,透光板200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插接部210,第一插接部120上设有第一插槽130,第二插接部210上设有第二插槽220。安装时,将透光板200上的第二插接部210插入至灯壳100上的第一插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灯壳(100),所述灯壳(100)设有出光口(110),所述出光口(1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120),所述第一插接部(120)处设有第一插槽(130);/n透光板(200),所述透光板(200)的两侧对应均设有第二插接部(210),所述第二插接部(210)处设有第二插槽(220),所述透光板(200)位于所述出光口(110)处,所述第一插接部(120)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220)且所述第二插接部(210)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130),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200)相对所述灯壳(100)纵向移动;/n两个端盖(300),分别连接于所述灯壳(100)的两端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200)沿所述灯壳(100)的长度方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壳(100),所述灯壳(100)设有出光口(110),所述出光口(1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插接部(120),所述第一插接部(120)处设有第一插槽(130);
透光板(200),所述透光板(200)的两侧对应均设有第二插接部(210),所述第二插接部(210)处设有第二插槽(220),所述透光板(200)位于所述出光口(110)处,所述第一插接部(120)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220)且所述第二插接部(210)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130),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200)相对所述灯壳(100)纵向移动;
两个端盖(300),分别连接于所述灯壳(100)的两端并能够限制所述透光板(200)沿所述灯壳(100)的长度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部(120)的纵向截面外廓呈“L”型,以在所述第一插接部(120)上形成开口向上的所述第一插槽(130),所述第二插槽(220)的纵向截面呈“L”型,所述第二插接部(210)的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130),所述第二插接部(210)的下部设有限位部(211),所述限位部(211)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插接部(120)纵向移动脱离所述第二插槽(2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00)上设有第一凸起部(310),所述灯壳(100)和所述透光板(200)之间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九牛五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