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3127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属于深孔加工抽屑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子、上转轴和下转轴;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第二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转子安装腔II和切削液通道II;转子安装腔II上设置有纵向贯通的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子安装腔I插装在转子安装腔II内,围合成转子安装腔;转子与转子安装腔间隙配合且中心重合,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连接,转子内上开有变压通孔;上转轴和下转轴分别与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动配合。上述装置可改变切屑液在切屑区作用两侧的压力差和对切屑的抽吸力,有效改善了断屑及排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
本技术属于深孔加工抽屑装置的
,具体公开了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深孔切削加工中,随着切屑量的增加,排屑问题成为制约深孔加工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深孔加工时排屑处理不当,会使得有限的空间内切屑不能正常排出,必会导致加工不能正常进行,造成切屑堵塞、深孔钻崩坏的现象。目前有采用的负压抽屑装置,能够在钻杆尾部产生负压,对切屑有一定的抽吸效果,实现了主动抽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切屑的去除效果。但因其负压腔内的负压值是确定的,抽吸力也是确定的,如果稍有阻塞,后续的切屑会一直堆积,最终排屑通道会完全阻塞,即使增加负压值和抽吸力,也不会改善排屑效果,反而会浪费切削液,增加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该装置与负压抽屑装置的负压通道连接,使进入负压通道的切削液流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负压腔内的负压值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得切屑在排出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抽吸力,改善排屑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子、上转轴和下转轴;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转子安装腔II和切削液通道II,转子安装腔II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转子安装腔II上设置有纵向贯通的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子安装腔I插装在转子安装腔II内,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贴合,围合成转子安装腔,切削液通道I、转子安装腔和切削液通道II横向同轴设置;转子与转子安装腔间隙配合且中心重合,转子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连接,转子内垂直转轴方向上开有若干个贯通的变压通孔,变压通孔与切削液通道I和切削液通道II周期性贯通;上转轴和下转轴分别与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动配合。进一步地,转子为纵向端面为圆形平面,横向端面为曲面的球台体,变压通孔贯通横向端面。进一步地,两个变压通孔呈十字形布置。进一步地,四个变压通孔呈米字形布置。进一步地,转子的横向端面与转子安装腔之间设置有V型垫圈。进一步地,转子安装腔I和转子安装腔II内设置有用于限制V型垫圈位置的环形卡台。进一步地,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内均安装有轴承,外侧分别安装有上端盖和下端盖;上转轴穿过上端盖和轴承,下端与转子螺纹连接,上端用于与外接动力源连接;下转轴穿过轴承,位于下端盖内部,上端与转子螺纹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之间设置有垫圈。进一步地,切削液通道I和切削液通道II设置有螺纹。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上述脉冲流体激励装置通过转子的变压通孔与切削液通道周期性贯通,使进入负压通道的切削液流流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使负压区的负压值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射流口速度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切屑液在切屑区作用两侧的压力差和对切屑的抽吸力,即使切屑有稍微堵塞,仍可以通过改变受力状态得到改善,有效改善了断屑及排屑效果;2.变压通孔的数量和直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便于调整变化周期和流量,可匹配不同的物料和不同的钻进速度;3.转子的横向端面与转子安装腔之间设置有V型垫圈,二者之间不直接接触,可有效降低转子安装腔的磨损,也保证了良好的密封效果;4.上转轴与外接动力源连接,外接动力源可以为小型变速电机,不同的电机转速可以得到不同的脉冲频率;5.上述脉冲流体激励装置与负压抽屑装置的管道接头直接以螺纹配合,无需其它连接件,使结构更加简化,便于安装及拆卸,而且不影响负压抽屑装置中的其他结构,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脉冲流体激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十字形的变压通孔;图3为米字形的变压通孔。图中:1-第一壳体;1.1-切削液通道I;2-第二壳体;2.1-切削液通道II;3-转子;3.1-变压通孔;4-上转轴;5-下转轴;6-V型垫圈;7-轴承;8-上端盖;9-下端盖;10-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转子3、上转轴4和下转轴5;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切削液通道I1.1和转子安装腔I,切削液通道I1.1和转子安装腔I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第二壳体2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转子安装腔II和切削液通道II2.1,转子安装腔II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转子安装腔II上设置有纵向贯通的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子安装腔I插装在转子安装腔II内,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贴合,围合成转子安装腔,切削液通道I1.1、转子安装腔和切削液通道II2.1横向同轴设置;转子3与转子安装腔间隙配合且中心重合,转子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上转轴4和下转轴5连接,转子3内垂直转轴方向上开有若干个贯通的变压通孔3.1,变压通孔3.1与切削液通道I1.1和切削液通道II2.1周期性贯通;上转轴4和下转轴5分别与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动配合。进一步地,转子3为纵向端面为圆形平面,横向端面为曲面的球台体,变压通孔3.1贯通横向端面。变压通孔3.1的数量和直径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改变,在直径设计相同且转子3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变压通孔3.1数量越多,变压周期越短。如图2所示,设计两个变压通孔3.1,以十字形布置;如图3所示,设计四个变压通孔3.1,以米字形布置;米字形变压通孔设计方式的变压周期更小。进一步地,转子3的横向端面与转子安装腔之间设置有V型垫圈6,二者之间不直接接触,可有效降低转子安装腔的磨损,也保证了良好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转子安装腔I和转子安装腔II内设置有用于限制V型垫圈6位置的环形卡台。进一步地,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内均安装有轴承7,外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密封的上端盖8和下端盖9;上转轴4穿过上端盖8和轴承7,下端与转子3螺纹连接,上端用于与外接动力源连接;下转轴5穿过轴承7,位于下端盖内部,上端与转子3螺纹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之间设置有垫圈10。进一步地,切削液通道I和切削液通道II设置有螺纹,不影响负压抽屑装置中的其他结构,便于安装拆卸。上述脉冲流体激励装置的工作原理:外接动力源带动上转轴4转动,上转轴4将动力施加到与其螺纹连接的转子3上,转子3随上转轴4以及下转轴5转动,转子3的变压通孔3.1与切削液通道I1.1和切削液通道II2.1周期性相通,改变了整个通道中的截流面积,使切削液通道内的切削液流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进入负压通道中的切削液流量也发生周期性变化,进而改善了断屑及排屑效果。最后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子、上转轴和下转轴;/n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n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转子安装腔II和切削液通道II,转子安装腔II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n所述转子安装腔II上设置有纵向贯通的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n所述转子安装腔I插装在转子安装腔II内,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贴合,围合成转子安装腔,切削液通道I、转子安装腔和切削液通道II横向同轴设置;/n所述转子与转子安装腔间隙配合且中心重合,转子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连接,转子内垂直转轴方向上开有若干个贯通的变压通孔,变压通孔与切削液通道I和切削液通道II周期性贯通;/n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分别与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子、上转轴和下转轴;
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切削液通道I和转子安装腔I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
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横向贯通的转子安装腔II和切削液通道II,转子安装腔II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
所述转子安装腔II上设置有纵向贯通的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
所述转子安装腔I插装在转子安装腔II内,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贴合,围合成转子安装腔,切削液通道I、转子安装腔和切削液通道II横向同轴设置;
所述转子与转子安装腔间隙配合且中心重合,转子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连接,转子内垂直转轴方向上开有若干个贯通的变压通孔,变压通孔与切削液通道I和切削液通道II周期性贯通;
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分别与上转轴安装孔和下转轴安装孔转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流体激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为纵向端面为圆形平面,横向端面为曲面的球台体,变压通孔贯通横向端面。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振张志兵张潇蔡浩张栋武涛卢传杰鲁绪阁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