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83049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9
本申请涉及一种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该聚能组件包括支架和聚能圈,支架具有聚能面,聚能面围合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聚能圈配接于聚能面,包括调节件和圈本体,圈本体上设有与腔体连通的补给孔,补给孔位于聚能面的下方。其中,圈本体和调节件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调节补给孔的开度。本申请能够调节聚能圈供二次空气流通的流通面积来控制二次空气补给量,进而控制燃烧时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如此能够在保证燃烧充分的同时,降低损害人体健康的目标气体的产生,有利于用户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改善家居环境的空气质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作为家庭中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厨房。燃气灶是一种常用的厨房器具,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尤其是氮氧化物对血红蛋白亲和力极强,犹如居家环境中的“汽车尾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降低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针对现有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损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该聚能组件、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具有降低燃气灶使用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含量的技术效果。一种聚能组件,包括:支架,具有聚能面,所述聚能面围合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聚能圈,配接于所述聚能面,所述聚能圈包括圈本体(1122)及调节件,所述圈本体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补给孔,所述补给孔位于所述聚能面的下方;其中,所述圈本体与所述调节件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调节所述补给孔的开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呈圈状,且与所述圈本体绕第一轴线同轴套接,所述调节件上设有调节孔;其中,所述圈本体和所述调节件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改变所述补给孔与所述调节孔的重叠面积,以调节所述补给孔的开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动件及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与所述转动件传动连接,并受控驱动所述转动件带动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圈本体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转动;所述圈本体和所述调节件受控相对转动时,改变所述补给孔与所述调节孔的重叠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固定部及活动部,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源传动连接,所述活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圈本体中的一者连接;其中,所述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在转动过程中同步变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杆件,所述活动部包括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源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杆件可移动地套接于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圈本体中一者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聚能圈之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驱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连接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传动件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盛液盘,所述盛液盘布置于所述聚能圈背离所述聚能面的一侧,所述盛液盘具有绕所述第一轴线环向设置的凹槽,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圈本体设于所述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或所述圈本体中的一者上沿与第一轴线垂直的方向凸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凹槽的侧壁抵接;和/或,所述盛液盘还包括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绕所述第一轴线延伸呈圆弧状;所述调节件或所述圈本体中的另一者上凸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贯通孔并与转动件连接,所述转动件被构造为能够带动所述连接件沿所述贯通孔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烟气检测器,所述烟气检测器设于所述支架,用于检测所述腔体内目标气体的含量;所述补给孔的开度根据所述目标气体含量的大小而调整。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灶体及支撑于所述灶体上的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聚能组件。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聚能组件的腔体中的目标气体含量;当所述腔体中的目标气体含量超过目标阈值时,改变所述聚能组件中圈本体和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调节所述圈本体上补给孔的开度,所述补给孔连通所述腔体内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气体含量包括氮氧化物含量和/或一氧化碳含量;当改变所述聚能组件中圈本体和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调节所述圈本体上补给孔的开度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腔体中氮氧化物含量的含量超过第一目标阈值时,改变所述圈本体和所述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减小所述补给孔的开度;和/或,当所述腔体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超过第二目标阈值时,改变所述圈本体和所述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增大所述补给孔的开度。上述聚能组件,在实际作业时,当腔体内燃气燃烧产生过量的氮氧化物时,改变圈本体和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减小补给孔的开度,以降低聚能圈供二次空气流通的流通面积,进而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当腔体燃气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时,改变圈本体和调节件的相对位置并增大补给孔的开度,以增加聚能圈供二次空气流通的流通面积,进而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调节聚能圈供二次空气流通的流通面积来控制二次空气补给量,进而控制腔体内的空气含量,能够降低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利于用户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燃气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聚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结构中聚能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结构的分解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转动件及动力源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盛液盘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盛液盘的剖视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燃气灶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燃气灶;110、聚能组件;111、支架;1111、聚能面;1112、环体;1113、上支脚;1114、下支脚;112、聚能圈;1121、调节件;1122、圈本体;1123、调节孔;1124、补给孔;113、限位块;114、连接件;120、烟气检测器;130、转动件;131、固定部;132、活动部;140、动力源;141、驱动件;142、第一传动件;143、第二传动件;144、壳体;150、控制器;160、盛液盘;161、凹槽;162、贯通孔;163、安装孔;164、边沿;170、内环火盖;180、外环火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架(111),具有聚能面(1111),所述聚能面(1111)围合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n聚能圈(112),配接于所述聚能面(1111),所述聚能圈(112)包括圈本体(1122)及调节件(1121),所述圈本体(1122)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补给孔(1124),所述补给孔(1124)位于所述聚能面(1111)的下方;/n其中,所述圈本体(1122)与所述调节件(1121)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调节所述补给孔(1124)的开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11),具有聚能面(1111),所述聚能面(1111)围合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
聚能圈(112),配接于所述聚能面(1111),所述聚能圈(112)包括圈本体(1122)及调节件(1121),所述圈本体(1122)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补给孔(1124),所述补给孔(1124)位于所述聚能面(1111)的下方;
其中,所述圈本体(1122)与所述调节件(1121)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调节所述补给孔(1124)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1121)呈圈状,且与所述圈本体(1122)绕第一轴线同轴套接,所述调节件(1121)上设有调节孔(1123);
其中,所述圈本体(1122)和所述调节件(1121)受控改变相对位置时改变所述补给孔(1124)与所述调节孔(1123)的重叠面积,以调节所述补给孔(1124)的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件(130)及动力源(140),所述动力源(140)与所述转动件(130)传动连接,并受控驱动所述转动件(130)带动所述调节件(1121)和所述圈本体(1122)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转动;
所述圈本体(1122)和所述调节件(1121)受控相对转动时,改变所述补给孔(1124)与所述调节孔(1123)的重叠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130)包括固定部(131)及活动部(132),所述固定部(131)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源(140)传动连接,所述活动部(132)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部(1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活动部(132)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件(1121)和所述圈本体(1122)中的一者连接;
其中,所述活动部(132)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部(13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在转动过程中同步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1)包括第一杆件,所述活动部(132)包括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源(14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杆件可移动地套接于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件(1121)和所述圈本体(1122)中一者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13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聚能圈(112)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140)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驱动件(141)、第一传动件(142)和第二传动件(1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梦茹王运发段聪聪佘帅征刘书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