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246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槽、加药系统以及絮凝槽下方的三级沉淀箱;所述絮凝槽为往复弯折状且隧洞污水入口侧高于隧洞污水出口侧,还沿污水流向朝絮凝槽中线处设有活动的急变流挡板;在絮凝槽的隧洞污水出口处的底板上设有方形开口,所述方形开口顶部向中心收拢,底部经由旋风管导向三级沉淀箱;还包括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反馈的流量数据控制自动加药阀开闭的时间长短、开合程度及开闭数量;能够影响并改变混合液的流态,使得污水与药液融合物产生急变流状态,达到加快絮凝反应的目的;通过自动加药阀及流量计根据进入絮凝槽内的污水量调节自动加药阀的开合程度、开闭数量,从而达到根据需要控制加药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洞污水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隧洞的开挖工程也越来越多。钻爆法作为现有隧洞的常见施工工法,在工程施工中所用骨料采用洞渣就地机械破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岩粉,对于施工污水会造成较大影响,如果直接排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以本公司某隧道工程为例,该隧道工程的污水排放有以下特点:一、施工污水排放水量起伏变化非常大,例如在隧洞掘进过程中遇到透水性断层;二、污水排放浊度变化较大,例如当风钻工钻眼时,其施工污水排放浊度相对来说比较小,而当启动扒渣机进行出渣时,污水浊度就相当大;第三、对于施工排放水的浊度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洞深对于污水浊度、水量的影响就较为明显:洞深越大,水量越大,但相当一部分岩粉会沉积在沿途的排水沟中,因此污水浊度相对较小;还有其它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例如洞内渗水量大小、岩体状况、洞内排水设施设置情况、外部天气等。对于上述污水排放量大,同时污水浊度变化较大的特点,现有的絮凝装置及沉淀装置无法很好地满足其不断变化的水况,同时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也无法根据污水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调节,造成絮凝药剂的浪费的同时絮凝净化反应也不够快,絮凝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无法满足污水的排水量及浊度均具有较大变化的施工污水的处理要求,同时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槽、设置于絮凝槽上方的加药系统以及设置于絮凝槽下方的三级沉淀箱;所述絮凝槽为往复弯折状且隧洞污水入口侧高于隧洞污水出口侧;絮凝槽内侧壁设有急变流挡板,外侧沿槽壁设有横向动力杆;所述急变流挡板一端与絮凝槽内侧壁铰接,另一端朝下游倾斜,并铰接于连接到横向动力杆的控制杆;所述横向动力杆端部设有电动伸缩缸,通过所述电动伸缩缸调节急变流挡板的开合度;在所述絮凝槽的隧洞污水出口处的底板上设有上大下小的梯形开口,梯形开口底部经由旋风管导向三级沉淀箱;所述加药系统包括设置于絮凝槽上隧洞污水入口处的流量计,还包括设置于絮凝槽上方的加药平台,所述加药平台上设有搅拌罐,搅拌罐顶部设有配药装置,底部设有位于絮凝槽上方的横向的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上通过自动加药阀设有若干加药孔,所述加药孔正对絮凝槽;还包括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反馈的流量数据控制自动加药阀开闭的时间长短、开合程度及开闭数量。特别的,所述横向动力杆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絮凝槽左右两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及第二横向动力杆,位于左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控制絮凝槽内左侧壁上的急变流挡板,位于右侧的第二横向动力杆控制絮凝槽右侧壁上的急变流挡板。特别的,所述絮凝槽内左右侧壁上的急变流挡板错位设置。特别的,所述第一横向动力杆及第二横向动力杆分别由背向设置的第一电动伸缩缸及第二电动伸缩缸提供动力,所述第一电动伸缩缸及第二电动伸缩缸交替伸长、交替缩短。特别的,所述梯形开口上三面设有围挡,背向污水流向一侧设有污水出口。特别的,隧洞污水来侧的围挡为朝向隧洞污水来测的V形。特别的,所述加药管横跨所述絮凝槽。特别的,所述三级沉淀箱包括方形箱体,所述方形箱体内部空间通过两块竖直隔板分隔为三个沉淀池空间,两块竖直隔板分别在左侧顶部及右侧顶部设有溢流口,在末端沉淀池侧壁上设有清水溢流管;在三个沉淀池内底部还设有排渣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电动伸缩缸对急变流挡板的开合程度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并改变混合液的流态,使得污水与药液融合物产生急变流状态,达到加快絮凝反应的目的。2、本专利技术通过絮凝槽末端的旋风管能够进一步延长融合的药物与污水融合物的反应距离,并通过旋风管输送至下方的三级沉淀箱,经过逐级沉淀后达到排放标准。3、本专利技术通过自动加药阀及流量计根据进入絮凝槽内的污水量调节自动加药阀的开合程度、开闭数量,从而达到根据需要控制加药量的目的。4、本专利技术通过絮凝槽末端的梯形开口上的围挡对于污水进行进一步的扰动,加强急变流,加快絮凝反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絮凝槽结构示意图。图3为急变流挡板控制方式示意图。图4为另一实施例下急变流挡板控制方式示意图。图5为三级沉淀箱结构示意图。其中,絮凝槽—1;急变流挡板—11;控制杆—12;横向动力杆—13;第一横向动力杆—131;第二横向动力杆—132;电动伸缩缸—14;第一电动伸缩缸—141;第二电动伸缩缸—142;流量计—15;三级沉淀箱—2;方形箱体—21;竖直隔板—22;溢流口—23;清水溢流管—24;排渣口—25;梯形开口—3;围挡—4;加药平台—5;搅拌罐—51;加药管—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槽1、设置于絮凝槽1上方的加药系统以及设置于絮凝槽1下方的三级沉淀箱2;所述絮凝槽1为往复弯折状且隧洞污水入口侧高于隧洞污水出口侧;絮凝槽1内侧壁设有急变流挡板11,外侧沿槽壁设有横向动力杆13;所述急变流挡板11一端与絮凝槽1内侧壁铰接,另一端朝下游倾斜,并铰接于连接到横向动力杆13的控制杆12;所述横向动力杆13端部设有电动伸缩缸14,通过所述电动伸缩缸14调节急变流挡板11的开合度;在所述絮凝槽1的隧洞污水出口处的底板上设有上大下小的梯形开口3,所述梯形开口3上半部分部向中心收拢,梯形开口3底部经由旋风管导向三级沉淀箱2;所述加药系统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上隧洞污水入口处的流量计15,还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上方的加药平台5,所述加药平台5上设有搅拌罐51,搅拌罐51顶部设有配药装置52,底部设有位于絮凝槽1上方的横向的加药管52,所述加药管52上通过自动加药阀设有若干加药孔,所述加药孔正对絮凝槽1;还包括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15反馈的流量数据来控制自动加药阀开闭的时间长短、开合程度及开闭数量。当流量计15检测到流量较小时,缩短自动加药阀的开启数量及开启程度,并减少自动加药阀的开启时间,从而减少加入的药液,避免浪费,同时避免多余的药液对于三级沉淀箱2溢流出的清水的水质的影响。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横向动力杆13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絮凝槽1左右两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131及第二横向动力杆132,位于左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131控制絮凝槽1内左侧壁上的急变流挡板11,位于右侧的第二横向动力杆132控制絮凝槽1右侧壁上的急变流挡板11;所述急变流挡板11通过控制杆12与横向动力杆13连接,且控制杆12一端铰接于横向动力杆13侧面的铰接支座上,另一端铰接于远离横向动力杆13一侧的急变流挡板11上,中部贯穿急变流挡板11,并在急变流挡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槽(1)、设置于絮凝槽(1)上方的加药系统以及设置于絮凝槽(1)下方的三级沉淀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槽(1)为往复弯折状且隧洞污水入口侧高于隧洞污水出口侧;絮凝槽(1)内侧壁设有急变流挡板(11),外侧沿槽壁设有横向动力杆(13);所述急变流挡板(11)一端与絮凝槽(1)内侧壁铰接,另一端朝下游倾斜,并铰接于连接到横向动力杆(13)的控制杆(12);所述横向动力杆(13)端部设有电动伸缩缸(14),控制其远离或靠近絮凝槽(1),从而调节急变流挡板(11)的开合度;在所述絮凝槽(1)的隧洞污水出口处的底板上设有上大下小的梯形开口(3),梯形开口(3)底部经由旋风管导向三级沉淀箱(2);所述加药系统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上隧洞污水入口处的流量计(15),还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侧方的加药平台(5),所述加药平台(5)上设有搅拌罐(51),搅拌罐(51)顶部设有配药装置,底部设有位于絮凝槽(1)上方的横向的加药管(52),所述加药管(52)上通过自动加药阀设有若干加药孔,所述加药孔正对絮凝槽(1);还包括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15)反馈的流量数据来控制自动加药阀开闭的时间长短、开合程度及开闭数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槽(1)、设置于絮凝槽(1)上方的加药系统以及设置于絮凝槽(1)下方的三级沉淀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槽(1)为往复弯折状且隧洞污水入口侧高于隧洞污水出口侧;絮凝槽(1)内侧壁设有急变流挡板(11),外侧沿槽壁设有横向动力杆(13);所述急变流挡板(11)一端与絮凝槽(1)内侧壁铰接,另一端朝下游倾斜,并铰接于连接到横向动力杆(13)的控制杆(12);所述横向动力杆(13)端部设有电动伸缩缸(14),控制其远离或靠近絮凝槽(1),从而调节急变流挡板(11)的开合度;在所述絮凝槽(1)的隧洞污水出口处的底板上设有上大下小的梯形开口(3),梯形开口(3)底部经由旋风管导向三级沉淀箱(2);所述加药系统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上隧洞污水入口处的流量计(15),还包括设置于絮凝槽(1)侧方的加药平台(5),所述加药平台(5)上设有搅拌罐(51),搅拌罐(51)顶部设有配药装置,底部设有位于絮凝槽(1)上方的横向的加药管(52),所述加药管(52)上通过自动加药阀设有若干加药孔,所述加药孔正对絮凝槽(1);还包括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15)反馈的流量数据来控制自动加药阀开闭的时间长短、开合程度及开闭数量。


2.如权利于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洞污水絮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动力杆(13)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絮凝槽(1)左右两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131)及第二横向动力杆(132),位于左侧的第一横向动力杆(131)控制絮凝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春杨永林尹成福李向前樊鹏王其德黄月琴刘燕华李秋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