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12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包括试模头,所述试模头一端为弧形端,另一端为平面端,所述平面端上连接有直手柄,所述平面端位于直手柄两侧的部分其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一,限位板设置于平面端一侧并通过固定钉与平面端上的固定孔一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椎间融合器试模上安装限位板,能够有效限制试模置入的深度,有效预防由于试模过深而损伤到颈脊髓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
技术介绍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颈前外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钝性分开颈动脉鞘和气管食管鞘,确认前纵韧带和目标椎间盘,游离椎体附着处的颈长肌,进行椎间盘摘除,用不同大小椎间融合器试模确定融合器大小后,置入合适大小融合器,达到直接减压作用;操作时,颈椎椎间隙成穹窿样结构,即椎体前缘间隙窄,里面间隙宽的特点,融合器试模置入过程中有时需要轻轻击打方可进入,由于颈椎椎间隙解剖特点,容易出现试模置入过深可能,如果试模深度过深可能会损伤脊髓,轻者导致患者术后四肢麻木,重者引起患者四肢瘫痪,危害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包括试模头,所述试模头一端为弧形端,另一端为平面端,所述平面端上连接有直手柄,所述平面端位于直手柄两侧的部分其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一,限位板设置于平面端一侧并通过固定钉与平面端上的固定孔一连接。作为改进,所述限位板远离固定钉的一端伸出平面端。作为改进,所述限位板两端设有与固定孔一对应的固定孔二。作为改进,所述固定钉为螺纹钉,所述固定孔一、固定孔二为螺纹孔。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椎间融合器试模上安装限位板,能够有效限制试模置入的深度,有效预防由于试模过深而损伤到颈脊髓的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中试模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试模头,1.1、弧形端,1.2、平面端,2、直手柄,3、固定孔一,4、限位板,5、固定钉。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包括试模头1,所述试模头1一端为弧形端1.1,另一端为平面端1.2,所述平面端1.2上连接有直手柄2,所述平面端1.2位于直手柄2两侧的部分其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一3,限位板4设置于平面端1.2一侧并通过固定钉5与平面端1.2上的固定孔一3连接。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限位板4远离固定钉5的一端伸出平面端1.2。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限位板4两端设有与固定孔一3对应的固定孔二。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固定钉5为螺纹钉,所述固定孔一3、固定孔二为螺纹孔。本技术通过在椎间融合器试模上安装限位板,能够有效限制试模置入的深度,有效预防由于试模过深而损伤到颈脊髓的可能,另外,限位板为可拆卸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装。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试模头,所述试模头一端为弧形端,另一端为平面端,所述平面端上连接有直手柄,所述平面端位于直手柄两侧的部分其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一,限位板设置于平面端一侧并通过固定钉与平面端上的固定孔一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其特征在于,包括试模头,所述试模头一端为弧形端,另一端为平面端,所述平面端上连接有直手柄,所述平面端位于直手柄两侧的部分其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一,限位板设置于平面端一侧并通过固定钉与平面端上的固定孔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国庆陈勇钱红兵周承亮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