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191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震荡器位于战斗部壳体的第一外螺纹外侧,五个震荡器分别位于四个搅拌桨之间以及搅拌桨与第一上端圆板和搅拌桨与第一下端圆板之间,震荡器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上端面与第一上端圆板下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下端面接触,震荡器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下端面与第一下端圆板上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上端面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搅拌桨的旋转运动可以对已发生分层的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震荡器可以将搅拌桨的轴向移动转化为弹性势能,震荡器随后释放弹性势能并驱动搅拌桨在轴向上做来回反复的旋转运动,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体爆轰战斗部发射至目标后抛撒,固液相混合燃料各组分比例均匀,保证了体爆轰战斗部的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搅拌装置
,涉及一种自动搅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体爆轰战斗部内部装填高能燃料,通过炸药爆炸抛撒驱动作用,高能燃料被抛撒到空气中,高能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大范围的活性云团,再经炸药二次起爆,活性云团产生体爆轰,释放出强烈的冲击波,是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体爆轰战斗部爆炸威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内部装填燃料能量的提高,贵大勇等人在文献“高威力FAE液态燃料的优化选择”(火炸药学报,2016年,第3期14页)中报道:在液态燃料中加入金属粉末,液相燃料与金属粉末混合后形成固液相混合燃料,由于金属粉末热值很高,可以大幅度提高体爆轰战斗部内部燃料的能量。体爆轰战斗部的直径不超过0.5米,固液相混合燃料的平均密度不超过1.6g/cm3。由于固液相混合燃料不能相互溶解,而且各组分密度不同,在重力作用下,固液相混合燃料中密度较大的燃料会沉降到下部,密度较小的燃料会上升到上部。固相燃料和液相燃料必然发生分层。固液相混合燃料在研制配方时给出的各组分比例为威力最大时的比例。一旦固液相混合燃料发生分层,各部位燃料在后续抛撒以及二次起爆时,不能以威力最大的比例参与爆炸反应。王海洋等人在文献“气-液-固三相体系云雾爆轰特性的实验研究”(高压物理学报,2014年12月,第28卷第6期671页)中报道:当固液混合物各组分比例不同时,体爆轰的爆轰压力、爆轰速度和临界起爆能均有很大差异,固液混合物各组分比例改变,将导致体爆轰战斗部的威力大幅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搅拌桨的旋转运动可以对已发生分层的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震荡器可以将搅拌桨的轴向移动转化为弹性势能,震荡器随后释放弹性势能并驱动搅拌桨在轴向上做来回反复的旋转运动,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体爆轰战斗部发射至目标后抛撒,固液相混合燃料各组分比例均匀,保证了体爆轰战斗部的威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包括战斗部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桨2、震荡器3;战斗部壳体1的形状为第一空腔圆柱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为回转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上端圆板、第一中间圆筒体、第一下端圆板,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内腔中心处带有第一圆柱体,第一圆柱体中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第一圆柱体上端与第一上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下端与第一下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外侧面上带有第一外螺纹;战斗部壳体1为体爆轰战斗部的壳体,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装有固液相混合燃料,固液相混合燃料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层,本专利技术负责在体爆轰战斗部发射的过程中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搅拌桨2的形状为第二圆环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为回转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截面为矩形,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内侧面带有第二内螺纹,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外侧面连接有轴向均布的第二长条,第二长条的伸长方向与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垂直,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环,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圆环第三象限的部分,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最下端带有第二尖角,搅拌桨2共四个;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搅拌桨2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四个搅拌桨2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搅拌桨2的第二内螺纹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螺旋传动配合接触,所有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的第二尖角均指向搅拌桨2沿轴线俯视的顺时针方向;震荡器3为回转体,震荡器3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震荡器3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三上端圆环、第三中间弹簧、第三下端圆环,震荡器3共五个;震荡器3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五个震荡器3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外侧,五个震荡器3分别位于四个搅拌桨2之间以及搅拌桨2与第一上端圆板和搅拌桨2与第一下端圆板之间,震荡器3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上端面与第一上端圆板下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下端面接触,震荡器3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下端面与第一下端圆板上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上端面接触;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向长度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圆柱体的直径之比为1:1.2~1.4;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四分之一圆环外径为4~5cm;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的螺距为6~8cm;所述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震荡器3与搅拌桨2装配;步骤2:将震荡器3和搅拌桨2的组合体与战斗部壳体1装配;步骤3:在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装入固液相混合燃料;步骤4:体爆轰战斗部发射过程中存在轴向过载,在轴向过载作用下,搅拌桨2受到轴向力,搅拌桨2的第二内螺纹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发生螺旋传动,搅拌桨2发生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螺旋运动为轴向移动和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搅拌桨2发生旋转运动后,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对已分层的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搅拌桨2发生轴向移动后,挤压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使得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中产生弹性势能,体爆轰战斗部的轴向过载消失后,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中的弹性势能释放,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给予搅拌桨2轴向力,搅拌桨2在轴向力作用下继续发生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继续对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在惯性的作用下,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不断的被压缩和不断的恢复原长,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驱动搅拌桨2沿轴向做来回反复的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对固液相混合燃料不断的搅拌,使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混合均匀。关于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向长度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圆柱体的直径之比、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四分之一圆环外径、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的螺距,可以采取以下2种方式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1: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向长度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圆柱体的直径之比为1:1.2;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四分之一圆环外径为4cm;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的螺距为6cm。实现方式2: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向长度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圆柱体的直径之比为1:1.4;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四分之一圆环外径为5cm;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的螺距为8cm。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带来的技术效果体现为:本专利技术的体爆轰战斗部在发射过程中存在轴向过载,搅拌桨在轴向过载下发生螺旋运动,螺旋运动为轴向移动和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搅拌桨的旋转运动可以对已发生分层的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震荡器可以将搅拌桨的轴向移动转化为弹性势能,震荡器随后释放弹性势能并驱动搅拌桨在轴向上做来回反复的旋转运动,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体爆轰战斗部发射至目标后抛撒,固液相混合燃料各组分比例均匀,保证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包括战斗部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桨(2)、震荡器(3);/n战斗部壳体(1)的形状为第一空腔圆柱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为回转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上端圆板、第一中间圆筒体、第一下端圆板,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内腔中心处带有第一圆柱体,第一圆柱体中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第一圆柱体上端与第一上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下端与第一下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外侧面上带有第一外螺纹;/n战斗部壳体(1)为体爆轰战斗部的壳体,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装有固液相混合燃料,固液相混合燃料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层,本专利技术负责在体爆轰战斗部发射的过程中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n搅拌桨(2)的形状为第二圆环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为回转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截面为矩形,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内侧面带有第二内螺纹,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外侧面连接有轴向均布的第二长条,第二长条的伸长方向与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垂直,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环,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圆环第三象限的部分,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最下端带有第二尖角,搅拌桨(2)共四个;/n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搅拌桨(2)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四个搅拌桨(2)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搅拌桨(2)的第二内螺纹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螺旋传动配合接触,所有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的第二尖角均指向搅拌桨(2)沿轴线俯视的顺时针方向;/n震荡器(3)为回转体,震荡器(3)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震荡器(3)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三上端圆环、第三中间弹簧、第三下端圆环,震荡器(3)共五个;/n震荡器(3)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五个震荡器(3)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外侧,五个震荡器(3)分别位于四个搅拌桨(2)之间以及搅拌桨(2)与第一上端圆板和搅拌桨(2)与第一下端圆板之间,震荡器(3)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上端面与第一上端圆板下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下端面接触,震荡器(3)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下端面与第一下端圆板上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上端面接触;/n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向长度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圆柱体的直径之比为1:1.2~1.4;/n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四分之一圆环外径为4~5cm;/n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的螺距为6~8cm;/n所述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将震荡器(3)与搅拌桨(2)装配;/n步骤2:将震荡器(3)和搅拌桨(2)的组合体与战斗部壳体(1)装配;/n步骤3:在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装入固液相混合燃料;/n步骤4:体爆轰战斗部发射过程中存在轴向过载,在轴向过载作用下,搅拌桨(2)受到轴向力,搅拌桨(2)的第二内螺纹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发生螺旋传动,搅拌桨(2)发生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螺旋运动为轴向移动和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搅拌桨(2)发生旋转运动后,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对已分层的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搅拌桨(2)发生轴向移动后,挤压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使得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中产生弹性势能,体爆轰战斗部的轴向过载消失后,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中的弹性势能释放,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给予搅拌桨(2)轴向力,搅拌桨(2)在轴向力作用下继续发生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继续对固液相混合燃料进行搅拌,在惯性的作用下,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不断的被压缩和不断的恢复原长,震荡器(3)的第三中间弹簧驱动搅拌桨(2)沿轴向做来回反复的螺旋运动,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对固液相混合燃料不断的搅拌,使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混合均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向过载下自动搅拌装置。包括战斗部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桨(2)、震荡器(3);
战斗部壳体(1)的形状为第一空腔圆柱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为回转体,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上端圆板、第一中间圆筒体、第一下端圆板,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空腔圆柱体内腔中心处带有第一圆柱体,第一圆柱体中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第一圆柱体上端与第一上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下端与第一下端圆板连接,第一圆柱体外侧面上带有第一外螺纹;
战斗部壳体(1)为体爆轰战斗部的壳体,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装有固液相混合燃料,固液相混合燃料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层,本发明负责在体爆轰战斗部发射的过程中将固液相混合燃料重新搅拌均匀;
搅拌桨(2)的形状为第二圆环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为回转体,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轴截面为矩形,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内侧面带有第二内螺纹,搅拌桨(2)的第二圆环体的外侧面连接有轴向均布的第二长条,第二长条的伸长方向与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垂直,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环,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为圆环第三象限的部分,第二长条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最下端带有第二尖角,搅拌桨(2)共四个;
搅拌桨(2)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搅拌桨(2)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四个搅拌桨(2)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搅拌桨(2)的第二内螺纹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螺旋传动配合接触,所有搅拌桨(2)的第二长条的第二尖角均指向搅拌桨(2)沿轴线俯视的顺时针方向;
震荡器(3)为回转体,震荡器(3)从上至下由三部分连接而成,震荡器(3)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三上端圆环、第三中间弹簧、第三下端圆环,震荡器(3)共五个;
震荡器(3)的回转体轴线与战斗部壳体(1)的回转体轴线重合,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内腔中,五个震荡器(3)从上至下等距离布设,震荡器(3)位于战斗部壳体(1)的第一外螺纹外侧,五个震荡器(3)分别位于四个搅拌桨(2)之间以及搅拌桨(2)与第一上端圆板和搅拌桨(2)与第一下端圆板之间,震荡器(3)的第三上端圆环的上端面与第一上端圆板下端面或第二圆环体下端面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峰王世英郭双锋袁宝慧曹玉武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