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1596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包括空心桩;所述的空心桩内设有定时系统、控制系统和水泵;所述的空心桩上端的侧部设有若干喷洒管;所述的喷洒管包括管道、打散器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的管道一端与空心桩连接,另一端设有喷孔;所述的喷孔内设有喷头;所述的空心桩上端的内部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空心桩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与喷洒管相对应的电机;所述的电机上的转头连接有转板;所述的转板上设有偏心凸块;所述的偏心凸块上连接有转动臂杆;所述的空心桩内设有主水管;所述的主水管上设有若干分支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自动定时施肥,喷洒区域均匀且范围广泛,保证植被的施肥量,降低能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
技术介绍
矿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随着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对被破坏的矿区土地逐渐开始修复。在矿山修复的过程中,经常碰到大面积的陡峭坡面需要进行生态修复,通常使用喷播、挂网喷播(岩石坡面)、植生带、生态毯、鱼鳞坑及种植槽等方式进行复绿。而使用上述方式进行复绿时,除生态毯具有一定的保湿功能外,其余方式复绿方式都需浇水保湿;并且即使使用保水性能好的生态毯,在少雨水的季节或干旱的地区,在植被发芽、生长前期仍需要浇水追肥进行保育,才能成活,为了保证植被的成活率以及绿化覆盖率,目前工程实施中常用的浇水追肥手段为洒水车喷洒、蓄水池+水泵喷洒等,但因为矿山修复工程独特的环境及工程性质,使用洒水车喷洒进行保湿时,由于矿山修复的面积大,坡面坡度陡,交通不便等特点,洒水车喷洒有些区域很难喷洒到,并且洒水车喷洒很难做到均匀,使用蓄水池+水泵喷洒进行保湿时是工程中用得较多的方式,但由于受电力供应、水泵扬程、能耗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如陡峭的岩石坡面也无法浇到,导致这些地方的植被成活率低既绿化覆盖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动定时施肥,喷洒区域均匀且范围广泛,保证植被的施肥量,降低能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包括空心桩;所述的空心桩底部连接有底座;所述的空心桩内设有定时系统、控制系统和水泵;所述的定时系统和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水泵电性连接;所述的空心桩上端的侧部设有若干喷洒管;所述的喷洒管包括管道、打散器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的管道一端与空心桩连接,另一端设有喷孔;所述的喷孔内设有喷头;所述的打散器包括封闭框架和固定杆;所述的固定杆与封闭框架固接;所述的封闭框架位于管道端部并穿过管道;所述的空心桩上端的内部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空心桩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与喷洒管相对应的电机;所述的电机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电机上的转头连接有转板;所述的转板上设有偏心凸块;所述的偏心凸块上连接有转动臂杆;所述的转动臂杆伸入管道内并与固定杆铰接;所述的空心桩内设有主水管;所述的主水管一端与喷头连接;另一端与水泵连接;所述的主水管上设有若干分支水管,分支水管与雾化喷头对应连接。进一步,所述的空心桩下端桩身设有若干活动支撑腿;所述的活动支撑腿下方的底座上设有出入口;所述的活动支撑腿包括活动框、丝杠和支撑杆;所述的活动框固定在空心桩上;所述的活动框的两侧设有长孔;所述的支撑杆位于活动框两侧的长孔之间;所述的丝杠穿过活动框两侧的长孔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活动支撑腿,能够进一步固定装置;当装置在斜坡处工作时,通过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使整个装置处于水平状态,保证施肥量均匀稳定。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杆的底端呈圆锥状。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的使用方法:将装置设在矿山的蓄水池附近,在蓄水池将所需的肥料准备好,用水管一端连接水泵,另一端置于蓄水池的肥料上;通过定时系统设定定时施肥以及定量施肥;开始施肥时,控制系统打开水泵将蓄水池内的肥料输送至主水管内,主水管将肥料输送到喷洒管处,肥料分别从与主水管连接的喷头处和与分支水管连接的雾化喷头处喷出,同时控制系统启动电机工作,电机使转板转动,转动臂杆连接在转板的偏心凸块上,转板的转动使转动臂杆带动打散器有规律的摇动,将喷头喷出的肥料打散。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定时系统和控制系统制定施肥时间以及施肥间隔,实现自动化施肥,节省人力资源。2.本专利技术在喷洒管处设有若干个雾化喷头給予植被施肥,控制了施肥的用量同时保证施肥的均匀。3.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的转动来控制打散器在喷头处规律摇动,在肥料从喷头喷出时扩大了施肥的区域范围,同时使得肥料均匀的喷洒,有效的扩大施肥区域并保证施肥的均匀用量。4.本专利技术在喷洒管的两侧采用雾化喷施肥的方式,在喷洒管的一端采用直喷方式,两种不同的喷射方式不同其目的不同,雾化喷的方式目的在于保证装置下方及其附近的植被充分得到施肥,而直喷的方式目的在于扩大施肥范围,通过打散器打散直喷的肥料往两侧扩散,避免单点施肥量,从而也进一步减少了装置的数量设置。5.本专利技术在空心桩上设有活动支撑腿,能够进一步固定装置;当装置在斜坡处工作时,通过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使整个装置处于水平状态,保证施肥量均匀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构造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喷水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喷水管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打散器与转动臂杆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空心桩,2-喷洒管,201-管道,202-打散器,2021-封闭框架,2022-固定杆,3-固定板,4-电机,41-转板,5-转动臂杆,6-主水管,601-分支水管,7-活动框,8-丝杠,9-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包括空心桩1;所述的空心桩1底部连接有底座;所述的空心桩1内设有定时系统、控制系统和水泵;所述的定时系统和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水泵电性连接;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侧部设有若干喷洒管2;所述的喷洒管2包括管道201、打散器202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的管道201一端与空心桩1连接,另一端设有喷孔;所述的喷孔内设有喷头;所述的打散器202包括封闭框架2021和固定杆2022;所述的固定杆2022与封闭框架2021固接;所述的封闭框架2021位于管道201端部并穿过管道201;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内部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与空心桩1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固定板3上设有与喷洒管2相对应的电机4;所述的电机4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电机4上的转头连接有转板41;所述的转板41上设有偏心凸块;所述的偏心凸块上连接转动臂杆5;所述的转动臂杆5伸入管道201内并与固定杆2022铰接;所述的空心桩1内设有主水管6;所述的主水管6一端与喷头连接;另一端与水泵连接;所述的主水管6上设有若干分支水管601,分支水管601与雾化喷头对应连接。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的空心桩1下端桩身设有若干活动支撑腿;所述的活动支撑腿下方的底座上设有出入口;所述的活动支撑腿包括活动框7、丝杠8和支撑杆9;所述的活动框7固定在空心桩1上;所述的活动框7的两侧设有长孔;所述的支撑杆9位于活动框7两侧的长孔之间;所述的丝杠8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桩(1);所述的空心桩(1)底部连接有底座;/n所述的空心桩(1)内设有定时系统、控制系统和水泵;所述的定时系统和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水泵电性连接;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侧部设有若干喷洒管(2);/n所述的喷洒管(2)包括管道(201)、打散器(202)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的管道(201)一端与空心桩(1)连接,另一端设有喷孔;所述的喷孔内设有喷头;所述的打散器(202)包括封闭框架(2021)和固定杆(2022);所述的固定杆(2022)与封闭框架(2021)固接;所述的封闭框架(2021)位于管道(201)端部并穿过管道(201);/n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内部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与空心桩(1)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固定板(3)上设有与喷洒管(2)相对应的电机(4);所述的电机(4)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电机(4)上的转头连接有转板(41);所述的转板(41)上设有偏心凸块;所述的偏心凸块上连接有转动臂杆(5);所述的转动臂杆(5)伸入管道(201)内并与固定杆(2022)铰接;/n所述的空心桩(1)内设有主水管(6);所述的主水管(6)一端与喷头连接;另一端与水泵连接;所述的主水管(6)上设有若干分支水管(601),分支水管(601)与雾化喷头对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石山地区贫瘠土壤生态自动化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桩(1);所述的空心桩(1)底部连接有底座;
所述的空心桩(1)内设有定时系统、控制系统和水泵;所述的定时系统和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与水泵电性连接;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侧部设有若干喷洒管(2);
所述的喷洒管(2)包括管道(201)、打散器(202)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的管道(201)一端与空心桩(1)连接,另一端设有喷孔;所述的喷孔内设有喷头;所述的打散器(202)包括封闭框架(2021)和固定杆(2022);所述的固定杆(2022)与封闭框架(2021)固接;所述的封闭框架(2021)位于管道(201)端部并穿过管道(201);
所述的空心桩(1)上端的内部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与空心桩(1)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固定板(3)上设有与喷洒管(2)相对应的电机(4);所述的电机(4)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电机(4)上的转头连接有转板(41);所述的转板(41)上设有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启帆蒋青彦任新宇何敏超仇小宁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