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泥干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86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煤泥干燥设备,涉及煤泥干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煤泥干燥设备,包括滚筒、第一搅拌片组和第二搅拌片组,所述第一搅拌片组设置于所述滚筒的内部形成第一干燥区,所述第二搅拌片组设置于所述滚筒的内部形成第二干燥区,所述第二干燥区位于所述第一干燥区上煤泥输出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片组与所述滚筒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片组包括第二搅拌片,所述第二搅拌片上设置有通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煤泥干燥设备,通过第一干燥区对进入煤泥初步去除水分,通过第二干燥区对煤泥进一步干燥,煤泥与通孔结构的边缘碰撞获得更多方向的反作用力从而将煤泥打散为更小的颗粒,其总表面积更大,干燥打散效率更高,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泥干燥设备
本技术涉及煤泥干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煤泥干燥设备。
技术介绍
煤炭洗选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煤泥等粘性副产品。目前我国每年的煤泥产出量超过2.5亿吨,产量巨大。煤泥中含有大量可燃性成分,有较高热值,值得综合利用。此外,若对煤泥不加以利用而任其露天堆放将给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但煤泥具有含水量高、粘度大、易结团、易粘接、排料不连续等特点,导致其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经常给生产系统带来许多问题,热能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煤泥的综合利用,因此出现了用于对煤泥进行干燥的煤泥干燥设备。目前的煤泥干燥设备的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煤泥干燥设备的打散干燥结构较为单一,不利于煤泥的干燥打散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煤泥干燥设备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煤泥干燥设备的打散干燥结构较为单一,不利于煤泥的干燥打散作业的技术问题。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煤泥干燥设备,包括滚筒、第一搅拌片组和第二搅拌片组,所述第一搅拌片组设置于所述滚筒的内部形成第一干燥区,所述第二搅拌片组设置于所述滚筒的内部形成第二干燥区,所述第二干燥区位于所述第一干燥区上煤泥输出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片组与所述滚筒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片组包括第二搅拌片,所述第二搅拌片上设置有通孔结构。可选地,还包括沿所述滚筒轴向延伸设置的主轴和与所述主轴连接的搅拌杆结构,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滚筒内,且与所述滚筒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搅拌杆结构包括搅拌棒,所述搅拌棒适于从所述通孔结构内通过。可选地,所述通孔结构上设置有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适于避位所述搅拌棒。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二搅拌片沿所述滚筒的周向分布,所述搅拌棒适于当所述主轴相对于所述滚筒绕所述主轴的中轴线旋转时,依次通过位于同一圆周上的所有所述通孔结构。可选地,对应位于同一圆周上的所有所述通孔结构,多个所述搅拌杆结构沿所述主轴的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地,当所述搅拌棒从所述通孔结构内通过时,所述搅拌棒的边缘与所述通孔结构的通孔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1-6毫米。可选地,包括多个所述第二搅拌片组,沿煤泥的前进方向,其中至少一个位于前方的所述第二搅拌片组的所述通孔结构的横截面积小于位于后方的所述第二搅拌片组的所述通孔结构的横截面积。可选地,所述第一搅拌片组包括多个第一搅拌片,多个所述第一搅拌片沿所述滚筒的周向分布于所述滚筒的内壁且与所述滚筒的内壁连接,所有所述第一搅拌片在所述滚筒的内壁形成第一螺旋叶片结构,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结构适于当所述滚筒旋转时推动煤泥前进。可选地,还包括机架和驱动装置,所述滚筒和所述驱动装置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主轴和所述滚筒,所述主轴上设置有第二螺旋叶片结构,所述第二螺旋叶片结构适于当所述主轴转动时推动煤泥前进。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煤泥干燥设备具有如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煤泥干燥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搅拌片组和第二搅拌片组分别在所述滚筒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一干燥区和所述第二干燥区,所述第一干燥区对进入所述滚筒的水分较多的煤泥初步去除水分,所述第二干燥区对经过初步干燥的煤泥进一步干燥,同时,位于所述第二干燥区内部的煤泥与所述第二搅拌片发生碰撞从而打散,而所述通孔结构的设置使得煤泥与所述通孔结构的边缘碰撞时能够获得更多方向的反作用力,其打散效果更佳,并且,一部分煤泥将会因与所述通孔结构的碰撞而打散为能够从所述通孔结构通过的小颗粒,煤泥的总表面积将会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其换热干燥的速度,所述煤泥干燥设备的打散干燥效率高,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煤泥干燥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搅拌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滚筒,11-第一干燥区,12-第二干燥区,2-第一搅拌片组,21-第一搅拌片,3-第二搅拌片组,31-第二搅拌片,311-通孔结构,3111-开口结构,32-第一板体,33-第二板体,34-第三板体,4-主轴,5-搅拌杆结构,51-搅拌棒,6-机架,7-驱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示例性地”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组件、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组件、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这样,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右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左侧;附图中Y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煤泥干燥设备,包括滚筒1、第一搅拌片组2和第二搅拌片组3,所述第一搅拌片组2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一干燥区11,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二干燥区12,所述第二干燥区12位于所述第一干燥区11上煤泥输出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与所述滚筒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包括第二搅拌片31,所述第二搅拌片31上设置有通孔结构311。需要说明的是,煤泥干燥设备的干燥方式不作为限制,其可以是所述滚筒1的外部设置加热源(图中未示出),示例性地,所述滚筒1的外部设置电加热结构,对所述滚筒1整体加热,示例性地,所述滚筒1的内部通以高温气体,以与所述滚筒1内部的煤泥进行换热实现煤泥的干燥。另外,滚筒1转动的方式不作为限制,此处不再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1)、第一搅拌片组(2)和第二搅拌片组(3),所述第一搅拌片组(2)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一干燥区(11),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二干燥区(12),所述第二干燥区(12)位于所述第一干燥区(11)上煤泥输出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与所述滚筒(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包括第二搅拌片(31),所述第二搅拌片(31)上设置有通孔结构(3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1)、第一搅拌片组(2)和第二搅拌片组(3),所述第一搅拌片组(2)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一干燥区(11),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设置于所述滚筒(1)的内部形成第二干燥区(12),所述第二干燥区(12)位于所述第一干燥区(11)上煤泥输出的一侧,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与所述滚筒(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片组(3)包括第二搅拌片(31),所述第二搅拌片(31)上设置有通孔结构(3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滚筒(1)轴向延伸设置的主轴(4)和与所述主轴(4)连接的搅拌杆结构(5),所述主轴(4)穿设于所述滚筒(1)内,且与所述滚筒(1)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结构(5)包括搅拌棒(51),所述搅拌棒(51)适于从所述通孔结构(311)内通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结构(311)上设置有开口结构(3111),所述开口结构(3111)适于避位所述搅拌棒(5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泥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搅拌片(31)沿所述滚筒(1)的周向分布,所述搅拌棒(51)适于当所述主轴(4)相对于所述滚筒(1)绕所述主轴(4)的中轴线旋转时,依次通过位于同一圆周上的所有所述通孔结构(31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清闫红新王勇潘正云杨文生李晨
申请(专利权)人: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