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051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主轴、涡轮、蜗壳和导流锥;涡轮的一端与蜗壳及主轴之间组合形成低压区A;涡轮的另一端与蜗壳之间组合形成高压区B;涡轮、外壳与导流锥之间组合形成次高压区C;随着涡轮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一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且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次高压区C;其中,蜗壳靠近低压区A的一端设置有蜗壳通孔;外壳靠近次高压区C的一端设置有外壳调节孔;外壳调节孔上设置有流量调节组件,用于调控次高压区C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的流量。通过在外壳调节孔上增设流量调节组件,使排气流量可控,增强了机组运行稳定性,减小了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向心透平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向心透平装置中,流体介质由向心透平进气口进入,一部分流体介质推动涡轮做功,另一部分介质则随着涡轮膨胀做功而流向靠近进气口的次高压区,使得次高压区内的气体压力作用在涡轮左侧盖板上,产生一个向右的轴向推力。而位于次高压区内的流体介质通过连通的孔道流入低压区,由此将会减小涡轮两侧的压力差,从而达到降低轴向力的目的。但是,由于次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排气流量无法控制,容易导致轴向力不稳定,进而严重影响向心透平装置的正常运行。另外,次高压区的流体介质通过连通的孔道流入低压区的排气流量过大,会导致能量损失过大。并且,过分降低次高压区内的气体压力,将会增大涡轮密封两侧的压力差,导致涡轮密封泄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能量的损失,最终将会影响机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该装置通过在外壳调节孔上增设流量调节组件,使次高压区的流体介质通过外壳调节孔和蜗壳通孔流向低压区的流量可控,从而使轴向力可调,增强了机组运行稳定性,减小了能量损失,解决了现有向心透平装置中存在的排气流量无法控制导致装置不稳定以及排气流量过大导致能量损失增加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包括:外壳,其内设置有主轴;涡轮,设置于所述主轴的端部;蜗壳,设置于所述涡轮与所述外壳之间,且所述涡轮的一端与所述蜗壳及所述主轴之间组合形成低压区A;所述涡轮的另一端与所述蜗壳之间组合形成高压区B;所述蜗壳靠近所述低压区A的一端设置有蜗壳通孔;导流锥,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涡轮、所述外壳与所述导流锥之间组合形成次高压区C;随着所述涡轮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一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且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次高压区C;其中,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次高压区C的一端设置有外壳调节孔;所述外壳调节孔上设置有流量调节组件,用于调控次高压区C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的流量。进一步,所述涡轮靠近低压区A的一端与所述蜗壳之间设置有第一涡轮密封件,用于形成转动密封。进一步,所述涡轮靠近次高压区C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涡轮密封件,用于形成转动密封。进一步,所述第一流体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流体介质的流量。进一步,所述外壳与所述蜗壳之间组合形成一蜗壳腔室,所述蜗壳腔室通过所述蜗壳通孔与所述低压区A连通;所述蜗壳腔室通过所述外壳调节孔与所述次高压区C连通。进一步,所述外壳调节孔为L型孔,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外壳调节孔的折角部位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流量调节组件,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外壳调节孔连通。更进一步,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且延伸至所述外壳调节孔内,用于对所述外壳调节孔进行过流断面调节;压紧螺母,套设于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上,且与所述调节杆螺纹连接;密封垫,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压紧螺母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密封垫上;锁紧螺母,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上;所述压紧螺母与所述锁紧螺母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蜗壳通孔的数量为1~4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装置随着涡轮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流体介质大部分进入到低压区A,少部分进入次高压区C,且位于次高压C内的流体介质依次通过外壳调节孔、蜗壳通孔,并进入到低压区A中。通过在外壳调节孔上增设流量调节组件,使次高压区C的流体介质通过外壳调节孔和蜗壳通孔流向低压区A的流量可控,从而使轴向力可调,增强了机组运行稳定性,减小了能量损失,解决了现有向心透平装置中存在的排气流量无法控制导致装置不稳定以及排气流量过大导致能量损失增加的问题。2、本技术的装置通过流量调节组件能够控制流体介质通过外壳调节孔内的过流截面面积,用以控制流量,从而可有效调控次高压区C内的压力。该压力作用在涡轮上,产生向右的轴向力;通过控制次高压区C内的压力,即可控制轴向力处于推力轴承载荷的合理区间;从而能够有效调控涡轮转动密封两侧的压力差,在减少能量损失的同时,能够增强机组运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半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M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主轴;3、涡轮;4、蜗壳;5、蜗壳通孔;6、导流锥;7、外壳调节孔;8、流量调节组件;801、调节杆;802、压紧螺母;803、密封垫;804、锁紧螺母;9、第一涡轮密封件;10、第二涡轮密封件;11、蜗壳腔室;12、安装孔;低压区A;高压区B;次高压区C。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包括:外壳1、涡轮3、蜗壳4和导流锥6。请参阅图1,外壳1的端部与向心透平进气口13连接;在此,外壳的端部设置有朝向轴向内侧的固定部,固定部的中部具有一通槽。流体介质由向心透平进气口13进入后,通过通槽进入到涡轮的一侧,并推动涡轮做功。外壳1内设置有主轴2;涡轮3设置于主轴2的端部。在此,涡轮与主轴过盈配合连接,且为刚性连接。涡轮朝向向心透平进气口的一端与外壳的固定部抵接,且为可转动连接。蜗壳4设置于涡轮3与外壳1之间,且涡轮3的一端与蜗壳4及主轴2之间组合形成低压区A;涡轮3的另一端与蜗壳4之间组合形成高压区B;蜗壳4靠近低压区A的一端设置有蜗壳通孔5。在本实施方式中,蜗壳通孔5的数量为1~4个,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蜗壳通孔的设置主要是起到减少次高压区内压力的作用,并引导次高压区C内的流体介质在通过外壳调节孔后,再通过蜗壳通孔,最终流入低压区A内。导流锥6设置于外壳1靠近向心透平进气口13的一端;涡轮3、外壳1与导流锥6之间组合形成次高压区C。在此,导流锥设置于向心透平进气口13内,且通过螺栓与外壳的固定部密封可拆卸连接。沿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导流锥的尺寸逐渐增大,形成锥形体结构。位于向心透平进气口内的流体介质通过导流锥的导流作用,且在通过外壳的固定部内的通槽后,进入到涡轮的一侧,并推动涡轮做功。随着涡轮3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一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且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次高压区C;且第一流体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流体介质的流量。当然,流体介质为气态。涡轮做功后大部分的流体介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1),其内设置有主轴(2);/n涡轮(3),设置于所述主轴(2)的端部;/n蜗壳(4),设置于所述涡轮(3)与所述外壳(1)之间,且所述涡轮(3)的一端与所述蜗壳(4)及所述主轴(2)之间组合形成低压区A;所述涡轮(3)的另一端与所述蜗壳(4)之间组合形成高压区B;所述蜗壳(4)靠近所述低压区A的一端设置有蜗壳通孔(5);/n导流锥(6),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一端;所述涡轮(3)、所述外壳(1)与所述导流锥(6)之间组合形成次高压区C;/n随着所述涡轮(3)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一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且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次高压区C;/n其中,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次高压区C的一端设置有外壳调节孔(7);所述外壳调节孔(7)上设置有流量调节组件(8),用于调控次高压区C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的流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其内设置有主轴(2);
涡轮(3),设置于所述主轴(2)的端部;
蜗壳(4),设置于所述涡轮(3)与所述外壳(1)之间,且所述涡轮(3)的一端与所述蜗壳(4)及所述主轴(2)之间组合形成低压区A;所述涡轮(3)的另一端与所述蜗壳(4)之间组合形成高压区B;所述蜗壳(4)靠近所述低压区A的一端设置有蜗壳通孔(5);
导流锥(6),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一端;所述涡轮(3)、所述外壳(1)与所述导流锥(6)之间组合形成次高压区C;
随着所述涡轮(3)膨胀做功,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一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且位于高压区B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次高压区C;
其中,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次高压区C的一端设置有外壳调节孔(7);所述外壳调节孔(7)上设置有流量调节组件(8),用于调控次高压区C内的第二流体介质进入低压区A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靠近低压区A的一端与所述蜗壳(4)之间设置有第一涡轮密封件(9),用于形成转动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3)靠近次高压区C的一端与所述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二涡轮密封件(10),用于形成转动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心式透平轴向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建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