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029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包含竖向的模板、连接于模板一侧的支撑体系、连接于模板和支撑体系垂向间的背楞、连接于背楞和支撑体系间的销件和挡件、连接于支撑体系垂向上且位于连接于支撑体系底部的底连件、连接于支撑体系远离模板一侧的短柱,施工时,通过底单元、标准单元和顶单元的单元化设计,便于拼装支撑体系;且可通过标准单元的增减来适应模板的高度;通过底单元下部的液压千斤顶,调整体系的水平度以及垂直度;通过各单元上支座和连件的设置,利于现场拼装,安装时的便捷插接和可循环利用;其中,底下连支座中设计为方形可联合安装液压千斤顶和对接其他杆件,便于一体化预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
本技术属于模板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在市中心密集建筑物区域施工超深地下室时,建筑物地下室外墙与支护体系之间经常出现空间不足的问题,导致地下室外墙无法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支模,地下室的防水施工难度增加。并且采用传统方法施工地下室外墙需要分层多次浇筑,此过程产生的施工缝会导致地下室外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的情况,整面墙体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采用传统支模方式施工时,地下室外墙与支护体系之间空间不足,地下室外墙将无法使用传统方式支模,地下室防水施工大,并且多次浇筑墙体产生的多条施工缝会导致使用过程中产生多处渗漏的问题。如何解决狭小空间下,地下室外墙支模问题一直是地下室主体结构中的重点、难点。而且,现有的有通过单侧支撑的支架多为整体式制作,不便于根据模板高度进行调节;底部的水平度多受水平地面的影响较大,且不便于安装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用以解决单侧模板支撑的便捷单元式安装、水平度和高度可调以及可循环利用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包含竖向的模板、连接于模板一侧的支撑体系、连接于模板和支撑体系垂向间的背楞、连接于背楞和支撑体系间的销件和挡件、连接于支撑体系垂向上且位于连接于支撑体系底部的底连件、连接于支撑体系远离模板一侧的短柱;所述支撑体系包含底单元、可拆卸连接于底单元上部的标准单元、连接于标准单元上部的顶单元以及连接于顶单元上部的挑架单元;所述标准单元根据模板高度分组拼装预制;所述底单元包含底上横梁、平行于底上横梁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底下横梁、连接于临近模板一侧的底侧柱、连接于底上横梁和底下横梁间的底斜撑、连接于底侧柱与底下横梁间的底斜连撑、可拆卸连接于模板外侧底下横梁端部的底下连支座、可拆卸连接于模板外侧底上横梁端部的底上连件、以及连接于底下连支座和底上连件之间的底外连杆、以及间隔连接于底外连杆上的底吊件;所述标准单元包含标上横梁、平行标上横梁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标下横梁、连接于临近模板一侧的标侧柱、连接于标下横梁和标上横梁之间的标斜撑、连接于标侧柱和标下横梁之间的标斜连撑、可拆卸连接于模板外侧标下横梁端部的标下连支座、可拆卸连接于模板外侧标上横梁端部的标上连件、连接于标下连支座和标上连件之间的标外连杆、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上的标吊件;所述顶单元包含顶上横梁、平行于顶上横梁且位于顶上横梁下方的顶下横梁、连接于临近模板一侧的顶侧柱、连接于顶上横梁和顶下横梁之间的顶斜撑、连接于顶侧柱和顶下横梁之间的顶斜连撑、可拆卸连接于模板外侧顶下横梁端部的顶下连支座、连接于顶下连支座与顶侧柱之间的顶外连杆、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上的顶吊件。进一步的,所述底下连支座包含方形的底下连支座体、穿接于底下连支座体一侧的液压千斤顶、可拆卸连接于底下连支座体另一侧的一组底下连支座接杆、以及连接于每一底下连支座接杆外端部的底下连支座转接件;所述底下连支座接杆对应底下横梁、底斜撑和底外连杆一一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底上连件包含底上连杆、连接于底上连杆顶部的底上连支承板、连接于底上连杆的底上连转接件;所述底上连杆对应底上横梁、底斜撑和底外连杆一一设置,其中对应底外连杆设置的底上连杆顶部连接有底上连支承板。进一步的,所述标下连支座包含标下连支座体、可拆卸连接于标下连支座体上的标下连支座连杆、以及连接于标下连支座连杆外端部的标下连支座转接件;所述标下连支座体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直角边对应底上连支承板或下部的标准单元的标上连件连接,另一直角边对应可拆卸连接标下连支座连杆;所述标下连支座连杆对应标下横梁和标外连杆一一设置;所述顶下连支座包含顶下连支座体、可拆卸连接于顶下连支座体上的顶下连支座连杆、以及连接于顶下连支座连杆外端部的顶下连支座转接件;所述顶下连支座体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直角边对应标上连件连接,另一直角边对应可拆卸连接顶下连支座连杆;所述顶下连支座连杆对应顶下横梁和顶外连杆一一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标上连件包含标上连杆、连接于标上连件顶部的标上连支承板、以及连接于标上连杆外端部的标上连转接件;所述标上连杆对应标上横梁和标外连杆一一设置;标上连支承板对应上部的标下连接支承板或顶下连支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挑架单元包含挑架平台板、连接于挑架平台板临近模板一侧下方的挑架竖柱、连接于挑架平台板上方且远离模板一侧的挑架侧挡、连接于挑架侧挡和挑架竖柱之间的挑架斜撑以及连接于挑架平台板与挑架斜撑之间的挑架内竖杆。进一步的,所述短柱间隔可拆卸连接于底外连杆、标外连杆和顶外连杆长向,且水平向短柱成排布置。进一步的,所述销件包含钩头和直杆,其中钩头卡接于背楞下方,直杆通过螺母固定于支撑体系上;所述销件上方的支撑体系上设置有挡件,销件和挡件之间的高度差的距离适应背楞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底连件包含预先埋设在地下的埋地筋、连接于底斜连撑外侧的压梁以及埋地筋和压梁间的固定件。进一步的,所述埋地筋与地面夹角为45°,其出地面处与墙面的距离为300mm;各埋地筋相互之间的距离为250mm,并用塑料布包裹并绑牢。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系之间的间距,普通位置支撑体系之间的间距为800mm,局部遇混凝土柱处最大布置间距为10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通过底单元、标准单元和顶单元的单元化设计,便于拼装支撑体系;且可通过标准单元的增减来适应模板的高度;2)本技术通过底单元下部的液压千斤顶,调整整个体系的水平度以及垂直度,利于现场适应性调整;3)本技术通过各单元上支座和连件的设置,利于现场拼装,安装时的便捷插接和可循环利用;其中,底下连支座中设计为方形可联合安装液压千斤顶和对接其他杆件,便于一体化预制;此外,通过销件、底连件和挡板的设置,可进一步固定支撑体系,便于支撑体系的整体性应用;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图1是单侧模板支撑系统侧视图;图2是单侧模板支撑系统正视图;图3是支撑体系侧视图;图4是底单元与模板连接示意图;图5是支撑体系与模板连接局部示意图;图6是底单元结构示意图;图7是底下连支座结构示意图;图8是底上连件结构示意图;图9是标准单元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标下连支座结构连接示意图;图11是标上连件结构连接示意图;图12是顶单元结构示意图;图13是顶下连支座结构连接示意图;图14是挑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模板、2-支撑体系、21-底单元、211-底上横梁、212-底下横梁、213-底侧柱、214-底斜撑、215-底斜连撑、216-底下连支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竖向的模板(1)、连接于模板(1)一侧的支撑体系(2)、连接于模板(1)和支撑体系(2)垂向间的背楞(5)、连接于背楞(5)和支撑体系(2)间的销件(6)和挡件(7)、连接于支撑体系(2)垂向上且位于连接于支撑体系(2)底部的底连件(3)、连接于支撑体系(2)远离模板(1)一侧的短柱(4);/n所述支撑体系(2)包含底单元(21)、可拆卸连接于底单元(21)上部的标准单元(22)、连接于标准单元(22)上部的顶单元(23)以及连接于顶单元(23)上部的挑架单元(24);所述标准单元(22)根据模板(1)高度分组拼装预制;/n所述底单元(21)包含底上横梁(211)、平行于底上横梁(211)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底下横梁(21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底侧柱(213)、连接于底上横梁(211)和底下横梁(212)间的底斜撑(214)、连接于底侧柱(213)与底下横梁(212)间的底斜连撑(21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底下横梁(212)端部的底下连支座(216)、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底上横梁(211)端部的底上连件(217)、以及连接于底下连支座(216)和底上连件(217)之间的底外连杆(218)、以及间隔连接于底外连杆(218)上的底吊件(219);/n所述标准单元(22)包含标上横梁(221)、平行标上横梁(221)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标下横梁(22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标侧柱(224)、连接于标下横梁(222)和标上横梁(221)之间的标斜撑(223)、连接于标侧柱(224)和标下横梁(222)之间的标斜连撑(22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标下横梁(222)端部的标下连支座(227)、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标上横梁(221)端部的标上连件(228)、连接于标下连支座(227)和标上连件(228)之间的标外连杆(226)、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226)上的标吊件(229);/n所述顶单元(23)包含顶上横梁(231)、平行于顶上横梁(231)且位于顶上横梁(231)下方的顶下横梁(23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顶侧柱(233)、连接于顶上横梁(231)和顶下横梁(232)之间的顶斜撑(234)、连接于顶侧柱(233)和顶下横梁(232)之间的顶斜连撑(23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顶下横梁(232)端部的顶下连支座(237)、连接于顶下连支座(237)与顶侧柱(233)之间的顶外连杆(236)、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226)上的顶吊件(238);/n所述销件(6)包含钩头和直杆,其中钩头卡接于背楞(5)下方,直杆通过螺母固定于支撑体系(2)上;所述销件(6)上方的支撑体系(2)上设置有挡件(7),销件(6)和挡件(7)之间的高度差的距离适应背楞(5)的高度;/n所述短柱(4)间隔可拆卸连接于底外连杆(218)、标外连杆(226)和顶外连杆(236)长向,且水平向短柱(4)成排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竖向的模板(1)、连接于模板(1)一侧的支撑体系(2)、连接于模板(1)和支撑体系(2)垂向间的背楞(5)、连接于背楞(5)和支撑体系(2)间的销件(6)和挡件(7)、连接于支撑体系(2)垂向上且位于连接于支撑体系(2)底部的底连件(3)、连接于支撑体系(2)远离模板(1)一侧的短柱(4);
所述支撑体系(2)包含底单元(21)、可拆卸连接于底单元(21)上部的标准单元(22)、连接于标准单元(22)上部的顶单元(23)以及连接于顶单元(23)上部的挑架单元(24);所述标准单元(22)根据模板(1)高度分组拼装预制;
所述底单元(21)包含底上横梁(211)、平行于底上横梁(211)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底下横梁(21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底侧柱(213)、连接于底上横梁(211)和底下横梁(212)间的底斜撑(214)、连接于底侧柱(213)与底下横梁(212)间的底斜连撑(21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底下横梁(212)端部的底下连支座(216)、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底上横梁(211)端部的底上连件(217)、以及连接于底下连支座(216)和底上连件(217)之间的底外连杆(218)、以及间隔连接于底外连杆(218)上的底吊件(219);
所述标准单元(22)包含标上横梁(221)、平行标上横梁(221)设置且位于其下方的标下横梁(22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标侧柱(224)、连接于标下横梁(222)和标上横梁(221)之间的标斜撑(223)、连接于标侧柱(224)和标下横梁(222)之间的标斜连撑(22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标下横梁(222)端部的标下连支座(227)、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标上横梁(221)端部的标上连件(228)、连接于标下连支座(227)和标上连件(228)之间的标外连杆(226)、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226)上的标吊件(229);
所述顶单元(23)包含顶上横梁(231)、平行于顶上横梁(231)且位于顶上横梁(231)下方的顶下横梁(232)、连接于临近模板(1)一侧的顶侧柱(233)、连接于顶上横梁(231)和顶下横梁(232)之间的顶斜撑(234)、连接于顶侧柱(233)和顶下横梁(232)之间的顶斜连撑(235)、可拆卸连接于模板(1)外侧顶下横梁(232)端部的顶下连支座(237)、连接于顶下连支座(237)与顶侧柱(233)之间的顶外连杆(236)、以及间隔连接于标外连杆(226)上的顶吊件(238);
所述销件(6)包含钩头和直杆,其中钩头卡接于背楞(5)下方,直杆通过螺母固定于支撑体系(2)上;所述销件(6)上方的支撑体系(2)上设置有挡件(7),销件(6)和挡件(7)之间的高度差的距离适应背楞(5)的高度;
所述短柱(4)间隔可拆卸连接于底外连杆(218)、标外连杆(226)和顶外连杆(236)长向,且水平向短柱(4)成排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侧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下连支座(216)包含方形的底下连支座体(2161)、穿接于底下连支座体(2161)一侧的液压千斤顶(2162)、可拆卸连接于底下连支座体(2161)另一侧的一组底下连支座接杆(2163)、以及连接于每一底下连支座接杆(2163)外端部的底下连支座转接件(2164);所述底下连支座接杆(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钊王长磊陈会平洪常胜刘威杜绍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