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翻身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48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R‑U翻身垫,包括翻身垫主体,右侧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纵向凹槽,开设在翻身垫主体的上表面,并且纵向凹槽沿翻身垫主体上表面从前向后延伸,用于放置患者腿部;横向凹槽,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的上表面,并且横向凹槽沿翻身垫主体上表面从左向右延伸,横向凹槽下凹的深度低于所述纵向凹槽下凹的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R型翻身垫和U型翻身垫结合为一体,满足患者多种体位使用需求,并且防水、防霉、柔软、舒适、经久耐用的R‑U翻身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R-U翻身垫
本技术属于医疗护理用具
,具体涉及R-U翻身垫。
技术介绍
翻身垫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护理用具,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或者接受手术、需要卧床静养不能自理者,一个姿势躺时间长了,会觉得腰酸腿疼的,需要经常更换体位,当时虚弱的病人并没有体力去改变体位,伸展筋骨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给病人翻身、按摩,但是翻身是件辛苦的事,用翻身垫就可以在帮助病人翻身的时候起到支撑辅助的作用;翻身垫可辅助病人身体侧翻,可辅助病人身体俯卧,可辅助病人腿部被动抬起,改善腿部血液循环和骨骼受力位置,现有技术中的翻身垫包括R型翻身垫和U型翻身垫,R型翻身垫整体采用R型设计更符合人体曲线,在使用时可放在前胸或者后背,能减少长期平躺给病人带来的危害,U型翻身垫主要用于下肢骨折时腿部抬高使用,但是每种翻身垫的使用方式单一,如果同一个患者有多种使用需求,就需要准备多个翻身垫。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R型翻身垫和U型翻身垫结合为一体,满足患者多种体位使用需求,并且防水、防霉、柔软、舒适、经久耐用的R-U翻身垫。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R-U翻身垫,包括:翻身垫主体,右侧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纵向凹槽,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的上表面,并且纵向凹槽沿翻身垫主体上表面从前向后延伸;横向凹槽,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的上表面,并且横向凹槽沿翻身垫主体上表面从左向右延伸,横向凹槽下凹的深度小于所述纵向凹槽下凹的深度。上述翻身垫主体的右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40度-45度之间。上述翻身垫主体的左侧面与底面垂直。上述纵向凹槽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纵向凹槽槽顶宽度、纵向凹槽槽顶的左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左侧面的距离,以及纵向凹槽槽顶的右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右侧面的距离均相等。上述纵向凹槽的梯形槽底宽度为10cm-12cm之间。上述横向凹槽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上述横向凹槽的槽底宽度为30cm-33cm之间,横向凹槽槽顶的前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前侧面的距离和横向凹槽槽顶的后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后侧面的距离相等,并且距离为15-18cm之间。上述翻身垫主体由高密度回弹海绵制成。上述翻身垫主体外表面包覆有保护罩,保护罩由亚麻布料制成。本技术提供的R-U翻身垫,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R-U翻身垫,设计美观大方,防水、防霉、柔软、舒适,经久耐用,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2、本技术提供的R-U翻身垫,能满足多种体位使用,可放置在床位一侧侧翻,也可抬高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同时可腾空脚部,保护足跟、脚踝,防止压疮发生,本技术设有纵向凹槽和横向凹槽,腿部采用两种放置方法,使高矮患者均可舒适享用,同时本技术大小适宜,不会随意滑动,真正能够预防压疮发生或腾空已发生压疮部位,避免再受压,促进愈合。3、对于已经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可抬高制动,单腿使用,固定下肢,防止随意滑动造成血栓脱落,患者取端坐位或下肢肌力稍弱时可防止下滑、歪身,造成不适,防止坠床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R-U翻身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翻身垫主体;2、纵向凹槽;3、横向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R-U翻身垫的结构示意图,该R-U翻身垫包括翻身垫主体1,右侧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纵向凹槽2,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纵向凹槽2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前向后延伸;横向凹槽3,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横向凹槽3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左向右延伸,横向凹槽3下凹的深度小于所述纵向凹槽2下凹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右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40度-45度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左侧面与底面垂直。本技术提供的R-U翻身垫,能满足多种体位使用,可放置在床位一侧侧翻,也可抬高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同时可腾空脚部,保护足跟、脚踝,防止压疮发生,本技术设有纵向凹槽2和横向凹槽3,腿部采用两种放置方法,使高矮患者均可舒适享用,同时本技术大小适宜,不会随意滑动,真正能够预防压疮发生或腾空已发生压疮部位,避免再受压,促进愈合。在具体使用时,当患者左右侧卧位时,将翻身垫主体1的斜面置于患者身下,而由于翻身垫主体1的左侧面与底面垂直,翻身垫主体1是直角梯形结构,将直角梯形的垂直边与床边齐平紧靠床挡,将直角梯形的斜面置于患者身下,这时患者侧躺在翻身垫的斜面上即可,有效的预防了压疮发生。当需要单腿使用时,将该翻身垫放置在床尾,可将直角梯形斜面或垂直面与床边齐平,使该翻身垫制动牢固不易随意滑动,下肢单肢放置在纵向凹槽2处,可以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同时还能预防下肢静脉栓子脱落,安全可靠。当需要双腿使用时,根据患者身高需求,可将该翻身垫斜面或垂直面与床尾齐平,将双腿放置在横向凹槽3处,不易滑脱,方便使用,达到预防及舒适效果。当患者取端坐位时,翻身垫置于床尾,可协助患者防止下滑,歪身,造成不适,防止坠床发生。本技术提供的翻身垫能有效预防下滑、坠床发生,同时本技术能一垫多用,经济实惠。实施例3: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所述纵向凹槽2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纵向凹槽2槽顶宽度、纵向凹槽2槽顶的左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1左侧面的距离,以及纵向凹槽2槽顶的右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1右侧面的距离均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凹槽2的梯形槽底宽度为10cm-12cm之间,用于放置单腿。本技术的纵向凹槽2为倒梯形结构,避免直棱直角对人体造成损伤,在使用时将下肢单肢放置在纵向凹槽2处,可以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同时还能预防下肢静脉栓子脱落,安全可靠。实施例3: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所述横向凹槽3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凹槽3的槽底宽度为30cm-33cm之间,横向凹槽3槽顶的前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1前侧面的距离和横向凹槽3槽顶的后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1后侧面的距离相等,并且距离为15-18cm之间。本技术的横向凹槽3也为倒梯形结构,避免直棱直角对人体造成损伤,当需要双腿使用时,根据患者身高需求,可将翻身垫斜面或垂直面与床尾齐平,将双腿放置在横向凹槽3处,不易滑脱,方便使用,达到预防及舒适效果;当患者取端坐位时,将该翻身垫置于床尾,可协助患者防止下滑,歪身,造成不适,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R-U翻身垫,其特征在于,包括:/n翻身垫主体(1),右侧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n纵向凹槽(2),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纵向凹槽(2)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前向后延伸;/n横向凹槽(3),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横向凹槽(3)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左向右延伸,横向凹槽(3)下凹的深度小于所述纵向凹槽(2)下凹的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R-U翻身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翻身垫主体(1),右侧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
纵向凹槽(2),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纵向凹槽(2)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前向后延伸;
横向凹槽(3),开设在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上表面,并且横向凹槽(3)沿翻身垫主体(1)上表面从左向右延伸,横向凹槽(3)下凹的深度小于所述纵向凹槽(2)下凹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R-U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右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40度-45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R-U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垫主体(1)的左侧面与底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R-U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凹槽(2)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纵向凹槽(2)槽顶宽度、纵向凹槽(2)槽顶的左边沿与所述翻身垫主体(1)左侧面的距离,以及纵向凹槽(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萌何金刘庆华韩洪莉许惠子王敏莉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