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656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包括电压变换电路和级联的线性恒流电路,其中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将输入电压转换成第一工作电压,线性恒流电路作为后级电路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为负载提供驱动电压和驱动电流,并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来控制电压变换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前级升压电路,结合后级线性恒流电路反馈,实现自适应调节输出电压,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并可用于实现LED稳定的调光调色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但不限于涉及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发光二极管驱动芯片按类型可分为:恒压式驱动芯片、恒流式驱动芯片以及脉冲式驱动芯片。其中恒压式驱动芯片以DC/DC升压芯片居多,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芯片成本便宜没有复杂的外围电路。但恒压式驱动对于负载的驱动电流不可控,无法保证LED亮度的一致性。恒流式驱动芯片基于输出电流对开关电路进行控制,解决了之前恒压式驱动的电流不可控问题,可灵活设置所需输出的电流大小。但是这类芯片价格比恒压芯片价格高许多且外围电路复杂。而且当负载有多路时,不适用于对部分负载进行电流调节以进行调色。脉冲式驱动芯片是以高频率的脉冲发生器输出接口向LED灯进行供电。但是这种方式存在频闪,且驱动能力较适合小功率应用。现有的LED驱动调光调色系统大多采用前级恒流+后级开关切色温的方式,前级采用PSRbuck架构,后级采用开关切色温,前级的输出电流含有工频纹波,导致开关切色温存在频闪问题,且切色温开关为浮地驱动,成本较高,同时buck架构决定了输出灯压不会太高,导致电流较大,总体效率较低。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路结构或控制方法,以期解决上述至少部分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部分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采用前级升压电路,结合后级线性恒流电路反馈,实现自适应调节输出电压,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包括: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将输入电压转换成第一工作电压,并为线性恒流电路和负载提供恒定的电压输入;线性恒流电路,作为后级电路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驱动负载并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变换电路包括boost型电路。在一个实施例中,boost型电路包括高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和低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变换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端耦接,用于接收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并基于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压变换电路进行升降压来改变输出的第一工作电压。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性恒流电路包括线性控制电路,用于根据PWM信号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其中线性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口接入PWM信号,第二端口耦接负载,用于获取负载电压信号,第三端口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输出反馈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反馈信号包括负载电压信号、调制后的负载电压信号或表征负载电压是否足够的逻辑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表征负载电压是否足够的逻辑信号包括负载低压状态逻辑信号、负载适压状态逻辑信号、负载高压状态逻辑信号、需要保护状态信号和需要前级待机状态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负载电压信号小于第一阈值时,设置逻辑信号为负载低压状态逻辑信号;当负载电压信号大于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时,设置逻辑信号为负载适压状态逻辑信号,其中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当负载电压信号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逻辑信号为负载高压状态逻辑信号;当负载开路或短路时,设置逻辑信号为需要保护状态信号或需要前级待机状态信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一种驱动负载的方法,包括:电压变换电路获取外部输入电压,根据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进行升压处理,产生自适应调节的第一工作电压;基于第一工作电压和线性恒流电路驱动负载;线性恒流电路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并输出至电压变换电路。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性恒流电路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具体包括:当负载电压信号小于第一阈值时,线性恒流电路产生负载低压状态逻辑信号;当负载电压信号大于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时,线性恒流电路产生负载适压状态逻辑信号,其中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当负载电压信号大于第二阈值时,线性恒流电路产生负载高压状态逻辑信号;当负载开路或短路时,线性恒流电路产生需要保护状态信号或需要前级待机状态信号。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负载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用于将升压电路与线性恒流电路级联进而驱动负载,并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控制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实现前级电压变换电路自适应调节输出电压,同时提高了整体系统效率,并可用于实现LED稳定的调光或调色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其余优点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予体现。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负载驱动电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负载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驱动负载的方法流程图。不同示意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组成。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限制。该部分的描述只针对几个典型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描述的范围。不同实施例的组合、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手段与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也在本专利技术描述和保护的范围内。说明书中的“耦接”或“连接”既包含直接连接,也包含间接连接。间接连接为通过中间媒介进行的连接,如通过电传导媒介如导体的连接,其中电传导媒介可含有寄生电感或寄生电容,也可通过说明书中实施例所描述的中间电路或部件的连接;间接连接还可包括可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有源器件或无源器件的连接,如通过开关、信号放大电路、跟随电路等电路或部件的连接。“多个”或“多”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负载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负载驱动电路包括电压变换电路和线性恒流电路,其中: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将输入电压Vin转换成第一工作电压Vm,并为线性恒流电路和负载提供恒定的电压输入,所述第一工作电压Vm高于输入电压Vin;线性恒流电路,作为后级电路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驱动负载并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电压Vin为将市电信号经过整流滤波的电压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变换电路包括boost型电路,包括高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和低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如图2所示。电压变换电路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包含开关管的电压变换电路,如Buck-boost电路等。通过控制电压变换电路内开关管的导通状态如占空比对第一工作电压Vm进行调节。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变换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端耦接,用于接收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并基于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压变换电路进行升降压来改变输出的第一工作电压。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性恒流电路包括线性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将输入电压转换成第一工作电压,并为线性恒流电路和负载提供恒定的电压输入;/n线性恒流电路,作为后级电路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驱动负载并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基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将输入电压转换成第一工作电压,并为线性恒流电路和负载提供恒定的电压输入;
线性恒流电路,作为后级电路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驱动负载并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压变换电路包括boost型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boost型电路包括高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和低功率因数boost型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压变换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端耦接,用于接收线性恒流电路的反馈信号并基于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压变换电路进行升降压来改变输出的第一工作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线性恒流电路包括线性控制电路,用于根据PWM信号基于负载电压信号产生反馈信号,其中线性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口接入PWM信号,第二端口耦接负载,用于获取负载电压信号,第三端口耦接电压变换电路,用于输出反馈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反馈信号包括负载电压信号、调制后的负载电压信号或表征负载电压是否足够的逻辑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表征负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白仁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必易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