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637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马达单元,其具备:马达;逆变器,其控制向马达供给的电流;外壳,其收纳马达及逆变器;连接于马达及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外壳并保持第一汇流条;连接螺丝,其连接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以及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连接螺丝插入。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在交流马达中,已知将从定子伸出的线圈线经由多个导电性的板部(汇流条)连接于逆变器的构造。专利文献1中,关于汇流条彼此的连接构造,公开了如下构造:将螺栓穿过设置于各板部的插通孔而紧固于在支撑一方的板部的基底部所设置的螺纹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795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现有的紧固构造中,基底部和一方的板部相互固定。因此,在难以进行板部彼此的相对的位置调整的情况下,存在一对板部的插通孔及基底部的螺纹孔不一致,螺栓难以插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汇流条彼此的连接容易的马达单元。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案具备:马达;逆变器,其控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外壳,其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连接于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保持上述第一汇流条;连接螺丝,其连接上述第一汇流条和上述第二汇流条;以及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上述连接螺丝插入。上述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上述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可提供汇流条彼此的连接容易的马达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剖视图。图7是变形例1的端子台的剖视图。图8是变形例2的端子台的剖视图。图9是变形例3的汇流条支架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变形例4的汇流条支架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图中:1—马达单元,2—马达,6—外壳,8—逆变器,8d—逆变器汇流条(第二汇流条),63—逆变器罩,63w—窗部,65—外壳主体,68—箱状部,76ab、81b—外周面,78—汇流条(第一汇流条),78cb—端子,79、379、479—汇流条支架,80、180、280、380—端子台,81—螺母体,81a—螺纹孔,82、182、282、382—端子台主体,83—凹部,83a—内周面,83b—挤压肋,84、184、284—安装部,85、185—爪部,85a、185a—爪主体部,85b、185b—突起,89—连接螺丝,188、288—对置部,285—把持部,305—旋转限制部,a1、a2、a3、b1、b3、b4—距离,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以下的说明中,以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且为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本实施方式中,+Y侧为马达轴线J的轴向一侧,-Y侧为马达轴线J的轴向另一侧。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其动力源而被使用。图1是马达单元1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马达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备:马达2、副汇流条单元70、汇流条单元77、外壳6以及逆变器8。此外,马达单元1也可以具有将马达2的旋转减速并输出至外部的减速装置(省略图示)。<马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为三相马达。马达2收纳于外壳6的内部。马达2具备: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的转子2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以及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的轴承26、27。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为内转子型马达。转子20通过从逆变器8向定子30供给交流电流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轴21被轴承26、27可旋转地支撑。轴承26、27隔着转子铁芯24分别位于轴21的轴向两侧。轴承26、27保持于外壳6。转子铁芯24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24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以将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卷绕于定子铁芯32的线圈31;以及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子(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于外壳6。定子铁芯32是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32从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缠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即,线圈31隔着绝缘子卷绕于定子铁芯32。从线圈31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伸出与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三条连接线圈线31c。连接线圈线31c具有绞合的线圈线、压接于前端的压接端子31a、以及覆盖线圈线的外周的绝缘套管。连接线圈线31c在压接端子31a连接于副汇流条单元70。<外壳>外壳6收纳马达2、逆变器8、副汇流条单元70以及汇流条单元77。在外壳6的内部设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空间60A和收纳逆变器8的逆变器收纳空间60B。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位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径向外侧。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外壳6的内部还设有齿轮收纳空间60C。齿轮收纳空间60C位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轴向另一侧(-Y侧)。在齿轮收纳空间60C配置有多个齿轮(省略图示)。各齿轮连接于轴21,并构成减速机构,从输出轴(省略图示)输出马达2的动力。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5、堵塞部件61以及逆变器罩63。外壳主体65、堵塞部件61以及逆变器罩63例如为铝压铸制。外壳主体65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延伸的筒状部66;位于筒状部66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底部67;以及配置于筒状部66的径向外侧的箱状部68。筒状部66在轴向一侧(+Y侧)开口。筒状部66的开口被堵塞部件61堵塞。堵塞部件61在轴向上与底部67对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n马达;/n逆变器,其控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n外壳,其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n连接于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n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保持上述第一汇流条;/n连接螺丝,其连接上述第一汇流条和上述第二汇流条;以及/n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上述连接螺丝插入,/n上述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上述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19 JP 2020-026444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逆变器,其控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
外壳,其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
连接于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
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保持上述第一汇流条;
连接螺丝,其连接上述第一汇流条和上述第二汇流条;以及
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上述连接螺丝插入,
上述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上述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安装部具有通过弹性变形而夹住上述第一汇流条的把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汇流条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一对爪部,
一对上述爪部分别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爪主体部及从上述爪主体部的前端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的突起,
平行地延伸的上述爪主体部彼此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
相互对置的上述突起彼此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爪主体部之间设有间隙,
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突起之间设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祥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