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594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其中出风结构包括连接出风口的风道,以及沿出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的风机和均流板,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气体流道规则,能均匀分配气流,使出风风速更加均匀,从而减小气体流道的涡流,减小回流区域面积,使整个出风系统的阻力变小,进而增加风量,并使风机的转速随风量需求的降低而减慢,从而降低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常见空调器的出风结构中不设置均流板,风机出风口出风风速较快但气流方向不规则、不均匀,出风口气流流场易存在扰流和紊流现象,回流区域面积大,风机转速随风量需求的增大而加快,因而产生噪音大,用户体验感不好。目前针对空调器中风机出风口出风风速不均匀的问题,解决方法是设置均流板。传统均流板的均流孔一般采用圆形小孔,圆形孔的面积过于小,导致传统均流板的整体有效进风面积小,均流孔分布密集,气流在经过传统均流板的小圆孔后被分割成很多狭长的流道;传统均流板的安装角度未经过详尽的设计和仿真模拟,安装角度和安装位置受限于空调结构,即产生涡流的大小与整机结构设计相关。气流在经过传统均流板后所受到的系统阻力增大,从而空调器出风口的有效出风量减小,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出风风速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出风结构,包括连接出风口的风道,沿出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的风机和均流板,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一定角度。优选地,均流孔采用长腰孔。优选地,长腰孔的长度为50-70mm,宽度为10-20mm。优选地,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55-65°夹角。优选地,当均流板为一平面时,均流板靠近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机出风口的侧边相连接。优选地,当均流板为一平面时,均流板远离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道内壁相连接。优选地,均流板包括具有均流孔的斜板以及连接该斜面的挡风板,斜板远离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道内壁相连接,挡风板靠近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机出风口的侧边相连接。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结构和换热器,空调器的出风结构采用如上的出风结构。优选地,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换热器和出风结构。优选地,空调器采用立式风机盘管机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气体流道规则,能均匀分配气流,使出风风速更加均匀,从而减小气体流道的涡流,减小回流区域面积,使整个出风系统的阻力变小,进而增加空调器的出风量,并使风机的转速随风量需求的降低而减慢,从而降低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出风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空调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仿真模拟不同出风结构的流场流线图。其中,1-均流板;2-风机;3-换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出风量的减小与气流所受到的系统阻力增大有关,这里所说的系统阻力一部分来源于均流板,一部分来源于涡流,若气流速度越快且气流方向越不规则、越不均匀,则越容易形成涡流,即涡流的大小受均流板结构设置的影响。综上所述,要想增大出风量,必须考虑如何减小气流所受到的系统阻力,即必须从均流板的结构设置着手,综合考虑均流板的开孔样式、安装角度和安装位置三方面的因素使空调器的出风风速更加均匀。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连接出风口的风道,沿出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的风机和均流板,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一定角度。本技术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综合比较圆形孔、方形孔和长腰孔三者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采用开孔面积较大的长腰孔作为均流板的开孔形状比圆形孔和方形孔更具有有益的效果。另外,均流板的开孔尺寸需要设置在合理范围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若均流板的开孔面积太小,则均流板的有效进风面积就小,会影响有效出风量;若均流板的开孔面积太大,则会影响均流板的钣金强度和均流效果。本技术通过仿真模拟计算,最终得出结论:长腰孔开孔长度为50-70mm、宽度为10-20mm为宜。与传统均流板中气流被分割成很多狭长的流道不同,本技术均流板开孔合理,流道面积相对来说较大,有效进风面积大,某种程度上为增大有效出风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确定了均流板的开孔形状和开孔面积大小后,就大致限定了均流板的开孔分布方式。本技术一实施例均流板的均流孔样式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在空调器左右两侧各装有一个风机,风机出风口面积与均流板的长腰孔区域相对应。除了均流板的特性,出风结构的风道优化和空调器的整机结构合理是空调器能取得较好的均流效果的内在原因。均流板的开孔形状和开孔面积需结合风道进行设置。本技术对不同出风结构进行仿真模拟,结合实验室测试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均流板的最佳倾斜角度范围是55-65°。图4从左往右依次是仿真模拟未设置均流板、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60°夹角、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60°夹角且均流板上移一定位置、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60°夹角且均流板上移一定位置并加设挡风板与风机出风口相连接的出风结构的流场流线图。从图4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60°夹角的出风结构能使均流效果更好,涡流更小,风量更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结构和换热器,如图3所示,该空调器中的出风结构采用本技术提出的出风结构。从上文可知,本技术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得出了均流孔的最佳开孔面积,并对出风结构进行了风道优化。另外,还需要结合空调器内部结构部件,对空调器整机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的设置,才能从整体上达到最有效的均流效果。传统均流板的安装角度未经过详尽的设计和仿真模拟,安装角度受限于空调结构,达不到预期的均流效果。本技术的空调器取消传统立柱的设立,使空调器内部空间占用率减小,为出风结构和换热器的合理摆放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本技术采用立式风机盘管机组。风机盘管机组,即由小型风机和盘管即空气换热器等组成的空调系统末端设置。如图1所示,均流板靠近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机出风口的侧边通过螺钉连接装置相连接,均流板远离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道内壁通过螺钉连接装置相连接,并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换热器、风机和均流板,即本技术采用吸风式送风方式,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不经过换热器,而是经过均流板后直接从与外界环境相连接的空调器出风口吹出,避免了传统空调器因受内部空间结构限制而风直吹换热器翅片造成的换热器局部风速大而产生噪音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出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风结构,包括连接出风口的风道,沿出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的风机和均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一定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结构,包括连接出风口的风道,沿出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的风机和均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一定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孔采用长腰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腰孔的长度为50-70mm,宽度为10-2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的均流孔所在平面与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呈55-65°夹角。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均流板为一平面时,所述均流板靠近风机的侧边与其最近的风机出风口的侧边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学瑞李志海赵阳阳王铭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