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507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包括织物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织物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其中至少一编织层为渐变层,该渐变层包括多个连接的编织段,该编织段采用至少两带有颜色且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而成,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之间的编织密度不同,且各编织段中的至少同一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的渐变方向依次递变;通过纱线编织的编织密度使得整个织物本体在渐变层的作用下产生渐变效果,相对于采用喷墨或者印染达到的渐变效果,更加环保无污染,采用一体编织,效率更高,同时不影响整个面料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在针织面料的设计和编织过程中,想要在面料上做出渐变效果,通常都是使用喷墨或者印染等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生产步骤,而且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同时面料的透气孔容易被颜料堵塞,影响整个面料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公开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包括织物本体,该织物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其中至少一编织层为渐变层,该渐变层包括多个连接的编织段,该编织段采用至少两带有颜色且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而成,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之间的编织密度不同,且各编织段中的至少同一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的渐变方向依次递变。优选的,该渐变层包括至少三个连接的编织段。优选的,该织物本体的编织均采用抗菌纱线编织而成。优选的,各编织段为一体编织而成。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公开一种针织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包括:S1:采用至少两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进行隔针面编织形成面编织层;该面编织层形成包括有多个编织段的渐变层,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不同,均形成具有独立编织密度的编织段,且各编织段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的渐变方向递变;S2:采用纱线进行底织面吊目编织与底编织的交替编织,形成与面编织层相连接的底编织层,面编织层和底编织层连接后形成织物本体。优选的,S1中,两条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的针位相错位。优选的,错位的针位为一只针位。优选的,各编织段在纱线编织过程中由至少两编织组重复编织而成,且编织组由至少两编织动作组编织而成,其中编织动作组由多个织行,编织组合而成,且两编织动作组的各织行动作相比,相错开一个针位。优选的,S1中,两条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均为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高弹纱线。优选的,还包括:S3:对编织完成后的织物本体进行加热处理。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织物本体编织有渐变层,渐变层包括多个编织段,编织段采用至少两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进行编织,两纱线编织的密度不同,而且各编织层之间的纱线编织按照密度递变的编织方式进行编织,通过纱线编织的编织密度使得整个织物本体在渐变层的作用下产生渐变效果,相对于采用喷墨或者印染达到的渐变效果,更加环保无污染,采用一体编织,效率更高,同时不影响整个面料的透气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渐变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织物编织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织物本体截面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渐变层,11渐变段,111编织段,2面编织层,3底编织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在以下说明中,处于解释的目的而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不用这里的具体细节或者所描述的特定方式来实施。[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参照图1,该织物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其中至少一编织层为渐变层1,该渐变层1包括多个连接的编织段111,由多个编织段111一体编织而成,该编织段111采用至少两带有颜色且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而成,该纱线可采用但不限于浅色涤纶高弹、深色涤纶高弹,且两纱线均经过抗菌处理,使得织物具有抗菌和抑菌的作用,各编织段111的编织纱线之间的编织密度不同,且各编织段111中的至少同一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1的渐变方向依次递变;当某个编织段111的深色/浅色涤纶高弹编织密度较高时,该编织段111主要呈现深色/浅色效果,之后连续排列的编织段111的深色/浅色涤纶高弹编织密度递减/递增,使得渐变层1形成由深至浅/由浅至深的渐变效果。织物本体可以为单编织层结构或多编织层结构,当织物本体为单编织层结构时,该编织层为渐变层1,当织物本体为双编织层结构时,表面编织层2为渐变层1,当织物本体为多层结构时,除底编织层3外,其余编织层均可为渐变层1,渐变层1由至少三个编织段111构成,编织段111的数量越多渐变层1的颜色过度更加均匀。[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针织织物的编织方法]一种针织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包括:S1:采用至少两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进行隔针面编织形成面编织层2;两条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均为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高弹纱线,该面编织层2形成包括有多个编织段111的渐变层1,各编织段111的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不同,均形成具有独立编织密度的编织段111,且各编织段111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1的渐变方向递变;S2:采用纱线进行底织面吊目编织与底编织的交替编织,形成与面编织层2相连接的底编织层3,面编织层2和底编织层3连接后形成织物本体;还包括:S3:对编织完成后的织物本体进行加热处理;对于未使用热熔丝的织物,高温处理是为了让织物受热充分收缩,达到合适的织物效果;对于使用热熔丝的织物,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使热熔丝融化粘合在织物内部,达到合适的织物效果。进一步的,S1中,两条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的针位相错位,且错位的针位为一只针位,使得两条编织纱线所编织的面编织层2颜色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各编织段111在纱线编织过程中由至少两编织组重复编织而成,且编织组由至少两编织动作组编织而成,其中编织动作组由多个织行,编织组合而成,且两编织动作组的各织行动作相比,相错开一个针位,使得针织组织排布更加均匀,织物面变得更加平整。还包括:S3:对编织完成后的织物本体进行加热处理。实施例1参照图2,图3中a图,本实施例中织物本体包括面编织层2和底编织层3,面编织层2为渐变层1,选用A、B、C三种纱线,A纱为经过抗菌处理的浅色涤纶高弹,B纱为经过抗菌处理的深色涤纶高弹,C纱为底部涤纶高弹,第1织行是A纱做隔针面编织;第2织行是B纱做隔针面编织,与A纱的隔针编织错位一只针位,并且和第1织行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渐变层1织行;(作用是使A、B两纱线均匀的分布在织物表面),第3织行是C纱做底织面吊目与底编织的交替编织。(作用是连接底编织层3和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织物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其中至少一编织层为渐变层,该渐变层包括多个连接的编织段,该编织段采用至少两带有颜色且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而成,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之间的编织密度不同,且各编织段中的至少同一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的渐变方向依次递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包括织物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织物本体包括至少一编织层,其中至少一编织层为渐变层,该渐变层包括多个连接的编织段,该编织段采用至少两带有颜色且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编织而成,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之间的编织密度不同,且各编织段中的至少同一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按照渐变层的渐变方向依次递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该渐变层包括至少三个连接的编织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织物本体的编织均采用抗菌纱线编织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各编织段为一体编织而成。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针织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方法包括:
S1:采用至少两颜色深度不同的纱线进行隔针面编织形成面编织层;该面编织层形成包括有多个编织段的渐变层,各编织段的编织纱线的编织密度不同,均形成具有独立编织密度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金升李颖泉李代梁春兰
申请(专利权)人: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