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411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拉伸部、第二拉伸部、底座及控制部,所述第一拉伸部和第二拉伸部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本申请的方案设置了两个拉伸部,而且其中的第二拉伸部还可以自由调节角度,能够极大的满足用户对脊柱多维度的拉伸需求,同时,在拉伸过程中,由控制部来控制整个拉伸程序,可以做到全自动,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拉伸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
技术介绍
脊柱牵引,又叫脊椎牵引,具有许多益处,例如:1.解除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3.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4.调整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5.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6.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7.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有利于膨出的间盘回缩以及外突的间盘回纳。脊椎牵引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治疗时患者体位不同,分为卧位牵引、坐位牵引、斜位牵引或直立位牵引;根据牵引力来源不同,又可分为用患者自身重量牵引、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根据牵引持续时间不同,则分为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申请人通过检索后发现,专利数据库中已经存在一些脊柱牵引机,例如:专利文献1(CN106667643A)公开了一种脊柱牵引拉伸装置,包括下肢支撑部、躯干支撑部、头颈支撑部、控制面板4和行走轮5,所述的下肢支撑部、躯干支撑部和头颈支撑部依次连接且与人体各部分一一对应,所述的下肢支撑部包括下肢板1和支撑腿2,所述的躯干支撑部包括多组脊柱控制节,所述的头颈支撑部包括头颈板3和支撑腿2,所述的脊柱控制节与控制面板4连接,支撑腿2下表面设有可锁止的行走轮5,所述的脊柱控制节包括底板6、竖向伸缩杆7和脊柱托板8,所述的底板6上表面固定竖向伸缩杆11,竖向伸缩杆11顶端设有脊柱托板8,通过竖向伸缩杆的伸缩调整高度以实现脊柱的牵引拉伸。但是,该专利文献虽然可以实现横向及竖向的牵引,但是,其牵引结构较为简陋,安全性较低,而且,其方案仍然需要手动操作,这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专利文献2(CN111202612A)公开了一种5D脊柱牵引设备,包括支架和牵引部件,支架包括底架、底座以及横梁,底架、底座以及横梁围成沿高度方向设置的框体,底架上可调连接有坐凳,底座上可调连接有绞盘组件和若干第一滑轮组件,横梁上可调连接有第二滑轮组件,底架和横梁之阿金可调连接有靠背组件,支架和所述牵引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滑轮组件、第二滑轮组件、绞盘组件以及靠背组件实现牵引。该专利文献虽然可以实现多维度的牵引,但实现方式本质上是由用户自己用力转动身体,对于脊柱有病变的用户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该专利文献是吊装结构,用户需要保持站立状态(主要指上半身),这对有脊柱病变的用户来说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专利文献2难以对脊柱病变用户起到良好的拉伸缓解作用。综上可见,现有技术中虽然也存在一些多维脊柱拉伸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普遍结构简单甚至简陋,仅能用于类似运动过后的疲劳缓解,对于医疗领域则显然是难以达到使用要求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以实现多维度、全自动的脊柱拉伸作业。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包括第一拉伸部、第二拉伸部、底座及控制部,所述第一拉伸部和第二拉伸部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拉伸部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施力板、第一驱动机构、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及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支撑板内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杆及所述第二传动杆装设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第一传动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轴,所述第二传动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也装设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第一施力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连接,所述第一施力板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面。可选地,所述容纳槽容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杆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部分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表面设有限位板和磁吸块,所述限位板的活动端和磁吸块均面向所述第一驱动杆设置;所述限位滑槽的上下内壁上设有卡合齿。可选地,所述第二拉伸部包括第二施力板、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及滑动连接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套管、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管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施力板连接;所述滑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211)上,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点的下方;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套管、第三驱动杆;所述第三驱动杆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管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件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施力板包括两个内凹部;所述内凹部包括升降板、第一弹簧、齿板、传动轮组件及施压板;所述升降板通过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于所述内凹部的底壁上,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固设一个所述齿板,所述齿板与所述传动轮组件啮合,所述传动轮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施压板连接。可选地,传动轮组件可包括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施压板连接在同一个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轮包括小转轮和大转轮,其中,所述小转轮与所述第一转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大转轮与所述齿板啮合。可选地,所述升降板布设具有内凹状的软性结构。可选地,所述牵引机还包括拉伸标定装置;其中,所述拉伸标定装置是独立装置,使用时固定于被拉伸者的后背上;所述拉伸标定装置包括若干标定排组及组间连接件,相邻的所述标定排组之间通过组间连接件连接;可选地,所述标定排组包括若干标定盒,所述标定盒包括盒体、第二弹簧、滑动块、接触件、导通座及指示灯,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盒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组间连接件连接,所述接触件的上端与所述滑动块连接、下端与所述导通座动接触。可选地,所述控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及所述拉伸标定装置通信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申请的第一拉伸部和第二拉伸部都可以进行拉伸作业,而且第二拉伸部还可以调节拉伸角度,实现了多维度的拉伸;(2)本申请的第二拉伸部与第一拉伸部是结构互联的,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力学机构,可实现对拉伸角度的完美固定,避免拉伸角度的意外改变而伤害用户身体,具有更好的拉伸稳定性;(3)本申请还设计了一种脚部固定结构,可以利用脚部自身重力及脊柱拉伸过程中的拉力实现脚部的固定,避免了拉伸过程中脚部滑脱的可能;(4)拉伸程序可传输至控制部,于是,整个拉伸作业就可以由控制部完成,无需人工操作,在拉伸效率及体验上,相对于现有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的主体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拉伸部(1)、第二拉伸部(2)、底座(3)及控制部(4),所述第一拉伸部(1)和第二拉伸部(2)均设置于所述底座(3)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多维度智能脊柱牵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拉伸部(1)、第二拉伸部(2)、底座(3)及控制部(4),所述第一拉伸部(1)和第二拉伸部(2)均设置于所述底座(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伸部(1)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一施力板(12)、第一驱动机构(13)、第一传动杆(14)、第二传动杆(15)及第一驱动杆(16);所述第一支撑板(11)内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所述第一传动杆(14)及所述第二传动杆(15)装设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第一传动杆(14)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的驱动轴,所述第二传动杆(15)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动杆(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16)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也装设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第一施力板(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14)连接,所述第一施力板(12)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容纳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所述第一传动杆(14)及所述第二传动杆(15)的部分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的表面设有限位板(17)和磁吸块(18),所述限位板(17)的活动端和磁吸块(18)均面向所述第一驱动杆(16)设置;所述限位滑槽的上下内壁上设有卡合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伸部(2)包括第二施力板(20)、第二驱动机构(21)、第三驱动机构(22)及滑动连接件(23);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与所述底座(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包括第二套管(211)、第二驱动杆(212);所述第二驱动杆(21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管(211)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施力板(20)连接;所述滑动连接件(23)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211)上,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杆(16)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驱动机构(22)与所述底座(3)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连接点的下方;所述第三驱动机构(22)包括第三套管(221)、第三驱动杆(222);所述第三驱动杆(22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管(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脊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