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73995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解决了现有养殖系统设施对设备要求高、结构复杂、难以普遍适用的弊端,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有发酵池、过滤箱,还包括有自净化鱼池;自净化鱼池包括有鱼池本体及底座、连通于鱼池本体内部再由排污管连通连接于发酵池的底排装置、连接至过滤箱的上溢水装置、移动床生物反应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结构简单,设备要求低,更加经济适用,能实现经济型循环式养殖模式的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鱼池,特别涉及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
技术介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一般主要有养殖系统、物理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及消毒灭菌系统。现阶段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大体可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是集成型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通过各种水处理设备净化水质,降低人员工作强度;二是经济型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以简化水处理设备,通过简单的方式净化水质。但苗种繁育系统、鱼菜共生系统或中小型养殖系统中对于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结构复杂,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结构简单,设备要求低,更加经济适用,能实现经济型循环式养殖模式的推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包括有发酵池、过滤箱,还包括有自净化鱼池;所述自净化鱼池包括有鱼池本体及底座,鱼池本体内用于养殖鱼苗,底座固定支撑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边缘;底排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连通于鱼池本体内部,还包括有排污管连通连接于发酵池;上溢水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侧壁,连通连接于鱼池本体内外侧壁,且连接至过滤箱;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鱼池本体内,且位于底排装置上方,与底排装置之间留有供颗粒物流通的集污间隙。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安装组件包括有下支座,固定安装于鱼池本体的池底,且设置于底排装置的周向;上支座,固定安装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周向设置有若干对应于下支座;连接杆,两端分别连接安装于上支座和下支座;固定杆,一端连接于鱼池本体的侧壁上边缘,另一端连接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上边缘,固定杆沿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周向设置有若干。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为双头螺杆,所述上支座及下支座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杆的内螺孔;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侧壁上边缘及鱼池本体的侧壁上边缘均开设有供安装组件的固定杆穿设的穿孔,所述固定杆两端呈勾状活动连接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及鱼池本体。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包括有壳体、支撑板、曝气盘、导流环、出水管、盖板;所述支撑板于靠近鱼池本体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内侧壁;所述曝气盘上排布开设有若干曝气孔,所述曝气盘固定安装于支撑板上;所述导流环呈空心圆柱状,侧壁固定有若干连接于壳体内侧壁的支撑杆,所述导流环位于曝气盘的上方且位于壳体的中心;所述出水管呈“7”形,上端穿设于壳体的侧壁连通连接于鱼池本体,下端沿壳体侧壁延伸至曝气盘上方;所述盖板盖合于壳体的上端口。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环设于出水管且连接至壳体内侧壁的固定环,所述出水管于壳体内侧周向设置有若干根,所述出水管的内侧放置有气石。作为优选,所述鱼池本体为圆柱壳状,所述鱼池本体的池底由边缘向中心方向向下倾斜连接于底排装置的上端口。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靠近鱼池本体底部的外侧环设有曝气环,所述曝气环行周向均匀分布有孔径相等的通孔。作为优选,所述上溢水装置包括有连接管、溢水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鱼池本体的侧壁,另一端连接于溢水管;所述溢水管呈空心圆柱状,且水平放置侧壁连通连接于连接管,所述溢水管的侧壁均匀开设有溢水孔。作为优选,所述上溢水装置的连接管包括有固定连接于鱼池本体侧壁的固定管、螺纹活动连接于固定管及溢水管之间用以水位调节的调节管。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自净化鱼池的鱼池本体内集成移动床生物反应器,能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去除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通过鱼池本体与发酵池和过滤池的连接,实现经济型循环养殖,设施设备简单,投资成本小,适合苗种繁育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和中小型养殖,有利于推广使用;采用自净化鱼池系统,养殖水面面积与移动生物床反应器水面面积比率提高,水体停留时间相对增加,水处理效率更高;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布置若干个出水装置,底部装有环形曝气管,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流动状态,有利于颗粒物的收集及排污。附图说明图1为本系统的结构示意框图;图2为自净化鱼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自净化鱼池的剖视图;图4为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鱼池本体;2、移动床生物反应器;3、上溢水装置;4、连接管;5、固定杆;6、支撑杆;7、导流环;8、盖板;9、出水管;10、固定环;11、曝气环;12、曝气盘;13、支撑板;14、底座;15、集污间隙;16、排污管;17、底排装置;18、下支座;19、连接杆;20、上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有自净化鱼池、发酵池、过滤箱,自净化鱼池连接至发酵池,对颗粒物进行排污输送至发酵池,自净化鱼池的上溢水连接输出至过滤箱,通过过滤箱进行过滤后将颗粒物排污输送至发酵池,过滤箱对过滤后的水经过增氧、UV消毒及调温后可再输送至自净化鱼池中用于循环。发酵池发酵后的滤渣直接排放至植物,形成鱼菜共生循环,并且经过发酵液后的水体可循环输送供给植物或经过过滤箱进行再次过滤。如图2及图3所示,自净化鱼池包括有鱼池本体1、连接于发酵池用于鱼池本体1内颗粒物排污的底排装置17、连接于过滤箱以对鱼池本体1内上溢水进行排除的上溢水装置3,还包括有集成安装于鱼池本体1内的移动床生物反应器2。采用自净化鱼池系统,养殖水面面积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2水面面积比率提高,水体停留时间相对增加,水处理效率更高。鱼池本体1为圆柱壳体状,在鱼池本体1的底部安装有对鱼池本体1进行支撑的底座14,通过底座14使得鱼池本体1架空。鱼池本体1的底部由边缘向中心呈倾斜设置,且倾斜向下,在鱼池本体1底部开设有圆形开口连通连接至底排装置17的上端口。底排装置17上端口连接于鱼池本体1,且底排装置17安装于鱼池本体1的底部中心位置,呈上端口大向下逐渐内径变小的空心圆台状,还包括有连接于下端口的排污管16,鱼池本体1底部的倾斜设置,能将沉淀的颗粒物向底排装置17处集中,底排装置17通过空心圆台状的设置,能进一步的将颗粒物进行收集排放。上溢水装置3包括有连接管4和溢水管,溢水管呈空心圆柱状,且侧壁上均匀分布有溢水孔,溢水管水平放置在鱼池本体1内,连接管4连通连接于溢水管下方的侧壁,再通过连接管4连通于鱼池本体1的侧壁,将上溢水输出。连接管4包括有固定连接于鱼池本体1侧壁的固定管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调节管,固定管呈弯折设置,一段水平连接至鱼池本体1侧壁,另一端竖直向上设置,调节管螺纹连接于固定管的上端,溢水管则连接于固定管的上端,通过调节管的调节可对上溢水装置3的溢水水位进行调节,进而可对自净化鱼池的养殖水位进行高低调节。上溢水装置3的连接管4和溢水管设置有两组,且优选设置在鱼池本体1同一内径上呈对称设置,上溢水采用双排水布置,便于颗粒物快速收集,通过升降高度,控制养殖鱼池水位高度。移动床生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包括有发酵池、过滤箱,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自净化鱼池;/n所述自净化鱼池包括有/n鱼池本体及底座,鱼池本体内用于养殖鱼苗,底座固定支撑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边缘;/n底排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连通于鱼池本体内部,还包括有排污管连通连接于发酵池;/n上溢水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侧壁,连通连接于鱼池本体内外侧壁,且连接至过滤箱;/n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鱼池本体内,且位于底排装置上方,与底排装置之间留有供颗粒物流通的集污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净化鱼池系统,包括有发酵池、过滤箱,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自净化鱼池;
所述自净化鱼池包括有
鱼池本体及底座,鱼池本体内用于养殖鱼苗,底座固定支撑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边缘;
底排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的底部,连通于鱼池本体内部,还包括有排污管连通连接于发酵池;
上溢水装置,安装于鱼池本体侧壁,连通连接于鱼池本体内外侧壁,且连接至过滤箱;
移动床生物反应器,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鱼池本体内,且位于底排装置上方,与底排装置之间留有供颗粒物流通的集污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化鱼池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安装组件包括有
下支座,固定安装于鱼池本体的池底,且设置于底排装置的周向;
上支座,固定安装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周向设置有若干对应于下支座;
连接杆,两端分别连接安装于上支座和下支座;
固定杆,一端连接于鱼池本体的侧壁上边缘,另一端连接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上边缘,固定杆沿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周向设置有若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净化鱼池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杆为双头螺杆,所述上支座及下支座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杆的内螺孔;
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侧壁上边缘及鱼池本体的侧壁上边缘均开设有供安装组件的固定杆穿设的穿孔,所述固定杆两端呈勾状活动连接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及鱼池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净化鱼池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包括有壳体、支撑板、曝气盘、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琦黄达李金刚顾川川胡勇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