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3926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包括底部支架、与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转运机构、用于推动托盘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推动组件和用于对放置框架进行翻转的翻转组件,水平推动组件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旋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托盘连接,翻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旋转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应用于汽车生产线上,有益效果如下:基于水平推动组件、旋转组件、翻转组件设置,能够实现放置在放置框架上的车门进行多种操作,以方便检测人员进行多角度观察,检测,减少检测过程中人工搬运现象,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车门总成下线后还需要进行质检,重点检查外观质量,必要时需要进行少量打磨修复工作,然后才能放到料框里,转运到调整线装车。侧门总成重约18kg,发盖总成15kg,尾门总成约20kg。单个总成重量已经超出单个人工搬运的极限(15kg),且体积都较大。下线、质检和装框这三个步骤,目前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方法是做一个通用的旋转质检台,该拼台固定在地面,上面的大圆盘可旋转,方便质检工作,但仍然需要两个人从工装拼台的下线翻转机构搬运到质检台上,并将外板一面翻转朝上,完成质检后,因为门是平放在圆台上,所以仍然需要两个人一起抬进料框中。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浪费人工,拉低节拍,大圆台无法移动。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包括底部支架、与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转运机构、可在底部支架上进行水平移动的托盘、用于放置车门的放置框架、用于旋转放置框架的旋转组件、用于推动托盘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推动组件和用于对放置框架进行翻转的翻转组件,水平推动组件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旋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托盘连接,翻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旋转组件连接。优选地,水平推动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固定在底部支架一侧的第一气缸,第一气缸通过第一推杆与托盘连接。优选地,旋转组件包括第二推杆、固定于托盘上的第二气缸、设置于托盘上的第一导轨、可在第一导轨上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和转动件,第二气缸通过第二推杆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一滑块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转动件与放置框架连接。优选地,翻转组件包括支撑件、第三气缸和第三推杆,第三气缸通过第三推杆与支撑件连接,支撑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铰接于放置框架上。优选地,放置框架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转轴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优选地,转运机构包括左框架、与左框架连接的右框架和用于夹紧车门的夹紧件,右框架上设置有扶手,夹紧件设置于左框架的右框架之间。优选地,放置框架包括底框架、垂直设置于底框架底部的第一连接杆和垂直固定于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二连接杆。优选地,底部支架另一侧设置有用于锁紧转运机构的第一锁紧组件。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应用于汽车生产线上,有益效果如下:1、基于水平推动组件、旋转组件、翻转组件设置,能够实现放置在放置框架上的车门进行多种操作,以方便检测人员进行多角度观察,检测,减少检测过程中人工搬运现象,提高检测效率。2、检测完成后,车门被推送至转运机构以转送下一个工序,无需人工搬运,降低劳动强度,无需人工搬运,一个人即可完成操作。每个车门总成线省1人,五门一盖三班生产共省18个人,直接节省人工成本约150万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中旋转组件以及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术语如“第一”、“第二”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术语并不限制该组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和另一组件。例如,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并且第二组件类似地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术语“和/或”是指相关项和描述项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的主视图;本技术的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包括底部支架10、与底部支架10可拆卸连接的转运机构40、可在底部支架10上进行水平移动的托盘11、用于放置车门的放置框架20、用于旋转放置框架20的旋转组件100、用于推动托盘11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推动组件和用于对放置框架进行翻转的翻转组件200,水平推动组件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旋转组件100一端与放置框架20连接,另一端与托盘11连接,翻转组件200一端与放置框架20连接,另一端与旋转组件100连接。本技术的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应用于汽车生产线上,有益效果如下:1、基于水平推动组件、旋转组件、翻转组件设置,能够实现放置在放置框架上的车门进行多种操作,以方便检测人员进行多角度观察,检测,减少检测过程中人工搬运现象,提高检测效率。2、检测完成后,车门被推送至转运机构以转送下一个工序,无需人工搬运,降低劳动强度,无需人工搬运,一个人即可完成操作。每个车门总成线省1人,五门一盖三班生产共省18个人,直接节省人工成本约150万元。如图1、图2所示,水平推动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固定在底部支架10一侧的第一气缸30,第一气缸30通过第一推杆与托盘11连接;本优选实施例对于水平推动组件进行具体限定,通过第一气缸设置,实现托盘在底部直接上水平方向移动,即带动放置框架20实现水平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待检测的车门实现水平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旋转组件包括第二推杆102、固定于托盘11上的第二气缸101、设置于托盘11上的第一导轨、可在第一导轨上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103和转动件105,第二气缸101通过第二推杆102与第一滑块103连接,第一滑块通过第一连接件104与转动件105连接,转动件105与放置框架20连接;本优选实施例对于旋转组件进行具体结构限定,通过第二推杆推动第一滑块103实现移动后,带动转动件105进行转动,即对放置框架进行旋转。如图3所示,翻转组件包括支撑件300、第三气缸201和第三推杆202,第三气缸201通过第三推杆202与支撑件300连接,支撑件300上设置有转轴203,转轴203铰接于放置框架20上;更具体地,放置框架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04和第二固定件205,转轴203一端与第一固定件20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205连接。本优选实施例对于翻转组件进行具体结构限定,通过第三气缸推动第三推杆,以使得第三推杆推动放置框架,而由于放置框架、支撑件、转轴之间连接关系,使得放置框架通过转轴实现翻转。如图1所示,转运机构40包括左框架、与左框架连接的右框架和用于夹紧车门的夹紧件44,右框架上设置有扶手43,夹紧件43设置于左框架的右框架之间;具体地,底部支架另一侧设置有用于锁紧转运机构40的第一锁紧组件50;在检测完成后,车门经放置框架转移至转运机构,以便于传输至下一工位。如图2所示,放置框架包括底框架21、垂直设置于底框架底部的第一连接杆23和垂直固定于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二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与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转运机构、可在底部支架上进行水平移动的托盘、用于放置车门的放置框架、用于旋转放置框架的旋转组件、用于推动托盘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推动组件和用于对放置框架进行翻转的翻转组件,水平推动组件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旋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托盘连接,翻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旋转组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与底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转运机构、可在底部支架上进行水平移动的托盘、用于放置车门的放置框架、用于旋转放置框架的旋转组件、用于推动托盘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推动组件和用于对放置框架进行翻转的翻转组件,水平推动组件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旋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托盘连接,翻转组件一端与放置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旋转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水平推动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固定在底部支架一侧的第一气缸,第一气缸通过第一推杆与托盘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门线全自动下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旋转组件包括第二推杆、固定于托盘上的第二气缸、设置于托盘上的第一导轨、可在第一导轨上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和转动件,第二气缸通过第二推杆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一滑块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转动件与放置框架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柏成樊柳叁黄坚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