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242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增压空冷器技术领域的增压空冷器结构,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包括增压空冷器本体、侧板部(1)、管板部(2),侧板部(1)包括侧板框架(3)和侧板板件(4),侧板框架(3)的侧梁(5)上部设置分割侧梁(5)的膨胀间隙(6),侧梁(5)与管板部(2)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工序简单,不仅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反复组装拆卸膨胀间隙板的问题及配备相应厚度的垫片的问题,而且有效补偿空冷器工作时因为温差带来的膨胀量的差异,保障空冷器能够可靠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
本技术属于增压空冷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增压空冷器,需要设置侧板和管板。而现有的结构中,为解决空冷器工作过程中的的温差带来的膨胀问题,需要在管板与侧板之前留一定的间隙作为膨胀间隙。而管板与侧板间的膨胀间隙在产品组装的时候需要提供相应厚度的垫块,并在完成组装后拆下相应的垫块,发货前为保证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冲击对产品本身没有影响,还需在发货时配备相应厚度的方便拆卸的膨胀间隙板,客户安装产品前需要将相应的膨胀间隙板拆除,这样,存在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不仅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反复组装拆卸膨胀间隙板的问题及配备相应厚度的垫片的问题,而且有效补偿空冷器工作时因为温差带来的膨胀量的差异,保障空冷器能够可靠工作的增压空冷器结构。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为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包括增压空冷器本体、侧板部、管板部,侧板部包括侧板框架和侧板板件,侧板框架的侧梁上部设置分割侧梁的膨胀间隙,侧梁与管板部连接。所述的膨胀间隙设置为能够将侧梁分割为侧梁前部和侧梁后部的结构,膨胀间隙下部设置圆孔部。所述的侧板框架的侧梁包括侧梁Ⅰ和侧梁Ⅱ,侧梁Ⅱ上部设置膨胀间隙。所述的侧板框架包括框架上部横梁、框架下部横梁、框架中部横梁、侧梁Ⅰ、侧梁Ⅱ,框架上部横梁、框架下部横梁、框架中部横梁分别连接侧梁Ⅰ和侧梁Ⅱ。所述的侧板板件与侧板框架连接,侧板板件与侧板框架连接时,侧板板件一侧与侧梁Ⅱ的侧梁前部焊接,侧板板件另一侧与侧梁Ⅰ的侧梁前部焊接。所述的侧板板件与侧板框架连接时,一个管板部连接侧梁Ⅰ,另一个管板部连接侧梁Ⅱ的侧梁前部。所述的框架上部横梁、框架下部横梁、框架中部横梁分别与侧梁Ⅰ焊接,框架上部横梁、框架下部横梁、框架中部横梁分别与侧梁Ⅱ焊接。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侧板框架的侧梁的结构进行改进,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膨胀间隙设置后,将侧梁分割为两部分。而连接时,侧板板件与侧梁的一部分连接,管板部与侧梁的另一部分连接。在空冷器工作过程中因为温差产生膨胀时,膨胀间隙能够可靠吸收补偿膨胀量,有效保护空冷器不会受损。而且,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以复杂的工序进行膨胀量的控制,不仅膨胀量控制可靠,而且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空冷器生产制造效率,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工序简单,不仅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反复组装拆卸膨胀间隙板的问题及配备相应厚度的垫片的问题,而且有效补偿空冷器工作时因为温差带来的膨胀量的差异,保障空冷器能够可靠工作。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的侧板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的侧板部与管板部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侧板部;2、管板部;3、侧板框架;4、侧板板件;5、侧梁;6、膨胀间隙;7、侧梁前部;8、侧梁后部;9、圆孔部;10、侧梁Ⅰ;11、侧梁Ⅱ;12、框架上部横梁;13、框架下部横梁;14、框架中部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包括增压空冷器本体、侧板部1、管板部2,侧板部1包括侧板框架3和侧板板件4,侧板框架3的侧梁5上部设置分割侧梁5的膨胀间隙6,侧梁5与管板部2连接。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侧板框架3的侧梁5的结构进行改进,设置开槽部,形成膨胀间隙6,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膨胀间隙6设置后,将侧梁5分割为两部分。在空冷器工作过程中因为温差产生膨胀时,膨胀间隙6能够可靠吸收补偿膨胀量,有效保护空冷器不会受损。而且,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以复杂的工序进行膨胀量的控制,不仅膨胀量控制可靠,而且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空冷器生产制造效率,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不仅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反复组装拆卸膨胀间隙板的问题及配备相应厚度的垫片的问题,而且有效补偿空冷器工作时因为温差带来的膨胀量的差异,保障空冷器能够可靠工作。所述的膨胀间隙6设置为能够将侧梁5分割为侧梁前部7和侧梁后部8的结构,膨胀间隙6下部设置圆孔部9。上述结构,膨胀间隙的设置,使得空冷器自带间隙,工作时能够补偿高低温的膨胀量差异。所述的侧板框架3的侧梁5包括侧梁Ⅰ10和侧梁Ⅱ11,侧梁Ⅱ11上部设置膨胀间隙6。所述的侧板框架3包括框架上部横梁12、框架下部横梁13、框架中部横梁14、侧梁Ⅰ10、侧梁Ⅱ11,框架上部横梁12、框架下部横梁13、框架中部横梁14分别连接侧梁Ⅰ10和侧梁Ⅱ11。所述的框架上部横梁12、框架下部横梁13、框架中部横梁14分别与侧梁Ⅰ10连接,框架上部横梁12、框架下部横梁13、框架中部横梁14与侧梁Ⅱ11焊接。上述结构,侧板框架的各部件形成结构固定的侧板框架,侧板板件与侧板框架固定焊接,实现整个部件的可靠连接,性能可靠。所述的侧板板件4与侧板框架3连接,侧板板件4与侧板框架3连接时,侧板板件4一侧与侧梁Ⅱ11的侧梁前部7焊接,侧板板件4另一侧与侧梁Ⅰ10的侧梁前部7焊接。上述结构,通过对侧梁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侧梁自带膨胀间隙。侧板板件4与侧板框架3连接时,一个管板部2连接侧梁Ⅰ10,另一个管板部2连接侧梁Ⅱ11的侧梁前部7。这样,可靠连接,同时确保具有满足要求的膨胀间隙。本技术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侧板框架的侧梁的结构进行改进,同时对侧板板件及管板部与侧梁连接的状态进行改进,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膨胀间隙设置后,将侧梁分割为两部分。而连接时,侧板板件与侧梁的一部分连接,管板部与侧梁的另一部分连接。在空冷器工作过程中因为温差产生膨胀时,膨胀间隙能够可靠吸收补偿膨胀量,有效保护空冷器不会受损。而且,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以复杂的工序进行膨胀量的控制,不仅膨胀量控制可靠,而且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空冷器生产制造效率,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增压空冷器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工序简单,不仅不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反复组装拆卸膨胀间隙板的问题及配备相应厚度的垫片的问题,而且有效补偿空冷器工作时因为温差带来的膨胀量的差异,保障空冷器能够可靠工作。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包括增压空冷器本体、侧板部(1)、管板部(2),侧板部(1)包括侧板框架(3)和侧板板件(4),侧板框架(3)的侧梁(5)上部设置分割侧梁(5)的膨胀间隙(6),侧梁(5)与管板部(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空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包括增压空冷器本体、侧板部(1)、管板部(2),侧板部(1)包括侧板框架(3)和侧板板件(4),侧板框架(3)的侧梁(5)上部设置分割侧梁(5)的膨胀间隙(6),侧梁(5)与管板部(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膨胀间隙(6)设置为能够将侧梁(5)分割为侧梁前部(7)和侧梁后部(8)的结构,膨胀间隙(6)下部设置圆孔部(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板框架(3)的侧梁(5)包括侧梁Ⅰ(10)和侧梁Ⅱ(11),侧梁Ⅱ(11)上部设置膨胀间隙(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压空冷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板框架(3)包括框架上部横梁(12)、框架下部横梁(13)、框架中部横梁(14)、侧梁Ⅰ(10)、侧梁Ⅱ(11),框架上部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凤琴王颖高鹏
申请(专利权)人:凯络文换热器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