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昌盛专利>正文

智能防盗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1768 阅读:5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智能防盗门,由门体和门锁组成,其门锁的锁头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在其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发射电路由触发模块MK,编码单元1C及高频发射电路组成;高频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即三极管N2的集电极上接有由电容C5、CW、天线(4)及电感L1组成的高频发射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无误报、无漏报、无需外接电源以及隐形、无线的特点。适合于各种场合使用。(*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防盗门,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防盗门。现在的防盗门一般是在门的坚固性和锁的防撬性等方面下功夫,很少有报警功能的门,即使有,其报警方式也是现场报警。现场报警的警戒范围十分有限,很容易导致窃贼跳跑,或遭窃贼报复性毁坏而失效。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距离无线报警功能的智能防盗门,使主人能及时知晓房门被撬。针对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防盗门,由门体和门锁组成,其特殊之处是所述门锁采用穿透式无线防盗报警锁,该锁包括装于锁体上的锁头、小舌、开关;装于锁体内的报警信号发射机以及脱离于锁体的该信号的接收机各部分,在所述报警锁锁头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在其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报警信号发射电路由触发模块MK,编码单元IC及高频发射路3组成;触发模块MK的输入端与位置传感开关S1、S2的一端相联,其输出端与编码单元IC的输入端相联,IC单元的输出端经电阻R5与高频发射电路3的输入端三极管N2的基极相联;N2的基极上同时接有电容器C3、C4,电阻R5、电容C4、C3、三极管N2组成高频调制电路,该高频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即三极管N2的集成极上接有由电容C5、CW、天线4及电感L1组成的高频发射电路。所述高频发射电路3中的电容C5与电容CW及天线4并联后与三极管N2的集电极相联,该并联电路的另一节点上接有一电感L1。所述位置传感开关S1是经一由电阻R1、R2,电容C2及三极管N1组成的脉冲触发电路而与触发模块MK的一输入端相联的。所述位置传感开关S1和S2各自分别设有P与Q两档位置传感触点,触点P接地,触点Q经电阻R3与电源相联。发射天线4就是金属锁体。触点P与Q同时亦分别安置在主锁头1和分锁头2能够感应锁头位置变化的部位,触发模块能够根据其信号输入端电平的不同逻辑变化而识别正常开关门或撬门动作。当其输入信号端S1、S2同时与Q端相联时,触发模块动作,输出高电平脉冲给编码单元,启动高频发射电路,发出报警信号,接收机收到报警信号后即完成报警程序。本技术具有远程报警功能,警戒范围大,隐蔽性强,发射的报警信号能穿透金属屏蔽层。当房门被撬时,在外的主人能及时知道,防止盗贼跳跑。它具有无误报、无漏报、无需外接电源(用普通12V电池)、隐形、无线的特点。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详细描述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图。图2是穿透式无线防盗报警锁结构图。图3是报警锁的电路方框图。图4是报警锁的报警信号发射机电路图。图5是报警锁锁头与位置传感开关S2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报警锁小舌与位置传感开关S1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报警锁报警信号接收机电路图。本技术由门体1和门锁2组成(参见图1)。门锁2采用穿透式无线防盗报警锁,它的结构参见图2。该锁内的锁头6侧面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见图5),在锁头6上方装有一个可伸缩的小舌5,在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见图6),S1和S2均采用鼠标开关。参照图4,触发模块MK由6脚供电,1脚接地,2、3脚为触发端,2脚为电平触发端,3脚为脉冲触发端,4脚为模块去干挠端,5脚为输出端,C6为滤干挠电容。编码单元IC的引脚1-8为地址编码端,每个引脚可以悬空也可以接低电位,9脚为接地端,引脚15与16通过电阻R4相联,为IC提供固有频率,17脚为输出端,与调制电路相连,10-12脚为编码端,14脚接地。触发模块MK工作逻辑和工作过程是当2、3脚全为低电平时,整机不工作,5脚无输出;当2为高电平而3有脉冲输入时,5脚输出一个时间为20S的高电平。对应于锁体的开关或撬门状态是这样锁体在关门时,开关S1与S2均与触点P相连,MK2、3端接低电平,MK不工作,5脚无输出;当用钥匙把锁头6再锁进一档时,会使开关S2与Q点相连,S1不变,MK无输出;当用钥匙开门时,会使开关S2与触点P相连,S1与Q点相连,MK不工作;当撬门进入时,小舌5会弹出,开关S1与Q点相连,S2继续保持与Q点相连状态(由锁头6锁进时产生的),此时MK即输出一个20S的高电平脉冲给高频发射电路,启动发射电路。在图4所示发射机电路中,可调电容CW取2-10P,C5取10P、C4取3.9P、C3取3.9P、电感L1为33μH,电阻R5为47K。MK模块选用SM108,IC选用LM8021芯片。图7所示接收机电路为普通电路,无特殊要求,不作保护,描述从略。发射机静态电流≤2MA,发射有效直线距离≤100m。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防盗门,由门体和门锁组成,其特征是所述门锁采用穿透式无线防盗报警锁,该锁包括装于锁体上的锁头、小舌、开关、装于锁体内的报警信号发射机以及脱离于锁体的该信号的接收机各部分,在所述报警锁主锁头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在其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报警信号发射电路由触发模块MK,编码单元IC及高频发射电路(3)组成;触发模块MK的输入端与位置传感开关S1、S2的一端相联,其输出端与编码单元IC的输入端相联;IC单元的输出端经电阻R5与高频发射电路(3)的输入端三极管N2的基极相联;N2的基极上同时接有电容器C3、C4,电阻R5、电容C4、C3、三极管N2组成高频调制电路,该高频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即三极管N2的集电极上接有由电容C5、CW、天线(4)及电感L1组成的高频发射电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其特征是所述高频发射电(3)中的电容C5与电容CW及天线(4)并联后与三极管N2的集电极相联,该并联电路的另一节点上接有一电感L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其特征是所述位置传感开关S1是经一由电阻R1、R2,电容C2及三极管N1组成的脉冲触发器而与触发模块MK的一输入端相联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其特征是所述位置传感开关S1和S2各自分别设有P与Q两档位置传感触点,触点P接地,触点Q经电阻R3与电源相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其特征是所述发射天线(4)是金属锁体。专利摘要一种智能防盗门,由门体和门锁组成,其门锁的锁头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在其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发射电路由触发模块MK,编码单元1C及高频发射电路组成;高频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即三极管N2的集电极上接有由电容C5、CW、天线(4)及电感L1组成的高频发射电路。本技术具有无误报、无漏报、无需外接电源以及隐形、无线的特点。适合于各种场合使用。文档编号G08B13/02GK2420389SQ0022946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8日专利技术者潘昌盛 申请人:潘昌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防盗门,由门体和门锁组成,其特征是所述门锁采用穿透式无线防盗报警锁,该锁包括装于锁体上的锁头、小舌、开关、装于锁体内的报警信号发射机以及脱离于锁体的该信号的接收机各部分,在所述报警锁主锁头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2,在其小舌上装有一位置传感开关S1;报警信号发射电路由触发模块MK,编码单元IC及高频发射电路(3)组成;触发模块MK的输入端与位置传感开关S1、S2的一端相联,其输出端与编码单元IC的输入端相联;IC单元的输出端经电阻R5与高频发射电路(3)的输入端三极管N2的基极相联;N2的基极上同时接有电容器C3、C4,电阻R5、电容C4、C3、三极管N2组成高频调制电路,该高频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即三极管N2的集电极上接有由电容C5、CW、天线(4)及电感L1组成的高频发射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昌盛
申请(专利权)人:潘昌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