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019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聚合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包括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膜,结构层简单,通电后变色效果明显,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聚合物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聚合物,是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生可逆氧化还原的,在外观上表现为自身颜色可逆变化的聚合物,是导电高分子的一种。聚噻吩、聚吡咯、聚乙炔等导电高分子均可作为电致变色材料。与普通高分子不同的是,这一类材料,其主链是由单双健交替形成的共轭结构,使得聚合物难以被溶解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增加了聚合物后处理的难度,限制了其作为光电材料的后续应用。为了增加其溶解性,需要在聚合物的侧链引入可溶性基团,使得聚合物的结构更为复杂。现有的电致变色膜主要用于玻璃器材上,通过变色来达到控温的效果,但使用寿命都较短,导致玻璃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依次包括如下结构: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n,p,为1以上的自然整数,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酯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进一步的,按照质量比计算,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导电离子=(1-5):(1-10),通过熔融、搅拌混合均匀。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膜,结构层简单,通电后变色效果明显,使用寿命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实施例范围之中。凡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实施例1一种电致变色膜,依次包括如下结构: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n,p,为1以上的自然整数,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酯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进一步的,按照质量比计算,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导电离子=1:1,通过熔融、搅拌混合均匀。实施例2一种电致变色膜,依次包括如下结构: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n,p,为1以上的自然整数,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酯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进一步的,按照质量比计算,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导电离子=5:1,通过熔融、搅拌混合均匀。实施例3一种电致变色膜,依次包括如下结构: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n,p,为1以上的自然整数,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酯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进一步的,按照质量比计算,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导电离子=1:10,通过熔融、搅拌混合均匀。实施例4一种电致变色膜,依次包括如下结构: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n,p,为1以上的自然整数,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酯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进一步的,按照质量比计算,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所述导电离子=3:7,通过熔融、搅拌混合均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结构:/n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结构:
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位于透明导电离子层上的电致变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离子层和第二透明导电离子层的边缘连接有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含有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导电离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鹏杰王家兵韩雨桐周颂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宜凯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