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调门铰架,包括两个铰架以及设置在两个铰架之间的连接组件,两个所述铰架内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形成有供出入的开口,所述空腔内固定有朝向所述开口的固定件;所述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有分别置入两个所述铰架的空腔内的调整架;所述调整架压合在所述固定件上,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铰架内设置固定件、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调整架,将该调整架压合在该固定件上,使得门向下的重力分解在该固定件以及调整架上进行承载,并通过固定件将力传递到铰架上,分散了连接组件的受力,避免了因长期使用下造成连接组件的移动以及变形,同时可实现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调节,安装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门铰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埋设到门扇或门框中的门铰架,特别涉及一种可调门铰架。
技术介绍
铰架是门产品的主要零部件,通常其与门扇门框安装都是固安装,甚至安装时配装。特别是现在工业化生产的门产品中,装配和安装极为不便,尤其是钢质门产品,由于钣金制造精度关系,非常需要有一种可三向调节门铰架来调节门扇与门框装配精度和间隙要求,便于产品装配和安装调试。另一方面,目前门产品常用的门铰架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安装在门框的左铰架,安装在门扇的右铰架,并通过连接件将左铰架、右铰架连接在一起,使门产品实现开合。由于门扇的悬臂较长,使门扇受到向下的压力,而门扇又需要经常开关,使得门扇将该压力传给与其连接的连接件上,因此当门扇受力向下变形时,连接件也会随之产生移动或者变形,长期使用将造成门扇不能正常关闭,而影响门产品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调门铰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调门铰架,包括两个铰架以及设置在两个铰架之间的连接组件,两个所述铰架内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形成有供出入的开口,所述空腔内固定有朝向所述开口的固定件;所述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有分别置入两个所述铰架的空腔内的调整架;所述调整架压合在所述固定件上,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铰架内设置固定件、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调整架,将该调整架压合在该固定件上,使得门向下的重力分解在该固定件以及调整架上进行承载,并通过固定件将力传递到铰架上,分散了连接组件的受力,避免了因长期使用下造成连接组件的移动以及变形,使该门铰架受力更合理分布。为实现前后方向的位移调整,所述调整架上设置有前后调整组件,为将该调整架的受力传递到固定件上,所述前后调整组件抵接在所述固定件上,对所述固定件施加挤压力使所述调整架沿挤压力方向移动。为便于前后方向的位移调整,进一步优化门铰架的稳定性,所述前后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置有顶压组件,所述顶压组件顶压在所述固定件上对所述固定件施加挤压力使所述调整架沿挤压力方向移动。为进一步地分散连接组件的受力,将调整架上的受力传递到铰架上,至少一个调整架贴合在对应空腔内侧壁上。为实现上下方向的位移调整,还包括有使所述调整架于对应空腔内上下移动的上下调整组件,所述调整架与该调整架所在空腔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调整架上下移动的第一调整间隙。为便于上下方向的位移调整,进一步优化门铰架的稳定性,所述上下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整架上朝向第一调整间隙延伸的竖向长孔,所述固定件开设有与所述竖向长孔相通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竖向长孔以及第一固定孔将所述调整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为实现左右方向的位移调整,还包括有使所述调整架于对应空腔内左右移动的左右调整组件,所述调整架与该调整架所在空腔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调整架左右移动的第二调整间隙。为便于左右方向的位移调整,进一步优化门铰架的稳定性,所述左右调整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整架上朝向第二调整间隙延伸的横向长孔,所述横向长孔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三定位件,所述第三定位件开设有与所述横向长孔相通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横向长孔以及第二固定孔将所述调整架与所述第三定位件连接固定。为进一步优化左右方向位移调整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所述调整架包括与连接组件连接的翻转件以及套接在所述翻转件外侧的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压合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第二调整间隙形成于所述翻转件与对应空腔之间,且在所述第二调整间隙内,所述调整件与所述翻转件形成滑动配合。为使得连接组件得以实现隐藏式收纳,进而便于提高产品的美观,所述连接组件翻转连接于两个所述调整架之间,所述连接组件可翻转的两端部均分别与对应调整架转动连接;所述调整架包括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当所述连接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连接组件隐藏在容纳空间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连接组件以及调整架得以实现隐藏式收纳。可便于减少连接组件暴露于空气中时所造成的灰尘堆积,进而便于提高产品的美观。2、通过在铰架内设置固定件、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调整架,将该调整架压合在该固定件上,使得门向下的重力分解在该固定件以及调整架上进行承载,并通过固定件将力传递到铰架上,分散了连接组件的受力,避免了因长期使用下造成连接组件的移动以及变形,使该门铰架受力更合理分布。3、能够在竖向、纵向以及横向三个方向上都可以调节的门铰架,而且通过改良定位件和固定件的结构,使所述门铰架实现简单化调整操作,而且优化所述门铰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连接组件与调整架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第一铰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第二铰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第一调整架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第二调整架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门铰架的连接有第一档板以及第二档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铰架1、第一开口101、第一空腔102、第一安装块103、第一固定件104、第一固定孔105、第二铰架2、第二开口201、第二空腔202、第二安装块203、第二固定件204、第二固定孔205、连接组件3、第一连接臂组件301、第二连接臂组件302、第一调整架4、第一安装件401、第一定位件402、第一定位孔403、第三固定孔404、第二调整架5、第二安装件501、调整件502、第二定位件503、竖向长孔504、横向长孔505、槽口506、翻转件507、第三定位件508、第二定位孔509、第一调整间隙510、第二调整间隙511、顶压组件6、紧定螺钉601、紧定螺母602、固定组件7、固定螺钉701、固定螺母702、第一连接件8、第一连接螺钉801、第一连接螺母802、第二连接件9、第二连接螺钉901、第二连接螺母902、第一档板10、第二档板1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图1-7所示,可调门铰架,包括两个铰架,两个铰架分别为第一铰架1、第二铰架2,第一铰架1与第二铰架2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3。第一铰架1内设置的空腔为第一空腔102,该第一空腔102形成的开口为第一开口101,第一空腔102固定有朝向该第一开口101的固定件为第一固定件104,连接组件3上翻转连接有置入第一空腔102内的调整架为第一调整架4,该第一调整架4压合在第一固定件104上,并与第一固定件104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调门铰架,包括两个铰架以及设置在两个铰架之间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铰架内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形成有供出入的开口,所述空腔内固定有朝向所述开口的固定件;所述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有分别置入两个所述铰架的空腔内的调整架;所述调整架压合在所述固定件上,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门铰架,包括两个铰架以及设置在两个铰架之间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铰架内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形成有供出入的开口,所述空腔内固定有朝向所述开口的固定件;所述连接组件上翻转连接有分别置入两个所述铰架的空腔内的调整架;所述调整架压合在所述固定件上,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门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架上设置有前后调整组件,所述前后调整组件抵接在所述固定件上,对所述固定件施加挤压力使所述调整架沿挤压力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门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置有顶压组件,所述顶压组件顶压在所述固定件上对所述固定件施加挤压力使所述调整架沿挤压力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门铰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调整架贴合在对应空腔的内侧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门铰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使所述调整架于对应空腔内上下移动的上下调整组件,所述调整架与该调整架所在空腔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调整架上下移动的第一调整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门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整架上朝向第一调整间隙延伸的竖向长孔,所述固定件开设有与所述竖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相弟,
申请(专利权)人:湛江市朗的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