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9691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包括:筒体,其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导流孔;针体,其设置于筒体的前端,并与导流孔的前端连通;第一套体,其设置于导流孔中,第一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一封堵部;第一导管,其用于自筒体的尾端伸入至导流孔中,第一导管通过轴向移动能够穿过第一封堵部,第一导管上开设有通孔;分支管,其径向的形成于筒体上,并延伸至筒体的内壁,并与第一套体的套身相对;第二套体,其设置于分支管中,第二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二封堵部;第二导管,其用于自分支管的端部伸入至分支管中,第二导管通过沿分支管的轴向移动能够穿过第二封堵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或称静脉留置针)通常包括筒体、针体和导管;筒体上开设有周向贯通的导流孔,针体的尾端伸入至筒体的前端,在导流孔内设置有橡胶材料制成的套体,套体内形成有可开合的封闭部,导管用于伸入至导流孔中,导管需要通过穿过套体的可开合的封闭部才能够使流体经过导管进入至针体中,以借由针体将流体输送到人体的静脉血管中。为能够向静脉血管中输送另一类流体,在筒体的一侧形成有一个分支管,该分支管与筒体的内壁贯通,且分支管与套体的套身相对,另一类流体进入分支管后会迫使套体的套身径向向内的变形而使得套身与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定空隙,进而借由空隙而进入筒体内,并且,通过在导管上开设有通孔而使得该另一类流体通过通孔进入导管内,并最终进入针体并输入至人体的静脉血管。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留置装置存在如下缺陷:在停止向分支管通入另一类流体后,套体的套身虽然会产生径向向外的回弹,然而,该回弹有时并不能使得套身与筒体的内壁之间的空隙完全消失,这导致导管内的流体可能会通过空隙而进入分支管,进而导致流体外漏。另外,套身的径向向内变形需要施加较大压力,这导致需要使该另一类流体提供较大压力才能够使流体迫使套身变形进入到导管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包括:筒体,其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导流孔;针体,其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导流孔的前端连通;第一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一封堵部;第一导管,其用于自所述筒体的尾端伸入至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导管通过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封堵部,所述第一导管上开设有通孔;分支管,其径向的形成于所述筒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内壁,并与所述第一套体的套身相对;第二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二封堵部;第二导管,其用于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伸入至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导管通过沿所述分支管的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封堵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套体的尾端区域的壁厚小于前端区域的壁厚以使得所述第一套体的尾端形成变形薄弱区;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变形薄弱区对应。优选地,借由向所述第一封堵部处开设切缝而使得所述第一封堵部能够开合。借由向所述第二封堵部处开设切缝而使得所述第二封堵部能够开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封堵部的前端形成有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封堵的前端形成有弧形凸起。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尾端内形成有第一止挡环,所述第一导管的尾端形成有第一止挡台阶,所述第一止挡环用以对所述第一止挡台进行限位;所述分支管的尾端内形成有第二止挡环,所述第二导管的尾端形成有第二止挡台,所述第二止挡环用于对所述第二止挡台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第一套体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套体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的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分支管中增设具有第二封堵部的第二套体,进而在为防止流体从分支管流出的方面增加了一道密封屏障,进而提高了防止流体外漏的密封效果。2、利用可开合的第二封堵部防止流体外漏相比于利用第二套体的套身与内壁贴附的方式,其效果更好。3、通过在第一套设的尾端设置壁厚较小的变形薄弱区,进而能够使得第一套体与筒体之间的空隙很容易被打开,进而不必使第二类流体的压力提高很大。4、在封堵部的前端设置弧形凸起,这有利于提高封堵部的密封效果,其原因在于:弧形凸起能够有效阻止封堵部向尾端变形,进而能够有效阻止切缝打开。本技术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附图说明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的使用状态视图(输入第一类流体时的状态视图)。图3为图2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的使用状态视图(输入第二类流体时的状态视图)。附图标记:10-筒体;11-导流孔;20-针体;31-第一导管;311-通孔;312-第一止挡台阶;32-第一套体;321-第一封堵部;322-弧形凸起;323-变形薄弱区;40-分支管;51-第二导管;511-第二止挡台阶;52-第二套体;521-第二封堵部;522-弧形凸起;61-第一止挡环;62-第二止挡环。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该留置装置包括:筒体10、分支管40、针体20、第一套体32、第一导管31、第二套体52、第二导管51。筒体10由塑料材料制成,该筒体10在轴向上具有一定长度,且筒体10上开设有导流孔11,该导流孔11沿轴向延伸以贯通筒体10的轴向上的两端。针体20连接至筒体10的前端,该针体20用于刺入人体的静脉血管中以用于向静脉血管中输送流体,该针体20的尾端与导流孔11的前端连通。该针体20可以为金属针体20,也可以为非金属针体20。第一套体32由硅胶材料制成,该第一套体32设置于导流孔11中并由阶梯结构定位,该第一套体32的套身贴附于筒体10的内壁,该第一套体32的前端形成第一封堵部321,该第一封堵部321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体,其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导流孔;/n针体,其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导流孔的前端连通;/n第一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一封堵部;/n第一导管,其用于自所述筒体的尾端伸入至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导管通过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封堵部,所述第一导管上开设有通孔;/n分支管,其径向的形成于所述筒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内壁,并与所述第一套体的套身相对;/n第二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二封堵部;/n第二导管,其用于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伸入至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导管通过沿所述分支管的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封堵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其上开设有轴向贯通的导流孔;
针体,其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导流孔的前端连通;
第一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一封堵部;
第一导管,其用于自所述筒体的尾端伸入至所述导流孔中,所述第一导管通过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封堵部,所述第一导管上开设有通孔;
分支管,其径向的形成于所述筒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内壁,并与所述第一套体的套身相对;
第二套体,其设置于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套体的前端形成有可开合的第二封堵部;
第二导管,其用于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伸入至所述分支管中,所述第二导管通过沿所述分支管的轴向移动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封堵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静脉输送的留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体的尾端区域的壁厚小于前端区域的壁厚以使得所述第一套体的尾端形成变形薄弱区;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变形薄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玉别晓梅闫乐媛赵彦涛赵晓赵文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